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導讀 晁岳佩】029 晉趙盾弒其君夷皋

?????? 《左傳》一方面列舉晉靈公的劣跡,另一方面,又努力來樹立趙盾的忠臣形象。兩個事件,早早地起來穿戴好等著上朝,這是忠臣形象。趙盾在翳桑救助一個餓人,這又是一個好人形象。
?????? 本文主要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七章導讀部分的第一節(jié)晉趙盾弒其君夷皋部分的內(nèi)容。資料為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的慕課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學習。

左傳導讀——晉靈公不君
? ? ???好,咱上課吧,課本的397頁。晉靈公不君。所謂不君,就是行為不像君主的樣子。我們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應該像君,臣應該像臣。所謂不君就是這個君不像君,實際上它和無道基本上是同義的。
? ? ???下面就是不君的表現(xiàn),厚斂以彫墻。所謂彫墻就是畫,畫墻,在墻上作畫,彫就是畫。厚斂,斂是斂財。厚和薄是相對而言的,那厚斂就是重斂,就是加重對老百姓的賦稅征收,用來在墻上作畫。
? ? ???從臺上彈人,彈人就是用彈弓打人。為什么要打人呢,而觀其辟丸也。他在高臺上拿著彈弓往下打,因為他是君主,下面被打的人一定到處亂跑,躲彈丸。他看著大家慌慌張張地,躲他的彈丸感到很高興。是不是,觀其辟丸也就是這個意思,專門看這些人的狼狽相。
? ? ???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宰夫就是廚師,就是給他專門做飯的。胹就是煮,熊蹯是熊掌,熊掌我沒吃過,據(jù)說不好爛。所以廚師煮這個熊掌的時候,沒有煮爛,晉靈公咬不動,一怒之下就把廚師殺了。寘諸畚,這個寘我們前面說過,和這個置,畚應該是背的筐子,應該是殺了以后把人肢解了,放到一個筐里。
? ? ???使婦人載以過朝。所以我說他應該是肢解,要不然一個婦人是背不動的。所以這個載前人說是戴,那戴就是頂著。所以我說這個載可能不是頂著,可能是背著。趙盾、士季見其手。因為是過朝,什么是朝呢。我說朝相當于辦公室,君主的辦公室,也是召集卿大夫開會的地方。所以趙盾、士季在這里看到了。前人說是外朝。
? ? ???見其手,那就是在畚中,這個尸體的手露出來了。我們說一下士季,我們前面說過,在《左傳》中,人名稱謂非常復雜。士季是一個最典型的人物,那就是他有八種稱謂,我們不妨寫一下。
左傳導讀——士季的八種稱謂
? ? ???我們前面說過,他的前人本來姓杜,是杜伯,但是后來因為做過士師,所也就以士為姓。以士為氏,我們前面說過士會,士會是他的,會是他的名。但是因為他是排行老小,稱士季。個別的時候因為他是老小,就稱季氏。因為他后來采邑是隨,所以稱隨會。因為他的謚號是武,隨武子。后來他又有一個采邑是范,所以稱范會,范武子。還有一個地方稱隨季。
? ? ???所以一人有八稱。所以如果不這樣講一下,你讀《左傳》的時候,很難把這八種稱謂合為一個人。
晉靈公不君——士季諫晉靈公
? ? ???問其故,而患之。這是趙盾,士季見到這個現(xiàn)象。為什么,這個手是怎么回事。知道了是被晉靈公殺的,而患之,以此事為患。也就是隨意殺人,將諫。士季曰,諫,我們知道諫就是勸。他們兩個商量著,要給晉靈公提意見。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 ? ???這是對趙盾說的,如果你先去諫,你先去勸,而不入,入就是納,就是采納,接受。因為你是正卿,如果你首先去勸諫沒有被接受,后面就沒有人能去了。因為你說了他都不聽,別人再說還有什么用呢。
