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只要勇于探索不斷上進,普通人也能成為英雄
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者、攝影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是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lián)學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楊秀和老師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
著名書法家、畫家、書法教育家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自幼喜愛書畫,堅持50年臨池不綴。習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比較深厚,屬傳統(tǒng)功力型書畫家。

2011年著名書法家、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編寫《海淀詩詞》一部。2013暢春齋主楊秀和編寫《曉陽書畫》一部。同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中國郵政《美麗中國》,《傳遞正能量,更筑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中集郵》三部。2014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在瀚海當代拍賣會一副價格以13000元成交,2015年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瀚海當代拍賣一副價格以23000元成交。
2015年3月15日,在珠海市參與義賣,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三尺大公雞價格40000元,四尺對開四字吉祥語價格10000元。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繼承傳統(tǒng)文化精髓,深受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企業(yè)家喜愛,上百幅作品在瀚海0起價拍賣中,進入全國20各省市愛好者收藏家收藏。一部分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被日本、德國、波蘭、意大利等國際友人和老舍茶館及企業(yè)家所收藏。
2021年楊秀和教授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作品獲國際英倫獎;亞洲藝術櫻花獎;法國盧浮宮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展特別成就獎;2015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當代藝術名家作品邀請展美術類金獎等諸多獎項。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作品入編《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眾多期刊雜志,并多次參加《中國珍藏郵冊》發(fā)表幾十幅作品。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是國家一級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還是瑞典國立藝術家協(xié)會外籍會員、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客座教授,荷蘭皇家藝術學院高級學術顧問。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作品多為語錄,但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原文】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①,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p>
【注釋】
①左丘明:魯國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說姓左,名丘明。相傳是《春秋左氏傳》和《國語》的作者。
【翻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過分恭敬,這種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卻同人要好,這種人,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p>
【解讀】
在這段話里,孔子表達了他鮮明的是非好惡態(tài)度。左丘明為魯國太史,相傳是《左傳》的作者,以秉筆直書、褒貶善惡著稱??鬃影阉秊樽约旱耐乐腥?,對巧言令色、過分恭順的行為,以及內(nèi)心對別人有怨恨,表面卻顯得要好的行為深感憎惡,認為這些行為是可恥的。
【原文】
5.26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②,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③?!?/p>
【注釋】
①季路:即子路。
②伐善:夸耀功勞。伐,夸耀。
③懷:關懷,照顧。
【翻譯】
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鬃诱f:“你們?yōu)槭裁床桓髯哉務勛约旱闹鞠颍俊弊勇氛f:“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穿的衣服,和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弊勇氛f:“我們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笨鬃诱f:“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顧?!?/p>
【解讀】
仁者的志向
這則短文很有意思,也很讓人感動。師徒幾人閑來無事,孔子便讓自己的弟子談談志向。性急的子路首先表態(tài),直言不諱,接下來是一向謙恭的顏回。兩位弟子談完自己的志向,子路便讓老師也談談志向??鬃雍芴孤?,把自己的志向和盤托出。整個場面溫馨動人,精彩傳達出師徒三人的鮮明個性和親密無間的情感。
這三人的志向各有不同,概括起來,可以說子路的志向是“義者之志”;顏回的志向是“謙者之志”,而孔子的志向則是“仁者之志”。他們的志向,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之處在于,三人的志向都是積極向善、有益于社會大眾的高尚志向;不同之處在于,三人的志向有高低深淺之分。
