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制的幾個特點-職散勛爵

看古代的書籍,特別市奏章、墓志銘以及一些書信,里面要是涉及到官職的,一定會使得很多人頭疼。特別市唐宋時代的官員,官銜實在是太多了,一串串的。
這種一串串的官職連在一起,叫做結(jié)銜,在唐宋時期是很盛的。而宋以后,明清時代就不那么興盛了,官員的官職就少了不少。
說起唐宋時代的官職,一般來說有四個大的部分:職、散、勛、爵。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四個部分,但是這四個部分組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官制系統(tǒng)。
職,就是這個官員實際的職權(quán)范圍,是做什么事情,負責哪方面的政務(wù)。
散,就是這個官員的級別等級,所享有的待遇。又稱之為階。
勛,就是這個官員的榮譽,代表一種貢獻值大小。
爵,就是這個官員的個人以及家族的功勞。是身份的高低。
例如唐代的顏真卿,其在為宋璟所撰寫的碑文中落款是: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
其中,金紫光祿大夫是散階;撫州刺史是職;上柱國是勛;魯郡開國公是爵。而行,表示其本職刺史的品級比散階的金紫光祿大夫要低一些。
到了宋代,因為有寄祿官,差遣官,宮觀官、館閣官等差異,所以官銜就更加復雜了。
例如司馬光,其某一時期的結(jié)銜: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院修撰權(quán)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上柱國河內(nèi)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
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館閣官,表明自己的修養(yǎng)和學識能力,相當于是職稱;朝散大夫是散階,表明個人榮譽;右諫議大夫是寄祿官,表明實際的俸祿多少;充集賢院修撰權(quán)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表明他當時實際的工作職責,是差遣;上柱國是勛官;河內(nèi)郡開國侯是爵位,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表明在這個爵位上可以享有多少的稅收;賜紫金魚袋是特別待遇,表明受到皇帝的恩寵。
秦漢時代,官職還是很簡單的,就是職和爵。是什么官就管什么事情,十分明了。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漢武帝積極吸納人才,把很多人弄到自己身邊,但是一時沒有那么多官職,就給這些人侍郎、常侍等官銜,這樣就逐漸使得官職具有身份屬性而和具體的事務(wù)脫鉤了。到了魏晉時期,那些世家子弟們十分喜歡追求給自己一個長長的官銜,顯得自己不得了,而又盛于清談,不干事。所以這個大夫,那個郎的就有了,這就是散階的開端。而在武官方面,從漢末開始,直到魏晉時期,因為戰(zhàn)事不斷,所以軍職的將軍、校尉等等也都濫授了,實際上都成為了身份的標志。北周時期,建立了勛官制度。本是僅僅獎勵軍功的。而后也變成了身份的象征,不具有任何的實際權(quán)力。爵位至少周代就有了,主要是獎勵功勞,是可以繼承的,可以是家族性的。
在這個四個部分當中,散階和勛官之間是比較難以區(qū)分的。從名稱上看,唐宋以后,文散階一般都是某某大夫,某某郎;武散階一般都是某某將軍,某某校尉;而例如柱國、護軍、都尉等,則為勛官。從內(nèi)涵上看,散階說明的個人資歷,而勛官說明的貢獻。如果拿當代的比較說明,則散階可以相當于現(xiàn)代的軍銜,而勛官相當于是榮譽稱號。
古代官制中的這個職散勛爵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歷朝歷代都不同的,上面所說的也只是泛泛之談,肯定有許多的遺漏和差錯。如要詳細了解,很是要看專門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