? ? ???所以說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會是自稱名,我先去,如果我說了他不聽,那你再去。這是和趙盾在商量,下面士季就去了。三進,這個三進,按照楊伯峻先生的說法是,首先進大門,其次過庭院,然后到堂下。及溜,溜就是房檐下的滴水處。
? ? ???我們知道在有瓦的時候,下雨水會順著瓦壟往下淌,所以它是呈現(xiàn)一溜一溜的,所以及溜就是到了。三進,及溜就是到了屋檐下,那也就是到了堂下。而后視之。這是說士會進門過庭,晉靈公看見了裝著沒看見,不抬頭。就是按照當時的禮節(jié),這種卿職進來,君主應該打個招呼。但是他知道士會來沒好事,所以就裝著沒看見。
? ? ???一直走到堂下,再裝著看不見不行了,馬上要上臺階進來了。這時候再抬頭看著,接著說吾知所過矣,將改之。你不用先提意見,所過,我知道錯在哪里了。我知道哪些地方錯了,我一定會改。態(tài)度還是很好的。
士季諫晉靈公——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 ???稽首而對曰,這是士會稽首而對曰。因為這是君主,所以要稽首。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不有初是無不有初,靡是無,每個人都有初。做事情都會有個開頭。鮮是少,克是能。雖然每個人都可以開頭,做一件事情,但是能夠到達終點很少。也就是說能夠善始善終者很少。
? ? ???這是說你現(xiàn)在表示要改,這是一個好的開頭,但是能不能善始善終呢。他說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如是是如此,如此就是如鮮克有終,像這樣不能堅持,所以真正能夠補過的人很少。也就是你雖然說了我要改,但能不能堅持改要打個問號。
? ? ???君能有終,這個有終很明顯就是真正改過,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如果你真正地能夠改掉這些過錯,那不僅我們?nèi)撼加幸揽浚缴琊⒁矔虼硕柟?。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袞是公卿,君主、王者穿的禮服。這個職是適,恰好。有闕是有破。
士季諫晉靈公——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 ? ???禮服恰好破了,惟仲山甫補之。仲山甫把這個禮服補好了,禮服又能穿了。我們知道仲山甫,是周宣王時代的一個卿職,他輔佐周宣王實現(xiàn)了中興。詩人講的補闕,補這個袞,實際上是指的,他輔佐宣王中興的事。
? ? ???宣王有錯誤的時候,他會幫助他改過,這是補闕,則能補過也。他說這個補袞,實際上指的是補過。也就是說,他這是講的《詩》的內(nèi)涵。君能補過,袞不廢矣。如果您也能夠真正地改過,這像仲山甫補袞一樣。這個袞又能穿了,不廢,又能穿了。
? ? ???這是說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了,這是士會對晉靈公的鼓勵,勉勵,對不對,一種期望。結(jié)果是猶不改,猶不改就是仍不改。但是《左傳》在這里,沒有進一步地說又做了些什么事。不改就說明他又做了一些壞事,又做了哪些壞事呢,《左傳》沒有再說。
晉靈公不君——使鉏麑賊之
? ? ???宣子驟諫。這個驟前人釋為疾,這個疾我想可以有兩種理解。一個是嚴厲,一個是快速。但我想在這里,這個驟不如釋為數(shù)。這個在《左傳》中也有例證,驟諫就是數(shù)諫,就是多次諫。因為他諫的次數(shù)太多了,晉靈公煩了。這個老頭真討厭,公患之。很惱火,這個老頭天天嘟囔。