子路性情豪爽,講義氣。從他的言談中不難看出,他熱衷于幫助別人,與朋友分享的財富。但是,拿他的志向和顏回、孔子相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的修為尚處在“舍物”層面。也就是說,他能與朋友分享的財富乃是身外之物。而顏回的修養(yǎng)顯然要比子路深,他已經(jīng)擺脫了身外之物的束縛,進入到內(nèi)在心志的修養(yǎng)上,到達“舍己”層次??鬃釉f過,“克己復禮為仁”,可見顏回的感悟修養(yǎng)要比子路要深。
志向最高遠的是孔子。仔細品味孔子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修養(yǎng)已經(jīng)超越了“外物”和“自我”兩個層面,達到了泛愛無私的仁道境界。他的目光既沒有關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沒有關注個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對社會大眾的關懷上。這種情感,就像陽光雨露,溫暖和滋潤著世間萬物,而不求一點回報,這就是“仁”。所以我們說,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遠,修養(yǎng)之深湛,是子路顏回遠遠不及的。
也許有人會說,辨別三人志向的高低遠近有意義嗎?回答是有意義。諸葛亮曾說過,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志當存高遠”。只有在偉大志向的召喚下,一個人才會投入所有的精力,發(fā)揮出全部潛能,創(chuàng)造出不凡的業(yè)績。如果沒有志向,或者志向低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這一點,相信所有的人都明白。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建自己的功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就應當像孔子那樣,樹立遠大的“仁者之志”。
【原文】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p>
【翻譯】
孔子說:“算了吧!我從未見過看到自己有錯誤便能自我責備的人?!?/p>
【解讀】
要學會自我批評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提到了自我檢討的問題。他覺得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但是面對自己的錯誤應當如何處理,不僅直接關系到個人修養(yǎng)的高低,更關系到事業(yè)的成敗。如果一個人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后,置若罔聞,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若是能夠在內(nèi)心進行自我批評,積極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則能使事業(yè)轉(zhuǎn)危為安。
真正的偉人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識,并能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加以檢討和改正。漢武帝窮兵黷武,又喜好神仙方士,還曾大造宮室,揮霍無度,導致民力枯竭,四方寇盜并起,引起天下動蕩。到了晚年,更是興起巫蠱大獄,連衛(wèi)皇后和太子劉據(jù)都因此而喪命。后來,他才得知太子是無辜的,就建造了“思子宮”,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自責悔過。到了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又當著群臣的面自責道:“我自從即位以來,做了不少的錯事,令天下百姓受苦了,有愧于民啊!但是,從今往后,我保證不會再讓這種事情發(fā)生了!”隨后,他又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臺的奏請,決定“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即歷史上有名的《輪臺罪己詔》。他以實際行動進行了自我批評,及時地彌補了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錯誤,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多數(shù)人面對自己的錯誤會出現(xiàn)兩種心理,第一是“暗于自見,謂己為賢”。意思是說,人們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或者是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認,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說得更好、更優(yōu)秀,而不是更差、更壞。第二,有些人在明知道自己犯下錯誤,但卻不以為然,甚至還會千方百計地為自己找借口開脫。這兩種人,一種是缺乏自知之明,一種是不愿自我批評,這兩種人都是成不了大事的。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個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在現(xiàn)實中卻有一個知易行難的問題。也許有些人從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到承認錯誤,再到說出來都比較容易,可是若想讓他改正卻很困難。正確的做法是聽從孔子的指導,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犯錯,首先就得承認自己走錯了道,其次是在內(nèi)心深刻檢討,設法改正錯誤。若是沒有這種自我批評的勇氣,只會一錯再錯下去,很難再走回正途。
自我批評是一個反省自己、解剖自己、檢討自己的過程,人們只有從這些錯誤中吸取到足夠的經(jīng)驗和教訓,才能不斷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隨著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們的事業(yè)也會繞過激流險灘得以順利前進。
【原文】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p>
【翻譯】
孔子說:“就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趕不上我這樣好學罷了。”
【解讀】
