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集》:存疑是求知的正確態(tài)度
? ? ? ? ? ?大家好,這一講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法國作家蒙田的散文《隨筆集》。
? ? ? ? ? ?版本推薦:《隨筆集》/蒙田/潘麗珍等合譯本

蒙田:“隨筆”體裁的開創(chuàng)者
? ?? ?蒙田這個作家生活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是“隨筆”這種文學體裁的開創(chuàng)者。
? ? ?我先來給你介紹一下什么是“隨筆”。
? ? 《隨筆集》這本書法文原文標題是essais,英語里面的essay這個詞就是從法語中的這個詞借用過來的。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告訴你,它有試驗、測試、嘗試的意思,所以《隨筆集》這本書的書名如果直譯的話,可以叫“嘗試集”。這種嘗試很隨便,就是隨隨便便來寫,所以漢語中就把它翻譯成“隨筆”了,指的是一種很隨意的散文寫法。? ? ? ?
? ? ? ? 再來告訴你,法語中的essais這個詞,它還有一重更古老的含義。它的本義其實與食物有關,是品嘗和品味的意思。在這本書里面,蒙田講了這么一句話,他說:“我品嘗我自己”。這句話是了解這本書的一把入門鑰匙,一個人說他“品嘗”他自己,這是啥意思呢?接下來咱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進入《隨筆集》的文學和思想世界。
? ? ? ??閱讀《隨筆集》,要從《論經驗》讀起
? ? ? ?《隨筆集》這本書,你一看目錄就知道了,它確實寫得很隨便。蒙田在這里什么都聊,什么話題都有。你看,《論懶散》《論堅定》《論害怕》《論友愛》《論節(jié)制》《論壽命》《論殘忍》《論發(fā)怒》《論悔恨》《論閱歷》,這些還僅僅是這本書里面無窮無盡話題的滄海一粟。蒙田這個人他就在那兒天南海北地跟你聊,話題包羅萬象,什么話題都嘗試。
? ? ? ?這么多的話題,咱們從哪看起呢?關于這個問題,蒙田研究專家一致建議,從全書的最后一篇看起。這最后一篇的標題叫做《論經驗》,它是蒙田一生思想的理論總結。
? ? ? ?蒙田講經驗,第一重視的就是吃的經驗。這就回到了法語essais這個詞的本義了,與食物有關,品嘗和品味。
? ? ? ? 蒙田講他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他說:“我對沙拉和水果都不感冒,就喜歡甜瓜,還喜歡腌制過的,甚至變了味的肉。我以前喜歡喝紅葡萄酒,后來又愛上了白葡萄酒,再后來又覺得還是紅葡萄酒更好喝,再再后來我又重新愛上了白葡萄酒,我的口味在某些方面挺固定的,可更多方面莫名其妙地變,完全抓不著規(guī)律。”你看,這就是舌尖上的蒙田。
? ? ? ?可是,蒙田表面上是在說吃,說他的飲食口味,但這里面其實是有隱喻的。蒙田是在借著講吃,來講其他的東西,講更深的問題。什么問題呢?
? ? ? ?求知問題。一個人如何有效地認知自我呢?蒙田認為,知識來源于經驗,從自己吃東西的口味入手,分析舌尖上的自我,這是一種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
? ? ? ?比如說吧,咱們前面看到了,蒙田講他喝酒,一會兒愛喝紅葡萄酒,一會兒又愛喝白葡萄酒,口味總在變。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他這個人比較多變,不太定性。這樣一來,蒙田就獲得了對自我的有效認知。所以他說的“品嘗自己”,指的就是他在自我審視和自我玩味。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人就像品食美味一樣,享受到了一種求知的快樂。知道了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有著什么樣的個性,也就等于獲得了關于自我的知識。

蒙田知識論:用“我知道什么”來觸及“博學式無知”
? ? ? ?現在,說完了蒙田“自我認知”這個話題,咱們再來整體地分析一下蒙田的知識論。這里面有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你大概想不到,什么關鍵詞呢?叫“無知”。
? ? ? ?咱們平時一提到無知這個詞,總是貶義的,誰都不愿意顯得很無知嘛。可是蒙田卻把這個詞掰成了兩個方面來講。蒙田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無知,一種是粗淺的無知,也就是不學無術,沒大腦,這是不好的無知。另一種類型則是好的無知,叫做“博學的無知”。這是蒙田的特色,他推出了特別的說法,“博學的無知”。
? ? ? ??蒙田最喜歡講的一句話是“我知道什么?”這句話既是蒙田的口頭禪,也是他的座右銘,后來還成為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命題。在蒙田這里,“我知道什么?”這個問題,和“博學的無知”這個命題,這兩者之間是有內在關聯(lián)的。
? ? ??那么到底什么叫“博學的無知”呢?“博學的無知”和沒大腦、不學無術的粗淺無知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博學的無知”又和“我知道什么?”這個問題有哪些內在關聯(lián)呢?關于這些問題,咱們下面一個一個來解答。
? ? ? ?蒙田的《隨筆集》里面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篇名叫做《論食人族部落》,聊的是一個無論在那個年代還是在今天都足夠熱辣的話題——食人族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
? ? ? ?蒙田講,他從見過食人族部落的人那里打聽到了一些情況,說在食人族部落里面,那些人其實并不是整天吃人肉的。他們吃的主要還是燒烤魚肉和動物肉,還吃一種味道好像腌制過的白色菜根的主菜,常喝的是某種植物根須配制的飲料。平時年輕男人出去打獵,女人在家里面負責加熱那些飲料,吃飽喝足了,這個部落的人,沒事就喜歡聚到一起跳舞。蒙田本人盡管沒有親眼見過食人族的人,但是他卻親口品嘗過別人帶回來的食人族食物,就是那種味道好像腌制過的白色菜根的主食。他還說,味道很不錯,有股淡淡的甜味。
? ? ? ??那么,這些人既然平時過起日子來也好像很正常的,那他們?yōu)槭裁催€叫食人族呢?
