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的評價和感想

阿西莫夫更多在中短篇里天馬行空地發(fā)揮點子,在長篇里,則是建構世界觀后,以宏大敘事作為主線,寫受眾很廣的通俗故事,但其世界觀蘊含著的點子仍然非常驚人。相比于技術本身,阿西莫夫更多地刻畫了未來理論和技術對人們思維方式,社會形態(tài)和政治格局的轉變。
如《我,機器人》里服從三定律的機器人出現(xiàn)的種種意料之外的狀況,機器人系列中的太空族—地球格局中雙方的斗爭合作?;叵盗兄?,心理史學為核心的兩個基地分別建構第二銀河帝國的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用數(shù)學規(guī)劃人類發(fā)展的軌跡。

有人認為硬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認為銀河帝國不過是換個背景的歷史小說,但實際上,沒有科幻故事能脫離對未來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刻畫。
阿西莫夫刻畫了人類銀河系擴張之路,從地球到外世界再到銀河帝國。機器人技術的濫用導致了太空族的背叛和墮落。當人類擁有更大的活動范圍后(整個銀河),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也最終無法維持穩(wěn)定,謝頓計劃導向第二銀河帝國全新的社會模式。個體能力的強化導致的獨居文明,心靈科學不僅推動了謝頓計劃,還成為了構建行星生命體蓋婭的基礎。以上種種都展示了科學發(fā)展對人類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而且足夠深刻,如何稱不上真正的科幻。

即便有些人認為這不算真正的科幻(那也是因為成書太早了,前3本都是上世紀50年代前寫的,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看來也沒辦法),他們也從未否認過故事的精彩。
銀河帝國的故事性的確非常突出。以基地三部曲為例,第一基地哈定市長在安納克里昂星球上的精彩政治博弈,后來出現(xiàn)的行商馬洛利用貿易關系征服對手,貝妲最后猜出騾的真實身份,第二基地的真實位置猜測,第二基地與騾的爭斗與勝利。這些每一個都是優(yōu)秀的獨立故事。而且在這些故事中,科學和硬核科幻起的作用,都不是那么大,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與感情、政治博弈和軍事外交撐起了這些優(yōu)秀的故事。
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幅史詩畫卷徐徐展開,十五部曲貫穿兩萬年,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呼應,構成一部完整的歷史,阿西莫夫創(chuàng)造了一部平行的未來史。

也許有人認為這十五部曲太過松散,有強行統(tǒng)一之嫌。的確,但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這部作品能包含更多元的思想,數(shù)十年后的續(xù)作更體現(xiàn)了作者跳出原有心態(tài)和思維方式后的反思。如基地正傳中被封神的謝頓計劃,在后傳中卻被拋棄,這讓很多人無法接受。
可仔細想想,在第二基地中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維護謝頓計劃的第二基地,在后傳中卻為了權力不擇手段地殘酷斗爭,作者借蓋婭之口指出他們的自私自利,并最終為人類選擇了蓋婭。這是為什么,因為最初設定的謝頓計劃是作者心目中能帶人類避免盲目走向光明未來的完美計劃。

然而,幾十年后續(xù)寫這一系列的阿西莫夫,卻想到執(zhí)行計劃的人,也有野心和欲望,謝頓計劃的執(zhí)行,并不能消除這些因素,第二銀河帝國不過是謝頓計劃的壟斷者憑借心靈異能和心理史學將整個人類社會置于他們的父權統(tǒng)治之下。這才是謝頓計劃最終被拋棄的真實的原因。
阿西莫夫描繪了銀河帝國橫跨兩萬年的歷史,這兩萬年的歷史固然精彩,但也是人類用自私短視和偏見帶給同類和自身無限苦難的歷史,心理史學用理性來對抗盲目,但人性的弱點卻仍會造成無數(shù)的內耗,畢竟心理史學仍然建立在人性弱點導致的社會學法則之上,決定了它始終是一種不完全成熟的擇中方案。
而持續(xù)追求‘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路線,即理想的謝頓計劃本身,更是會帶來僵死的結果(銀河帝國6基地邊緣和阿西莫夫另一本長篇《永恒的終結》的聯(lián)系)。也許正是看到這些才讓阿西莫夫最終選擇了蓋婭。阿西莫夫借崔維玆之口指出人類只有成為一個無法從內部攻破的真正的整體,才能抵御其他文明的侵襲。

但實際上何止是外星文明,文明的一切挑戰(zhàn)都要求人類更加團結,要求人類有更少的內耗。蓋婭其實并不完美(作者也寫了蓋婭很多不討喜的特點),可這也反映了作者悲天憫人情懷背后的無奈,人類究竟該走向一種怎樣的未來?
阿西莫夫在寫最后一本邁向基地時已步入晚年,哈里謝頓和作者幾乎一同帶著對人類文明前景的憧憬走向死亡,謝頓逝去時周圍空間布滿了光元體的謝頓計劃方程式。阿西莫夫走時又如何不是帶著憂慮和憧憬,帶著足夠證明自己沒有虛度一生的理想和成就滿意得逝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