在這一章,孔子以自身成就為例,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忠信的資質(zhì)與常人一樣,只是因為自己好學,所以能異于常人,故也是在勉勵人們要有好學的精神??鬃幼苑Q好學,并無自夸之意,他曾經(jīng)表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須努力學習才有所得。一般人中,有能做到忠信的,但很少有能做到好學不倦的,孔子唯因好學不倦,才成為博學多聞之人。
【原文】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p>
【注釋】
①南面:古時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諸侯時皆面南而坐。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翻譯】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啊,可以讓他去做一個部門或一個地方的長官?!?/p>
【解讀】
孔子“曲線從政”
在本章中,孔子給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極高的評價,說他有堪為諸侯的治國之才,那么,冉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歷史上關于他的事跡記載不多,只知道他做過魯國權(quán)臣季氏私邑的長官。治政期間,他“居敬行簡”,主張“以德化民”,收到不錯的效果。但是,這個官職他僅僅做了三個月。因為季氏聘他僅僅看中他的名聲,用作政治花瓶,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所以對他的建議和主張并不采納??辞逍蝿菀院?,冉雍便辭去職務,繼續(xù)跟隨老師修身進學。在孔子去世后,唯恐圣道失傳,他與閔子騫等共同編撰《論語》。他自己還單獨著有《敬簡篇》六章,可惜在秦朝焚書時散佚了。
在孔門弟子之中,冉雍以德行著稱,為孔門十哲之一。除了這些評價,據(jù)說孔子在臨終之時還曾對弟子說:“賢哉雍也,過人遠也?!焙髞?,戰(zhàn)國大儒荀子對他很推崇,把他與孔子相提并論,說他:“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笨梢?,冉雍確實是孔門德行卓著的高徒。
撇開冉雍不談,通讀《論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很多時候,孔子總是大力贊美自己的弟子,不遺余力地向社會、向當政者推薦他們,這與孔子一向低調(diào)謙和的風格不太相符??鬃訛槭裁匆@樣做,其目的何在?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子的這個做法背后大有文章。我們都知道,孔子一生修德求學,最終的目的是一展才華,在各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使天下太平。但是,周游列國十多年,孔子處處碰壁,不僅政治主張備受冷遇,有時甚至有性命之憂??鬃訌氐酌靼?,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有生之年已是無法實現(xiàn)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弟子,由他們發(fā)揚自己的學說,推行自己的主張。此乃孔子曲線從政的道路,是孔子的無奈,也是他超越性的長遠智慧。
孔子的做法啟迪我們,做事不要一條胡同跑到底,此路不通,就改走他途。要知道,條條大路通羅馬。同樣的事情,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堅持不懈雖然很重要,但是當你選擇的方向是錯誤的時候,就應果斷地放棄這條“死胡同”,選擇一條更加適合自己、更有前途的路走。而且,當你在那條“死胡同”上摔得遍體鱗傷、跌得頭破血流,卻依然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沒必要固執(zhí)地堅持下去。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說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程上等著你呢!就像孔子,從政之路堵死以后,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業(yè)當中,通過栽培弟子,將自己的主張發(fā)揚光大。
【原文】
6.2仲弓問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②?”子曰:“雍之言然?!?/p>
【注釋】
①子桑伯子:魯人,事跡不詳。
②無乃:豈不是。
【翻譯】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個人不錯,他辦事簡約?!敝俟f:“如果態(tài)度嚴肅認真,而辦事簡約不煩,這樣來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嗎?如果態(tài)度馬虎粗疏,辦起事來又簡約,那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你的話很對。”
【解讀】
居敬而行簡
在本章中,冉雍請孔子對桑伯子作些點評,孔子說桑伯子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簡”,意在贊美其政令簡明而不擾民,為人豁達而不拘小節(jié)??鬃訉τ谏2拥脑u價只涉及到了為政方面,而冉雍的發(fā)問則是將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牽涉進去,孔子對此還是比較贊許的。
我們先來談談為政之簡。所謂為政,就是官員治理國家或治理地方。表面上看,一個社會有著極為復雜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存在著種種利益沖突,其中的各種問題更是千頭萬緒,似乎需要極為復雜的治理機構(gòu)來管理,但事實并非如此。秦朝崩潰以后,劉邦起義軍攻入咸陽。為了穩(wěn)定地方,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迸c秦朝煩瑣細密的法律與數(shù)以萬計的法條相比,劉邦的法令簡單得不值一提。但是,這個簡明法令卻受到關中父老的熱烈歡迎,得到了百姓堅定的信任、擁護和支持。正是得益于法令的簡明和百姓的支持,劉邦最終奪得天下。約法三章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得益于特殊的歷史條件,但是區(qū)區(qū)三條法令卻能穩(wěn)定已經(jīng)陷于混亂的社會秩序,足以說明社會根本不需要太過繁密的法律條文??鬃又钥隙ā昂喺保褪浅鲇陬愃普J識。
在西方管理界有這樣一句話:管理者愛復雜,因為復雜讓經(jīng)理人覺得工作起來樂趣無窮。因此,管理層總愿意把管理程序設計得盡可能的龐雜,尤其是當企業(yè)取得了一些發(fā)展和成就時,這些人就會忙著讓企業(yè)變得更復雜。因為只有把組織搞復雜,制定出細密煩瑣的管理制度,領導者和管理者才會有事可做,雖然這一切大可不必。企業(yè)如此,社會管理更是如此。各級各類的官員,更傾向于制定各種法令制度,以顯示自己的管理價值,或者利用復雜的乃至相互矛盾的律令來為自己謀取私利。也就是說,復雜的法令和制度有利于官員們的團體利益,而不利于社會的整體利益。政令簡明則相反,有利于社會的整體利益,而對官員和管理者的團體利益不利。