? ? ???所以使鉏麑賊之,賊之就是刺殺之,暗殺之。把這個老頭干掉,就沒人給我找麻煩了。晨往。晨往,這是鉏麑晨往,這個晨應該是很早的晨,不是太陽出來現(xiàn)在這個晨。寢門辟矣。辟就是開,他到趙盾家去刺殺趙盾,趙盾家的門已經(jīng)開著了。盛服將朝,已經(jīng)穿齊備了上朝的禮服,打扮整齊,準備去上朝。
觸槐而死——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 ? ???尚早,坐而假寐。因為去上朝時間還早,所以就閉目養(yǎng)神坐一會。其實這和我今天早晨一樣,我今天早晨醒得太早了,五點鐘就醒了,醒了以后干什么去呢,就起來以后再坐一會。這是鉏麑看到的場面。
? ? ???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他是看到了趙盾這種行為,他感嘆這是民之主也。不忘恭敬,不忘恭敬說的是早起待朝。這個行為,為了上朝早早地起來,不到點就起來。這種早起待朝是干嗎的呢,是表示對君主的恭敬。尊重君主,按點去上班,提前去上,提前起床。
? ? ???民之主也。這句話前人一直沒有確解,楊伯峻先生歸納了,說《左傳》當中,出現(xiàn)了五次民之主也。他只是說君指卿大夫,卿大夫何以稱民之主也。所以我在這里想,民之主首先是民是什么。民是君之民,民眾都屬于君主。在這里的民之主是民的頭,這個民的頭是君的臣,所以這個民之主也,強調(diào)的是君之臣也。
? ? ???所以《左傳》當中,出現(xiàn)五次民之主也,指的都是卿大夫。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為民做主。是民眾的頭,君主的臣。所以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像這樣不忘恭敬的人,是君主的忠臣,好臣子。強調(diào)的是好臣,良臣。
? ? ???賊民之主,不忠。所以這個賊民之主更明確是忠臣,刺殺忠臣不忠,是對君主的不忠。因為忠臣是為君主做事的,把這個忠臣殺了,是對君主的不忠。棄君之命,不信。命者,令也。君主下的命令是讓我來刺殺趙盾,我如果不殺趙盾,這叫棄君之命,不信。我已經(jīng)答應了君主而沒有做到,是不講信用,是失信于君。
觸槐而死——鉏麑觸槐而死
? ? ???殺趙盾是不忠,不殺趙盾是不信,二者之間是一個兩難選擇。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不論是落一個不忠,還是落一個不信都不如。活著都沒有意思了,如果活著被人家說不忠,該死。如果活著被人家說不信,該死。所以在這里殺和不殺,都是該死的結(jié)果。有一于此指的是不忠和不信,有一樣,在這里有一樣。
? ? ???但是這二者都不選行嗎,要么殺要么不殺,好像沒有第三個選項,而哪個選項都不對。我說這是真正的兩難選擇,在這種兩難選擇面前,鉏麑既不愿落個不忠,也不愿落個不信。最后選擇的是自殺,避免落不忠不信這個名聲。
? ? ???觸槐而死,頭撞到槐樹上自殺了。前人對這個有兩種說法,一個是這個槐樹是哪里的槐樹。一般認為應該是趙盾院里的槐樹,也有人說這是朝廷那里的槐樹。這個說法認為,鉏麑要去給晉靈公匯報,沒法匯報,在那里死了。我想這個解釋有點太曲折,他既然選擇了死亡,沒必要跑到那里再去死。我想還是在趙盾院里,正好有棵槐樹,在兩難選擇的時候觸槐而死。

提彌明救趙盾——晉侯飲趙盾酒
? ?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飲趙盾酒是請趙盾喝酒,和我們前面說的公子完飲桓公酒,是同一句式。所以有人說飲桓公酒,是在宮殿里陪桓公喝酒,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它不是的。飲桓公酒就是請桓公到家里喝酒。這里飲趙盾酒,就是請趙盾到宮殿去喝酒。
