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還是心中的自己
榮格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至少都有兩段人生,一段是別人催眠自己,告訴自己什么是正確的人生;另一端是自己催眠自己,探尋什么是正確的人生。
打造個人品牌也有兩段人生,一段人生是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另一段人生是活成心中更好的自己。
抖音上有幾個“大胃王”博主,一頓飯的量相當于我一周的飯量,看著他們吃飯的樣子,仿佛他們吃的不是美食,是空氣,會呼出來的。
男“大胃王”也就算了,還有幾位女“大胃王”,吃得多不說,關鍵是身材還可以。
按理說,減肥就兩條路:管住嘴,邁開腿。
沒看到這幾位女“大胃王”干兩件事情啊,怎么身材還這么正常?
“事出反常必有妖”,原來世界上還有“催吐”和“剪輯”這兩種做法。
“催吐”就是吃完了以后,用人為的方法把吃的事物吐出來;“剪輯”是只拍攝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鏡頭,鏡頭一離開,馬上把食物吐出來,不會吞咽到肚子里。
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
因為觀眾喜歡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一次能吃這么多東西,滿足了觀眾的好感,更多的觀眾觀看這些視頻,自己就會成為大V,有了大流量,后面的變現(xiàn)路徑就非常容易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觀眾告訴他們,希望看他們大吃的樣子,這樣才是觀眾喜歡的樣子,所以他們就去做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本來是借錢度日,非要拍個五星級酒店下午茶的視頻,結果發(fā)現(xiàn)10個不同的博主,下午茶的點心式樣都一樣。
本來是每天忙的只想睡覺,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短視頻展現(xiàn)的卻是育兒專家,教育家長要給孩子陪伴。
本來自己的短視頻從來沒有爆過,卻通過PS,在朋友圈展現(xiàn)自己的短視頻“又”爆了。
本來不喜歡健身,天天到健身房,花1個小時拍視頻,5分鐘健身。
看到這些例子,我忍不住想問一句:“大哥,天天這樣裝,你累不累啊”?
做不喜歡的事情,有的時候真的可以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取悅了別人,卻苦了自己。
好幾個真正“吃”的大胃王現(xiàn)在都在骨灰盒里了,值得嗎?
別人催眠你:你要成為這個樣子,要接受這種狀態(tài)。
你也相信了,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這種人生是有代價的。
一年前進入知識付費賽道的時候,決定和孔蓓打CP組合。
有一次在直播間里,有人問我們兩個人會不會吵架,我們的回答是:“基本不吵架”。
和“大胃王”不一樣,我和太太是真的不吵架,因為她對我沒有要求,真的是沒有任何要求,在她的概念中,沒有“你應該”,只有“我允許”。
這就是我們真實的婚姻狀態(tài)。
不吵架不代表沒有矛盾,一個山東“大男人”和一個“上海小女人”,怎么能沒有矛盾?
但是矛盾的解決方法并非只有“吵架”,還有“接納”。
作為家里唯一有駕照的人,孔蓓出門,我開車送她,是“驚喜”,不送她,是“正常”。
有這種心態(tài),還吵什么架呢?
我們也會把我們的這種生活狀態(tài)傳播出去,很多人也因為羨慕我們的婚姻狀態(tài),而靠近我們,不相信我們的人,又與我何干?
服務學員的時候,我們也堅持“只教給大家自己做過的”。
孔蓓從今年春節(jié)開始進軍直播,從視頻號最初的一千多關注者,直播間只有100人,到現(xiàn)在的將近3W關注者,最高場觀4.7W,都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我們也把我們在視頻號直播摸索出來的經(jīng)驗和教訓總結出來,編寫了《直播間的10大錦囊:孔蓓200+場直播經(jīng)驗匯總,拿去照做就能有結果》,這些都是我們踩過的坑。
(這本書我們只送不賣,需要的請預約我們的直播,我們每周三次直播,會不定期抽獎的)
不能說我們完全精通了視頻號直播的邏輯,至少我們做過了,教別人的時候說話有底氣。
我們還真的給學員展現(xiàn)了自己一段時間視頻號直播的數(shù)據(jù),公眾號一個月漲粉的實際情況。
這就是:我想,我知,我行,我教
真實的狀態(tài)下,你會活的很開心,至少不會天天想我用什么樣的狀態(tài)來面對粉絲,不用揣摩他們想要的“我”是什么樣子。
你是為自己活著的,每天都很真實,這就是“自我催眠”的力量,因為你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過好每一天。
余華在《活著》中曾經(jīng)寫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strong>
自我催眠,就是為了活著;被別人催眠,就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事情活著。
打造個人品牌,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就是穿上一件外衣,好像契訶夫寫的《裝套子中的人》的別里科夫一樣,每天都很累,天天擔心自己的偽裝被拆穿。
打造個人品牌,活成心中更好的自己,就是真實,才能堅持長期主義,才能活得輕松。
打造個人品牌的過程中,你的人生是哪一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