? ? ? ??蒙田接著往下講,說他們在特定的情況下確實是吃人的。部落里面的男人去和別的部落作戰(zhàn),某個人抓回了俘虜,回到家里,就招來親朋好友,當眾把俘虜打死,然后把他烤熟,和大伙兒一起吃俘虜肉,而且還給沒有到場的其他朋友送去幾小塊分享。
? ? ? ??你看,蒙田在這里講了這么多有關食人族的知識,是夠博學了吧?!安W”這一點有了,那“無知”呢?“博學的無知”又到底怎么講呢??
? ? ? ?關于這個問題,咱們得這樣來看。蒙田對食人族的了解和認識遠遠超過了普通人,他還親口品嘗過食人族的特制食物。可是,按照蒙田“知識來源于經驗”這樣一個認識出發(fā)點來說,他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經驗還是太有限了,因為絕大多數的見聞都是別人轉述的,所以他自己對于食人族的認知,其實還是個門外漢。那么關于食人族的特殊文化習俗,蒙田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知道什么?”這就引出“我知道什么?”這個問題了。蒙田自覺地承認,在食人族問題上,就算他掌握了很多外圍信息,本質上也還是無知的。那么這種無知就叫做“博學的無知”。
? ? ? ? 對于食人族吃人肉這件事情,你怎么看呢?正常情況下,生活在文明社會的人會認為,這是一種野蠻風俗,是反道德、反倫理的,肯定接受不了。但是蒙田并不這么看,他說:自己對于這件事,本能的反應也是受不了,可是這種本能反應的前提是他還沒有完整深入地體驗過食人族文化。在這方面,他是個無知者。我知道什么呢?粗淺的無知者可以“無知者無畏”,而博學的無知者,一定不能“無知者無畏”,而是得要有所畏懼,畏懼輕易地做出判斷,輕易做出什么“食人族吃人肉是野蠻可恥的”這樣明確的道德判斷。蒙田認為,對于這種問題,還是應該首先問一句“我知道什么?”如果你承認自己所知有限,那么寧可采取一種存疑的態(tài)度,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tài)度。
? ? ? ? 你看,“博學的無知”這個命題,它就這樣和“我知道什么?”這個問題,緊密聯(lián)系到一起了。
? ? ? ? 咱們可以再來比較一下中國圣人孔子講的處世之道??鬃诱f:一個人應該做到“多聞闕疑”“多見闕殆”,意思是說,一個人應該多聽多看,遇到有疑問的地方不妨先放到一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笨鬃诱f的這種道理,其實和蒙田所講的“博學的無知”,二者是相通的。

蒙田式求知:將“博學的無知”進行到底
? ? ? ?蒙田說過這么一句話,他說,“我研究一種事物,事實上對它的全貌一無所知。每種事物都有許多不同的方面,我只不過是抓住其中的一點,略微觸及而已。任何一個話題在我看來都是一個人用一生都無法真正窮盡的?!痹凇峨S筆集》這本書里面,蒙田的這個觀點其實是貫穿始終的。
? ? ? ??比如,在《隨筆集》里,有個常見的話題是“動物”,蒙田很喜歡通過聊這個話題來推廣他“博學的無知”這種理論。蒙田認為,了解和認知動物世界,比了解和認知人類世界更難,也更有挑戰(zhàn)性。人類也更容易在這個問題上犯那種想當然的錯誤,表現出“粗淺的無知”。接著,他舉了一個例子。在蒙田生活的時代,有一個熱門的話題,人們喜歡討論動物究竟會不會像人一樣做夢。多數思想家認為,做夢是人才有的能力,動物那么低等,它們怎么能做夢呢?蒙田也介入了這個討論,他的出發(fā)點還是那句口頭禪加座右銘,“我知道什么?”蒙田說,“關于動物會不會像人一樣做夢這個問題,我知道什么呢?我是相當無知的。不過嘛,我倒是很感興趣,也掌握了一點知識,聊一聊供大家參考吧。”蒙田講,他觀察過戰(zhàn)馬,看到戰(zhàn)馬在睡覺的時候,它們的身體會不由自主地抽搐和顫抖;他還觀察過獵犬,看它們在睡覺的時候大聲喘氣、大腿抽動,所有這些都和人類睡覺做夢時候的樣子非常相像,或許這些動物真的是在做夢呢?誰知道呢。反正你武斷地講動物不可能像人一樣做夢,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如果你這么說,那就是一種典型的“粗淺的無知”。
? ? ? ??關于蒙田《隨筆集》里面的動物話題,還有一個例子很有意思,咱們一起來看看。
