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故事認識世界與自己||《敘事的自我》讀書筆記(一)
一、敘事
敘事是一種個體與社會在語言層面進行交互建構的方式,是人將時間中的經驗組織為有意義整體的手段。聽別人的故事有利于自身敘事能力的發(fā)展。通過講故事了解世界,通過給事件進行故事編碼整理經驗,完成敘事對生活的表征。
敘事是統(tǒng)整自我的一種方式:我們不是通過被動的記憶來形成關于自己的理解,我們的自傳式記憶是主體進行有意無意的選擇而建構的自傳體敘事。敘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我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我們通過敘事形成自我認同,維持人格的同一性;社會通過各種敘事模板影響自我認同的建構。已有的主流敘事將會成為我們建構自我認同的資源,同時也構成了對“自我”的限制。對于那些已有故事模板無法描述、刻畫的我的經驗,我們會發(fā)展新的敘事挑戰(zhàn)或改變主流敘事。
敘事的社會維度發(fā)展有兩個方向,一是回歸傳統(tǒng),維持社會結構,世界維持現(xiàn)存結構的話語作用,體現(xiàn)出人與世界對話的被動性;二是批判傳統(tǒng),解構、改變社會結構,人通過意圖作用于存在的世界,展現(xiàn)出人與世界對話的主動性。社會以主流敘事的方式影響自我認同的建構;個體的敘事參與、敘事抗爭也可能轉變社會的主流敘事。
二、敘事與自我
“我的生活構成了我的故事,我的故事反過來影響了我的生活”。
敘事賦予了我們多重身份、多重視角:我既可以是我生活故事的作者、演員,又可以是故事之外的旁觀者??评J為,人格同一性問題處理的是我們如何通過與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敘事關系在變化中保持一致性的問題。這一可通過第三人稱方式描述的自我忽視了個人從第一人稱視角所獲得的體驗。自我不僅是從外部感知世界變化的人,還是在變化的世界、流動的時間中通過自我整合保持連續(xù)的人。作為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我們不僅將時間體驗為線性的連續(xù),而且通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定位自己(現(xiàn)象學的時間是人從自身內部體驗到的時間)。
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故事的世界中,我們的故事與其他人的故事相互交織,我們試圖從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能解釋相較于他人而言我是誰的有意義敘事。生活體驗本身沒有內在意義,歷史和文化構成的闡釋視野塑造了我們對經驗的解釋。
關于“我是誰”的這一問題的回答,后現(xiàn)代主義拒斥了同一性形成的傳統(tǒng)過程,將其看作是有關性別的、種族的、家庭的和政治權力關系運作的產物。
來源:
《敘事的自我:我們如何以敘事的方式理解自身》
張容南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