這就牽扯到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冉雍所說的“居敬”。作為官員,最大的美德是“敬”。官員之“敬”,是指能夠理解自己職位設置的由來、本意以及做好本職工作的原則和標準。也就是說,每個官員都應該明白,職位的設置本意是協(xié)調(diào)社會關系、減少社會摩擦和矛盾,以增大社會福祉。做好本職工作的標準是減少社會運作成本,使社會利益最大化。顯然,要達到這樣的目的,符合這樣的原則,必須忘掉個人私利,簡化所有的辦事程序。這便是“居敬而行簡”。為了自己偷懶省事,對治下事務不管不問,這就是“居簡而行簡”,是應該受到批評的。幾千年前,冉雍能有這樣的認識,說明他本人具有關愛社會的高尚情懷和認識問題的超人智慧。由此可見,他得到老師的高度贊譽,絕非浪得虛名。
【原文】
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者也?!?/p>
【注釋】
①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fā)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④亡:同“無''。
【翻譯】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最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愛學習。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F(xiàn)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到誰愛好學習的了?!?/p>
【解讀】
孔子在本章中深深贊許了顏回的好學。顏回的好學不僅僅指他愛好學習,而且還包括他不遷怒、不貳過的心性修養(yǎng)。自己有了過失而不反省修正,反而怨恨別人,就是遷怒,是人所共有的逃避心理。對自己同樣的過錯照舊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對他人犯過的過失不加借鑒,自己也犯,是為貳過,這同樣是人所常犯的。但顏回卻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可見他的德行、涵養(yǎng)極深。而他有此涵養(yǎng),是由于他的好學。所以孔子在他英年早逝后悲慟至極。
【原文】
6.4子華使于齊①,冉子為其母請粟②,子曰:“與之釜③?!闭堃?,曰:“與之庾④?!比阶优c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注釋】
①子華: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
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粟.小米。
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為一釜。
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為一庾。
⑤秉(bǐng):古代量器,十六斛為一秉。一斛為十斗。
【翻譯】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鬃诱f:“給她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比接袇s給了她八百斗??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騎肥馬,穿著又輕又暖和的皮袍。我聽人說:君子應該救濟有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應該給富人添富?!?/p>
【解讀】
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孔子以“仁愛”為出發(fā)點,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繼富”的觀點。在他看來,最需要幫助的人是那些窮人,而不是那些富人。當你接濟窮人的時候,就好比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難之間,能真正起到作用。如若你去接濟富人,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沒有什么意義。而且,有些“錦上添花”的事,完全是趨炎附勢,還不如雪中送炭,給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帶去一些實際幫助的好。所以,孔子認為雪中送炭還是君子應當具備的美德。
在北宋年間,有一年的雪非常大,天氣也是異常地寒冷。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突然想起了窮苦的老百姓,在如此環(huán)境下,生活質(zhì)量定極為惡劣。想到這些后,他馬上召集官員,派人準備好糧食和木炭給京城的那些窮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送了過去,以保證他們能有飯吃,有木炭取暖。別看這件事情不大,但卻為宋太宗贏得了民心,穩(wěn)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
現(xiàn)代社會上,許多人卻喜歡錦上添花,不惜重金去巴結(jié)討好權(quán)貴,目的只是為了一己私利。像這些被巴結(jié)的權(quán)貴,若是他們真的敢說窮的話,那么他們也是道德的“窮人”,最應惡補的就應是道德和良心,而不應是物質(zhì)上的接濟。
另外,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當及時。不要等到事情已經(jīng)塵埃落定的時候,才假惺惺地跑出來,說自己沒能趕上,此時再擺馬后炮又有什么意思呢?莊子曾經(jīng)講過一個“涸轍之鮒”的寓言,他說自己曾經(jīng)遇到一條東海來的小魚,獨自躺在干涸的車轍之中。他出于好奇地問道:“小魚,你想干什么???”小魚說:“你能給我點水,讓我活下去嗎?”莊子回道:“可以,不過你得我等先去勸說吳、越兩國的國君,讓他們引西江水來救你,你看行嗎?”小魚十分氣憤地道:“我現(xiàn)在只需一點水便可活下去,若是照你說的那樣,我早就變成魚干了,還等你來接濟嗎?”這則寓言就是在告訴我們,若是你想幫助別人的話,就應及時地做出行動。除非你是不想施以援手,才會故意拖沓。
總之,大家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應當看看對方是否真的需要。就像孔子教訓冉有的一樣,自己不是不想接濟公西赤的母親,而公西赤也并非沒有能力養(yǎng)育老母,這種情況下的接濟就顯得有些多余,還不如拿著糧食去周濟一下身邊更需要的人呢!