? ? ???伏甲,將攻之。甲就是披甲之士,披甲之士就是戰(zhàn)士,就是士兵,就是武士。埋伏了一批武士,將攻之,攻就是殺。將攻殺之,實際上這是說,晉靈公因為暗殺不成,又想了一招。其右提彌明知之。這個其右是趙盾的右,這個右是車右。我們前面說過當時的戰(zhàn)車上,君主和這些卿大夫的車就是倆,除主人外另外就是兩個,一個是御,一個是右。御就是駕車的人,右就是武士,車右就是武士。
提彌明救趙盾——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 ? ???提彌明是趙盾的車右,他隨著一起來了,實際上是作為保鏢來的。這個知之,應該是他到了這里以后,察覺到了一些情況。他肯定提前是不知道的,他提前知道了,他就不讓趙盾來了。他來到以后怎么知道的,我們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察覺了一些東西,趨登,趨就是急速,就是快步,登就是登臺階。
? ? ???因為他是車右,沒有資格上去喝酒。我說這就和司機,我們現(xiàn)在請官員吃飯,司機在外面等著一樣。車右是在下面等著的。這時候他升堂,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你現(xiàn)在陪君主喝酒,三爵是三杯。爵就是杯,酒杯為爵。
? ? ???陪君主喝酒不能過三杯,過三杯非禮也,違背禮制。這是找個理由讓趙盾趕快走,這是一種暗示。遂扶以下,這個扶我們課本上作跣。在不同的版本這兩個字不同,其實都通。所謂扶以下就是挾持而下,就是挾持著拉著趙盾就下去了。那跣而下就是,沒等著趙盾穿鞋穿襪就下去了。因為當時坐席是要脫鞋襪的,就是說即使挾持他下去,他也來不及穿鞋穿襪。
提彌明救趙盾——棄人用犬,雖猛何為
? ? ???公嗾夫獒焉。眼看趙盾要跑,煮熟的鴨子快飛了。首先他做的是嗾,這個嗾是呼喚,獒是烈犬。說犬四尺為獒,我們現(xiàn)在叫藏獒。這個獒其實就是烈犬,就是猛犬。下面講猛犬。這是晉靈公呼喚他的狗撲上去,去咬住趙盾。
? ? ???明搏而殺之,提彌明為了保護他的主人,和這個狗斗在了一起,最后殺死了狗。其實一個人殺死一條烈犬猛犬,也不容易,所以他是勇士。一般的車右都是勇士。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
? ? ???那現(xiàn)在趙盾大概意識到了,他埋有武士。你不用這些武士,卻用條狗來對付我,有什么用呢。這條狗再厲害又怎么樣。斗且出,提彌明死之。這個斗且出應該是武士出來了,狗死了他和誰斗,和人斗。人是誰,埋伏的武士出來了,提彌明死之。提彌明在和武士斗的過程被殺。
歷史追溯——救靈輒于翳桑
? ? ???初。所以我說這個《左傳》作者高明,就高明在這里,正在戰(zhàn)況非常緊急的時候,他來了一段插敘,來了一段歷史的回顧。宣子田于首山。宣子就是趙盾,我們前面說,因為他的謚號是宣,稱宣子,稱趙孟,稱宣孟。田于首山,就是在首山這個地方打獵。舍于翳桑。這個舍是住。翳桑有二說,一說是桑樹之下,是桑樹。第二種說法是地名,翳桑是地名。
? ? ???關(guān)于桑樹的說法,關(guān)于桑樹這個說法的人還很多。因為不少文獻都把它記成,說成是救靈輒于翳桑之下。翳桑之下就是桑樹之下。但是這里說舍于翳桑,舍是住,是住于翳桑。他不能是住于桑樹下,不能住于桑樹,應該是地名,翳桑應該是地名。
? ? ???見靈輒餓??匆娝I,看見的不是餓,對吧,看見的是面黃肌瘦,看到了餓狀,餓態(tài)。問其病,怎么回事。曰,不食三日矣。三天沒吃飯了。食之,這個食之是與之食,拿飯給他吃。舍其半。這和我們前面講的舍其肉,是一樣的。這個舍是把另外一半放在一邊,只吃一半剩一半。這個舍其半是剩一半。
歷史追溯——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