? ? ? ? ?蒙田講過一個關于馬的故事,說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美洲的時候,他們來到墨西哥,打敗了當地的土著阿茲特克人。阿茲特克人就帶著禮物和貢品來跟西班牙人講和,他們先是把講和的話跟西班牙人講了一遍,然后又對著西班牙人牽的馬講了一遍,這時候西班牙馬叫了一聲,墨西哥土著阿茲特克人非常高興,他們認為西班牙的馬接受了他們的講和。在這以后,西班牙人逢人就講這件事,說墨西哥當地這些土著太愚蠢,太可笑了,竟然認為馬能聽懂人話,去和馬來講和。
? ? ? ?蒙田給咱們講這個故事,他的立場并沒有站在同是歐洲人的西班牙人那邊。故事里面的這些西班牙人認為,馬絕對不可能聽懂人話,但蒙田并不這么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他的態(tài)度還是那句口頭禪加座右銘,“我知道什么?”人不是馬,你怎么知道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也許馬真的聽懂了墨西哥土著人的話呢?
? ? ? ? 誰知道呢。蒙田家里養(yǎng)了一只小貓,他經常跟這只小貓一起玩。有一次,玩著玩著,蒙田突然停下來回到桌邊,鋪開紙,快速寫下這樣一句話,“我在跟小貓玩的時候,究竟是我在拿它消遣呢?還是它在拿我消遣呢?誰知道呢?!蹦憧矗@就是典型的蒙田式求知,他把生活中的一切經驗都融入到思考當中,“多聞闕疑”“多見闕殆”,時時刻刻都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知道什么?”這就是把“博學的無知”進行到底了。
閱讀心法
? ? ? ?好啦,《蒙田隨筆》這一講就講到這里,下面我再來跟你分享兩條閱讀心法:
? ? ? ?第一,本書的作者序“致讀者”非常簡短,只有幾百字,卻特別簡潔傳神,是一幅蒙田文字的自畫像,開篇第一句話蒙田就告訴讀者,說“這是一本真誠的書”,可以看出他最看重的品質就是真誠。如果你想要了解蒙田這位隨筆大家的個性氣質,這篇簡潔的作者序不可不讀。
? ? ? ?第二,這本書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論對孩子的教育》,在這里蒙田聊的是兒童教育應該如何開展這個話題,后來法國思想家盧梭寫出了一部教育學的名著,叫做《愛彌爾》,就是專門來討論兒童教育問題的。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把蒙田的這篇文章和盧梭的《愛彌爾》都找來,一起閱讀一下。
寫作小技巧
? ? ? ? 分享了閱讀心法以后,我還要再告訴你一個本書作者的寫作小竅門:蒙田有一個很特別的愛好,那就是他喜歡搜集古人的格言警句,并且把搜集到的這些句子都親手抄錄到自己家房里面的各個地方,現在法國波爾多城的蒙田故居,仍然保持著這位大作家當年抄錄下來格言警句的原貌。蒙田寫隨筆,也特別擅長制造格言警句,比如說他講到自己的時候,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我蒙田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只有一點例外,那就是我認為我自己非常普通。”你看,這就是格言警句的特點,就這么短短一句話,用詞也非常普通,但是要表達的道理就特別耐人琢磨,一句話就把蒙田這個人又謙虛又自負那種性格特色給概括出來了。再比如說,講到友誼這個話題,他說有人問:蒙田你為什么跟某某人那么要好呢?他給出來的是這么一句回答:“因為是他,因為是我?!痹蹅兛催@句話,好像什么都沒說,可是又好像把有關友誼的一切都講出來了,這就是格言警句的特殊魅力。一方面能用最精簡的表述來直達主題,另一方面呢,又有一些含蓄不盡的余味。寫作的時候,要是你能想出格言警句,肯定能言簡意賅地表達思想,要是一時想不出自己的句子,也沒關系啊,可以引用別人的。建議你讀《隨筆集》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把蒙田筆下的格言警句好好搜集整理一下,指不定什么時候就能用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