“以暴制暴”是霸凌的終點嗎?她已經(jīng)怒不可遏了!
【動漫雜談】關于《奇蛋物語》:
其實上次已經(jīng)聊過《奇蛋物語》,不過它又“神回”了。雖然原創(chuàng)動畫無法預測劇情的走勢,但每集都是圍繞著同一個契機展開的,不管敵人以什么形態(tài)出現(xiàn),其代表的都是某種校園問題、或是青少年可能與遇到的社會問題。

有了這樣嚴肅的基調,也難免讓人不滿足于單純地享受美少女們之間的互動,而是會更加認真地去思考劇情和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幾位主要角色都是出于“想要挽回某事”的動機,而參與到的扭蛋游戲中。讓女主大戶愛最后悔的事,是“對被霸凌的朋友視而不見,間接導致其自殺”。

日本的作品中有太多涉及過校園霸凌,有的角色選擇逃避成為家里蹲,有的選擇忍耐“活到畢業(yè)就是勝利”,很少有能通過揭發(fā)對方的行徑來制止霸凌的案例。而且,受過的傷是無法彌補的,施暴者的道歉并不能抹去受害者的心理陰影。《三月的獅子》就是個很好的案例,受害者被迫轉學,施暴者只遭到了批評教育。

《奇蛋物語》給出了一個非常直白且大膽的思路,伴隨著“我已經(jīng)怒不可遏啦”的口頭禪,一棒子敲碎施暴者的狗頭,大概就是女主回應霸凌的最好的方式。可能作者鼓勵的行為是消除恐懼、勇敢面對,但表現(xiàn)形式在我看來就是以暴制暴,使用的道具也都是些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物品,圓珠筆、裁紙刀、雨傘。

第四集有點“智斗”的苗頭了,我以為要用感情去感化敵人,結果最后依然以暴力的方式收場。也許在這個夢境世界,解決問題的手段只有這一種,但現(xiàn)實世界中,似乎同樣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至少本片的創(chuàng)作者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想讓更多的人注意到這樣的現(xiàn)象。

“以暴制暴”不是霸凌的答案,卻可能是霸凌的重點。曾經(jīng)看過一本用“智斗”來解決霸凌問題的小說,松村涼哉的《其實,原本只要那樣就好了》,核心設定是受害者聯(lián)手偽裝成施暴者,引起學校和家長的多方重視之后,校方開始徹查此事,最終揭穿了真正的施暴者。男主為了實施這次復仇,還搭上了好友的小命。
用這么復雜的策略去應對如此不講道理的現(xiàn)象,還不如大戶愛那樣直接亮兵器痛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