? ? ???問之,趙盾問之,為什么。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氯辏@個宦也有二說。一是學習為官,二是做臣仆。我們看到這個宦,下面本身就是臣。所以過去的官,官宦官宦,官就是臣。官不是老爺,官是君主的臣。所以這個宦應該是臣仆。
? ? ???給別人做臣仆,做了三年了。還不知道老母活著沒活著,現(xiàn)在離家近了,請你允許我把這一半飯送給她。遺,贈送。遺就是,遺讀為wèi,遺就是贈,就是送。使盡之,趙盾讓他都吃了吧。而為之簞食與肉。簞是筐,在這里說的簞食與肉。是一筐子肉又有食又有肉,就是又有飯又有肉裝滿了一筐,把這一筐送給他。
? ? ???置諸橐以與之。我們前面講過,橐是那種褡褳,一邊可以放肉,一邊可以放食。然后把這一筐食和肉,都裝到橐里面,你帶回家去?,F(xiàn)在先把這些都吃了,然后我再送你這些食物帶回家去。
靈輒救趙盾——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 ? ???既而與為公介。既而是此事后,然后,此事之后,靈輒與為公介。這個與是參,參與,也就是參加,參加了公介。這個公介實際上是公的衛(wèi)隊,晉靈公的衛(wèi)隊。這個衛(wèi)隊也就是,前面說的是伏甲那個甲,也就是武士。
? ? ???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到這里回顧的內(nèi)容結(jié)束了,接上了前文。也就是說趙盾,在與晉靈公的武士斗的時候,武士當中突然有一個人,倒戟是倒轉(zhuǎn)槍頭,以御公徒。御就是抵抗,公徒就是公介。
? ? ???就是前面的武士,靈輒這時倒轉(zhuǎn)槍頭,和他的同伙們打了起來。而免之,免的是趙盾,是保護趙盾免于難而逃走。說到這個御,大家注意這個字。我們在讀書的時候,經(jīng)常會遇到這個字,繁體字。這兩個字現(xiàn)在我們是都用這一個,對不對。但是在古文里面,在《左傳》中,這兩個字是有區(qū)別的。
? ? ???區(qū)別是什么,防御,抵御,抵抗是用這個禦。御用,御車是用這個御。現(xiàn)在我們都一樣了,這兩個字都統(tǒng)一了,用了這一個。但是在古書里面它是不同的,為什么我要說一下這個,因為我看到,這個出錯的太多太多了。好多人分不清楚。
? ?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字,我也順便說一下。有時候這三個字,復、複、覆,有時候都簡寫成這個復。實際上是不一樣的。這個復,又一次。夫復何為,又一次,用這個復。復雜的復用這個複。覆蓋的覆用這個覆。所以我說一下這個,是因為我在看到的,著作和論文當中,這一類的錯誤經(jīng)??吹?。所以我順便,我不是講訓詁的,順便給大家說一下,這些字。在古文當中它是不一樣的。
靈輒救趙盾——翳桑之餓人也
? ? ???我們接著講課文,問何故。因為趙盾突然看到,一個敵人來幫自己,很不理解,問怎么回事。曰,翳桑之餓人也。我就是當年被你救的,那個快要餓死的人。這一句話就告訴你,我為什么救你,我為什么這樣做。所以這就是《左傳》,簡潔就簡潔在這。人家沒有啰嗦一大堆解釋。
? ? ???問其名居,問名字叫什么,住在哪里。這個居是居處。不告而退。這是把趙盾救了之后退下去了。我說這是做好人好事不留姓名。下面這句話遂自亡也有兩個解。一說靈輒遂自亡也。他知道在這里待不下去了,這里肯定待不下去了,對不對,所以自己逃亡。這是一個解釋。
? ? ???第二個解釋是,趙盾被救之后遂自亡也。提出這個說法的學者認為,下面說未出山而復。這個未出山前面得有個逃亡,這個復是回來。后面有復前面應該有亡。未出山是他逃亡的時候一個過程。如果這句話指的是趙盾,那么不告而退后面應該是句號。如果指的是靈輒遂自亡也,那就是用逗號。我琢磨琢磨這兩種解釋都通。說趙盾從此逃亡是通的,如果我們理解為趙盾,就把這里作成句號。
晉靈公不君——趙穿殺靈公于桃園