【原文】
6.5原思為之宰①,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②!”
【注釋】
①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孔子的學生。宰:家宰,管家。
②鄰里鄉(xiāng)黨:古代地方單位的名稱。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
【翻譯】
原思做了孔子家的總管,孔子給他報酬小米九百斗,他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這樣推辭!多余的就給你的鄰里鄉(xiāng)親吧!”
【解讀】
此章和上一章一樣,都反映了孔子處理錢財?shù)膽B(tài)度,自己有所富余,便去周濟鄰里鄉(xiāng)黨中窮困的人。原思為孔子的弟子,他做孔子的家臣,孔子給他九百斗粟的俸祿。原思生活簡樸,要不了那么多,就加以推辭??鬃颖泱w貼地教導他將多余的糧食分給鄉(xiāng)里鄰居,因為君子在獨善之后,有能力還應該去兼善他人。
【原文】
6.6子謂仲弓①,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②,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注釋】
①子謂仲弓:有兩種解釋,一是孔子對仲弓說;二是孔子對第三者議論仲弓,今從前說。
②犁牛:耕牛。骍(xīng)且角: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骍,紅色。
【翻譯】
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生的小牛犢長著紅色的毛皮,兩角整齊,雖然不想用來當祭品,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解讀】
英雄不問出身
據(jù)記載,冉雍的父親出身卑微且品行不端,但是冉雍卻未受其影響且很有修養(yǎng),孔子對他有著很高的期望。由此也能看出,孔子態(tài)度開明,觀點非常明確,他覺得只要是人才,就不應太在意他人的出身。無論貧富無論貴賤,人人都可成為英才。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出身低微,只要他自己肯去努力,也應該受到重用。不過,話雖這樣說,英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當?shù)?。而且,一個人只有成為英雄,才會有人想知道你的出處,若無英雄之才,就很難有英雄之名的,到那時問不問出處也就無所謂了。
因此,英雄不問出身這句話,只有放在真正的英雄身上才會有些意義。唐朝大將薛仁貴是絳州龍門(現(xiàn)山西河津)人,出生在一個普通農(nóng)民之家,他在生下來的時候并沒有出現(xiàn)“紅光滿室”之類的異征,一切都顯得過于平凡。新、舊唐書的傳記上,對其出身也就只有“少貧賤,以田為業(yè)”等字而已。但是,他自己沒有自暴自棄,唐太宗也沒有在意他的出身,而是信用有加。最終,薛仁貴創(chuàng)造出非凡成就,為大唐王朝的繁盛立下殊勛。它不僅成就了自己,也回報了慧眼識珠者。
在我們身邊,經(jīng)??梢月牭接腥苏f造化弄人。其實,造化有些時候就喜歡將自己的“寵兒”放在不起眼的人群當中,讓他們操著卑微的職業(yè),遠離金錢、權(quán)力和榮譽。等到他們慢慢地成長起來,并學到足夠的技能以后,就會讓他們一飛沖天,向世人展現(xiàn)出其耀眼的光彩。在他們看來,出身不好并不代表著不幸,也許早年的逆境只是為了磨礪自己。
只要肯動腦筋、勇于探索、不斷追求上進,普通人也能成為英雄。千萬不能為自己卑微的出身而否定自己的智慧,更不要因為他人的歧視就讓自己消沉下去,因為這是庸人的選擇。真正的英雄是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的,他們常把自己高貴的靈魂藏在卑賤的肉體之中,等待著最佳時機的到來。當時機來臨時,這些貌似平凡的人,將會成為不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