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上一章,闡述了國君要善用人,善用兵,
才可以善用天下,才能成為天下王的道理。本
章繼續(xù)接著上一章,進一步闡述用兵之道。
在道德經(jīng)中,有兩大主線,一個是天之
道,一個是人之道。用天之道,為以正治國;
克人之道,為以奇用兵。
本章的用兵之道,是后世兵家思想在戰(zhàn)略
戰(zhàn)術(shù)層面主要的理論來源??梢越Y(jié)合《孫子兵
法》一起閱讀。如果不懂道德經(jīng),想研究透兵
家思想和理論,是不太容易的。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
者勞,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昔之善戰(zhàn)
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故能自保而
全勝也。故善戰(zhàn)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
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立于不敗
之地,而不失敵之敗。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
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
戰(zhàn)爭中,真正的主動權(quán),不在于誰先發(fā)起
戰(zhàn)爭,誰先進攻。而在于誰先取得勝利。更在
于,誰能速度更快,代價更小的取得勝利。也
在于誰能更大程度的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這
才是戰(zhàn)略謀劃籌措的首要問題。
先為主,明面上看,是搶得先機。而實際
上,卻是授人以柄而致與人。為客,在戰(zhàn)爭狀
態(tài)的演變發(fā)展中,伺機而動,尋找最好的戰(zhàn)機
出戰(zhàn),才能達到效用最優(yōu)。
從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導(dǎo)向上看,最完美的一場戰(zhàn)
爭,應(yīng)該就是“能自保而全勝”。殺敵一千,
自損八百,這樣的戰(zhàn)果,不算是全勝。之所以
會勝的這么慘,在于沒有掌握用兵之道。最大
程度的殺傷敵人,要建立在最大程度的自保之
上。
不敢進寸,而退尺。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
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
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
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
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
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
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
戰(zhàn),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
也。
本句講的是攻守。只知道攻,而不知道
守,必敗。只知道守而不知道攻,則必不勝。
用兵之道,難就難在,什么時候該攻,什么時
候該守。以及,攻的時候應(yīng)該怎么攻,守的時
候應(yīng)該怎么守。
不敢進寸,先發(fā)則有形,有形則有跡,有
跡則泄機,泄機則可敗。
而退尺,無形可示,無跡可察,無機可
乘,則無敗。以我之不敗,待敵之可敗,乘機
而動,動則必取,方能自保而全勝。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
是謂行無行,這句講的是行軍。
打仗的時候,大軍怎么行進調(diào)動呢,根本
原則是“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
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
打仗打到如入無人之境,并非敵軍不抵
抗,而是他們想不到我軍的行軍意圖和路線。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怎么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這樣的
戰(zhàn)機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軍。
攘無臂,這句講的是分敵之道,以無形分
有形。
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故用兵之
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
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迂回穿插,分割包抄,在局部形成我專敵
分,我眾敵寡的對陣局面,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殲
滅戰(zhàn),這樣才能形成侵掠如火,摧枯拉朽的攻
擊效果。戰(zhàn)爭的精髓是什么呢,能打,就殲滅
敵軍。不能打,就跑。而決定一場戰(zhàn)斗能不能
打的,就在于是不是可以形成整體,或者局部
的優(yōu)勢。
扔無敵,這句講的是勝敵之道,以無敵制
可敵。
攘,有形才能攘,以無形攘有形,是謂攘
無臂。攘敵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引敵。攘臂而
扔之,意思就是說,推著胳膊,引別人怎么走
的意思。處處把敵軍引至可敗可敵之境,處處
讓自己引至不可敗不可敵之境。是謂扔無敵。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用兵講的是出奇制勝,以無形制有形,致人而
不致于人。
執(zhí)無兵,此句講的是備取之道,時時,處
處,都讓敵軍處于可取而不可備之境,而我則
時時處處,都處于可備不可取之境。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
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
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所以,
備無備,則無不取。
《孫子兵法·虛實篇》“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
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p>
老子認為,用兵之道,莫大于虛實,虛之
以極,方能應(yīng)形以無窮,克敵制勝以無窮。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禍莫大於輕敵,為主,為攻,明面上看,
是占了先機,實際上,則是暴露了自己。使自
己形于人,致與人。
輕敵幾喪吾寶。以有形應(yīng)無形,則無可
應(yīng)。攻不可勝,守不可固。自保,意思是說,
無論敵方怎么攻我,我都可以固若金湯,這叫
自保。全勝,意思是說,無論敵方怎么變化,
我都可以隨機應(yīng)變,找到克敵制勝的策略并戰(zhàn)
勝他們。
無論是自保,還是全勝,無論是攻還是
守,之所以可以應(yīng)變無窮,勝之無窮的關(guān)鍵,
都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以無形制有形。
致人而不致于人,以無形制有形,更深層
的道理,則是以奇用兵,示之以虛。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善用兵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
與。
對于圣人來說,戰(zhàn)爭都是強盜之徒強加而
來,自己并不會主動的舉兵攻打別人。因為,
要取人國,有比用武力效率高的多的辦法和策
略。但是,敵人進犯,就不得不舉兵應(yīng)戰(zhàn)了。
為了抵御侵略者,舉兵而戰(zhàn),這個叫抗
兵。不義之師,為賊兵;正義之師,為抗兵。
老子的用兵之道,總的方針是什么呢? 在
于“恬淡為上,生殺皆不入于心?!币斫饬?/p>
這個恬淡為上,才能理解,為什么說哀兵必
勝。不武,不怒,不與,恬淡處之,才能務(wù)善
策而無不應(yīng)。所謂哀,指生殺皆不入于心,守
之于虛靜,應(yīng)之于無窮。
很多人注解哀兵必勝,理解成有人來欺負
我,我很生氣,我很憤怒,我很悲哀,所以我
和欺負我的人打仗,一定會打贏。這樣鄙薄的
解讀,離題萬里。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老
子的兵法思想認為,打勝仗,消滅敵人,這種
事做起來,對于有道之人來說,就如同拿石頭
去砸雞蛋。如果做不到這樣,只能說自己不得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