? ? ???乙丑,這是九月乙丑,趙穿殺靈公于桃園。洪本你們手里的課本作的是攻,楊本作的是殺,其實攻就是殺。趙穿是趙盾的堂兄弟,宣子未出山而復。未出山應該是未出境之山,等于說未出境。就是說趙穿在殺靈公的時候,他還沒有出國境。
? ? ???這就是,如果和這聯(lián)系起來,前面說遂自亡也,指趙盾是通的。而反,又回來了。他本來想逃亡的,現(xiàn)在突然知道晉靈公被殺了,他又回來了。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這個大史就是下面董狐。他直接在史冊上,寫下了趙盾弒其君,并且示于朝。示于朝是公示于朝,是宣讀于朝,那也就是守著趙盾在讀。
晉靈公不君——趙盾弒其君
? ? ???宣子曰,不然,你說得不對。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你是正卿,靈公被殺的時候,你還在境內(nèi)沒有出境?;貋硪院?,你沒有誅殺弒君之賊趙穿。這就等于是你殺的,不是你,你說是誰。
? ? ???宣子曰,嗚呼,很無奈。《詩》曰,我之懷矣,自詒伊戚。這個懷是留戀,因為我走得晚了。這個詒,前面這個詒就是遺留,留下。這個伊是是,戚是憂。這句詩是說,因為我的留戀走得晚了,自己給自己留下了這個麻煩。也就是被大史寫上這么一句。
? ? ???這是我自己給自己留下的后遺癥,我要走得早一點,出境了,不就沒這個事了嗎。我走晚了,其我之謂矣。這說的就是我。關(guān)于這句詩,因為它和《詩經(jīng)》上的話稍有區(qū)別,所以有學者認為是遺詩,不是《詩經(jīng)》里面的詩。
趙盾弒其君——董狐,古之良史,趙宣子,古之良大夫
? ?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這個董狐就是大史,良史就是良史官,好史官,優(yōu)秀史官。書法不隱。這個書法指的是史書的記事原則,不隱就是不隱藏,不掩蓋,也就是直書。書法不隱是說秉筆直書,按照史書的記實原則,寫下了趙盾弒其君。
? ? ???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圣人對趙盾的評價不錯,稱為良大夫。為法受懲,圣人說他不錯是從這個角度說的。為法受懲,這是說趙盾雖然沒有真正的弒君,但是因為遵循了大史的直書原則,因而受到懲處。沒有進一步地反駁,承認了大史所載,所記,圣人是從這個角度說他是良大夫。
? ? ???并不是說,他在其他地方都是良大夫,是說他認同了直書的書法原則,沒有進一步地計較我沒有殺,沒有這樣去反駁。惜也,越竟乃免。圣人認為趙盾很可惜,如果出了境靈公再被殺,他就不需要承擔責任了。免,那就免去了,弒君之賊的這個記載,大史就不會再記下趙盾弒其君。圣人為趙盾感到惋惜。
趙盾弒其君——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 ? ???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晉靈公被殺了,趙盾回來了,那還要再找一個君主。就找到了晉文公的另外一個兒子,叫公子黑臀,現(xiàn)在他正在周王室住。從那里把他召來,而立之,立之為君。
? ? ???所以我們從這里看到了一個現(xiàn)象,第一,晉國的公子,凡沒有被立為君主者,全部到國外去住。我們前面說的公子雍 公子樂,這都是文公之子,現(xiàn)在公子黑臀也是,都要出去住。
? ? ???第二個是晉國君主的擁立,是由卿大夫說了算,趙盾選擇誰是誰就是。第三,當時的君臣原則就是這樣,今天我把你請來做君主,明天我就要對著給你磕頭,就形成了君臣關(guān)系。
? ? ???我說這很像什么,很像泥菩薩。你今天把他捏出來了,明天就要對他磕頭,造神。君主明明是趙盾立的,但是明天趙盾如果不聽君主的,他就是亂臣賊子,這就是當時的現(xiàn)象。壬申,朝于武宮。我們前面說了,朝于武宮就是繼承君位。

左傳串講——晉靈公不君?
