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莊子“虛靜”“物化”“得意忘言”的藝術創(chuàng)作論
要達到“全之美”的藝術境界,創(chuàng)作主體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從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來說,必須要達到“物化”的狀態(tài),而從創(chuàng)作方法上要努力做到“得意忘言”。
1.“虛靜”:是莊子所強調的認識“道”的途徑和方法,是能否創(chuàng)造合乎天然的藝術之關鍵,是人認識的最高階段。
從認識論看“虛靜”的兩重性:
1)無知無欲,絕圣棄智?!靶凝S”“坐忘”,排斥人的一切具體認識與實踐活動。
2)使人進入到“大明”的境界,能從內心深入把握整個宇宙萬物,洞察它的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心”必須離開人的一切利害關系,不受私欲雜念干擾,排除知識對它的奴役作用,這時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
局限:把“大明”境界的獲得與人的具體認識實踐相對立。
“虛靜”的認識論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思維方式上的重要特點,即重在內心的體察領悟,而不重在思辨的理論探索。
2.“物化”: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不知是物還是我?!耙蕴旌咸臁?。
“虛靜”——大明——物化。用“虛靜”“物化”來要求藝術創(chuàng)造,是中國古代論藝術創(chuàng)造的首要標準。
3.“得意忘言”:語言文字是表達人們思想內容的象征符號,是暗示人們領會“意”的工具。
所以不能拘泥于語言文字,要沿著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馳騁自己的想象,發(fā)揮接受者的主觀能動性,去補充它、豐富它,以獲得比語言文字已經表達出來的內容更加廣闊得多的內容。這就是“得意忘言”論的真正意義所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