? ? ???下面我們簡單地說一下導讀部分,導讀部分主要我串講一下。我們首先看一下,晉靈公現(xiàn)在有多大。晉襄公去世的時候他在襁褓中,晉襄公去世到靈公被殺是十四年。也就是說晉靈公最多最多,現(xiàn)在只有十五歲。我說在這個過程,在這十四年過程當中,晉靈公有多少真正的權(quán)力。
? ? ???實際的執(zhí)政者應該是趙盾,但是作者卻一再把,晉國這一段的衰弱,歸罪于晉靈公年少。我們引文上有這么一句?!蹲髠鳌ば辍?,于是晉侯侈,趙宣子為政,驟諫而不入。這個驟諫就是數(shù)諫,故不競于楚。就是《左傳》作者在這里,明確地把晉楚之爭中,晉國處于弱勢的責任,歸罪于晉靈公的奢侈。
? ? ???這等于把責任推到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子身上,我覺得好像有失公平。我說在這個階段當中,真正處理國家政務的是趙盾。晉靈公并不能主持什么大事,名義上他是君主,大家見了他要稽首,要磕頭,但他肯定做不了主,當不了家。
? ? ???襁褓中的嬰兒繼承君位,肯定不管事。在未來的這幾年當中,他的母親應該比較強勢,可能對兒子的管教也未必很好。從嬰兒當中就繼承君位的,這種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一些毛病。因為沒有人管他,沒有人教育他。所以我說他成長為一個不良少年,也在情理之中。
左傳串講——三個罪狀
? ? ???《左傳》作者給他舉了三個罪狀。第一條是厚斂彫墻。我說這個彫墻,在墻上作畫,這符合小孩子的心理。但是厚斂,我覺得就未必是他的罪責了吧。他有權(quán)力去厚斂嗎,他能下命令給老百姓征收嗎。再說在墻上作個畫,也用不了多少錢吧。就是把他宮里面的墻上都畫上畫,能用多少錢呢,也不至于厚斂吧。所以我想這種厚斂,這種責任加給晉靈公,加給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再說這件事也未必就是今年做的。只是總結(jié)他三條,我說再往前推幾年,他就更小,他更主持不了厚斂。
? ? ???第二個是從高臺上用彈弓打人,看那些被打者的狼狽相,這符合一個頑皮少年的特征。其實今天有些小孩,如果給他這個機會,他還會這樣做,對不對。這個事情可能是真的,但是表現(xiàn)得無非是調(diào)皮,搗蛋,頑劣。
? ? ???第三條,因為熊掌沒有煮熟就把廚師殺了。這個事就有些惡劣了,太過于惡劣。我說這等于是不良少年,變成了無賴。無賴變成了君主之后,就會草菅人命。這一條,我說也只有這一條,才是大家都不能容忍的。
左傳串講——過猶不改
? ? ???但是在君主制時代,缺乏對君主的有效監(jiān)督,是最大的問題。晉靈公雖然無故殺人,但是沒有法律能夠懲處他,沒有人能夠管他。所以趙盾和士會所做的,只能是勸諫。勸諫不聽 無可奈何。因為他是君主,這叫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他想殺誰就可以殺誰。
? ? ???所以在勸諫的時候,士會給他說的那一大套鼓勵的話。作為一個十來歲的無賴少年,首先是他都聽懂了嗎,夠嗆。第二個是他也未必能接受,因為士會講得太高大上,不接地氣。雖然語重心長,但是對這么一個無賴少年講這些,真的是對牛彈琴,更不必說完全接受。
? ? ???所以其結(jié)果是猶不改,因為現(xiàn)在晉靈公的年齡,是十四五歲,虛歲。同志們,是虛歲。十四五歲正好是逆反心理階段,青春期,正好恰恰是叛逆階段。你越說我越不聽。所以對趙盾的反復勸諫,感到很頭疼,感到很惱火。惱火的結(jié)果是想把他干掉,以求自己的解脫。
? ? ???我派人把你殺了,我看你還整天要嘟囔嗎。但是沒想到,他派了個人欣賞趙盾,所以這叫一計未成。下面接著又生一計,想派武士守株待兔來殺他。前面是到他家去暗殺他,現(xiàn)在是把他請來殺他。這你跑不了吧,但是結(jié)果沒想到又出了岔子。所以這個晉靈公心里肯定很不爽。
左傳串講——趙盾弒其君?
? ? ???最后我們想再說一下,趙盾弒其君這個事情,首先趙盾為什么走,理由當然似乎很清楚。因為靈公一再要殺他,所以他只好逃亡。這個理由成立,但是他這個時間選擇得太巧。正好是他沒有走出國門的時候,靈公被殺了。
? ? ???所以趙穿是不是受命,受趙盾之命殺死了靈公呢,非常令人起疑。并且是趙穿把靈公殺了就殺了,一點事沒有。靈公被殺了,趙盾回來又做了執(zhí)政,也一點事也沒有,不符合常理。所以這個趙盾弒其君,即使不是他殺的,也應該是他授命趙穿殺的。當然這是讀史獻疑,僅僅是我自己這樣想。
? ? ???但是大史在回答,趙盾的反駁的時候,舉的兩點卻不是這樣。他認為趙盾弒其君,我寫下趙盾弒其君,并不是說趙盾真正地弒了君,而是你作為一個正卿,沒有盡到責任。第一個是亡不越竟,你作為正卿,負有保護君主的責任。你還在國境之內(nèi)君主被殺,你應該負主要責任,是從這個角度說的。你在國內(nèi),你就應該承擔君主被殺的責任。
? ? ???第二個是你作為正卿,回來以后沒有懲罰,沒有誅殺弒君之賊趙穿,那你沒有盡到為君主報仇的責任。第一點,你是沒有盡到保護君主的責任,第二點是你沒有盡到,為君主報仇的責任。大史從這兩個角度來認定,趙盾弒其君。但是我說如果說這兩個責任,的確,趙盾無法推托。
? ? ???但是和史書上,真正寫下來趙盾弒其君,二者之間是不是還有區(qū)別。我有責任并不是說我弒君,我可以承擔責任,但你不能寫我直接弒君。二者之間是不是還有很大差別的,但是趙盾認了,為什么呢,我說這里面可能有,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些事情在里面。
? ? ???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何必把它挑明呢。就這樣模棱兩可地說吧,我確實有責任。那你就這樣寫,我也認了。我感覺這里面有這么個內(nèi)涵在。我說對這一件事,圣人也為趙盾感到惋惜,惋惜的是趙盾沒有擺脫責任。但同時圣人也沒有為晉靈公被殺,感到惋惜。
左傳串講——《左傳》強調(diào)晉靈公的該殺?
? ? ???所以在這里,《左傳》作者通過列舉,晉靈公的種種劣跡,最后又通過圣人仲尼之言,其實都是在強調(diào)晉靈公的該殺。一方面列舉晉靈公的劣跡,另一方面,又努力來樹立趙盾的忠臣形象。兩個事件,早早地起來穿戴好等著上朝,這是忠臣形象。趙盾在翳桑救助一個餓人,這又是一個好人形象。
? ? ???所以我說《左傳》作者在這里,一方面丑化了晉靈公,一方面美化了趙盾,塑造了兩個鮮明的,昏君和忠臣的形象。我說《左傳》作者,在這里努力地表述著,晉靈公的該殺和趙盾的無罪。所以我說在這個角度說,《左傳》作者,的確不同于《公羊》《谷梁》。
? ? ???《左傳》作者也一再強調(diào),反對弒君,但是凡遇到弒君,他總要列舉君主被殺的理由。我說《公羊》《谷梁》,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一再強調(diào),弒君是絕對不可容忍的,對亂臣賊子一定要趕盡殺絕。這二者表現(xiàn)了儒家的,不同時期的觀念。
? ? ???《左傳》反映的是,先秦儒家的觀念,《公羊》《谷梁》反映的是,秦漢以后的觀念。前者認為誅那些無道昏君,是誅獨夫民賊。這是孟子的說法,其實孔子也不反對。但是秦漢以后,即使是昏君也不能殺,這成了儒家的主流觀點。所以我們從這里看到的是,政治理論原則的演變,儒家觀念的變化。時代不同了,觀念要與時俱進,所以先秦的忠君,和秦漢以后的忠君有所不同。

? ? ???以上便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七章第第一節(jié)晉趙盾弒其君夷皋部分的文字版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點個贊吧,十分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