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方文論課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

2022-07-28 15:39 作者:月見の桜_  | 我要投稿

已錄:

意識形態(tài)理論(阿爾都塞)

女性主義(伍爾夫、波伏娃)

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德里達)

存在主義(海德格爾、薩特、加繆)

溫馨提醒:時刻注意獨立思考

慎重使用文藝批評方法


第一章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

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三大方面:階級、性別、種族

第一節(jié) 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阿爾都塞

啟發(fā)思考以2019年香港暴徒為例,暴徒為了所謂“自由與民主”打砸搶,剝奪他人自由

語言學角度:自由、愛情、理想有具體所指嗎?(抽象的詞形成不同意識形態(tài))

一、文學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1)經濟基礎→生產力、生產關系

(2)上層建筑

  • 實體性(政府、法庭、軍隊)
  • 觀念性(法律、政治制度、宗教、文學、藝術)

文學離經濟基礎決定較遠,所以文學藝術發(fā)展與政治經濟發(fā)展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2、經典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三種含義

  • 特定階級或集團的信念體系
  • 虛假意識、謊言
  • 意義與觀念的一般性生產過程

當人讀書時,并產生認同,三觀發(fā)生變化,此為觀念產生的過程,且產生的信念就是意識形態(tài)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

1970年《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

意識形態(tài)是謊言?但當人認識一個意識形態(tài)是謊言時,欺騙的效力消失了。真正的謊言是此時此刻堅信的東西

(一)概念區(qū)分

  1. 國家機器(暴力性、可見性、公共性):政府、軍隊、法律
  2. 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非暴力性、隱蔽性、個體性):宗教、教育、家庭、工會、傳媒、文化
  • 宗教:大型教堂與儀式建構出所謂儀式感→感到宗教的高大→跪拜時信神
  • 商品拜物教:消費社會中通過商品、節(jié)日制造儀式感,形象體現在雙十一購物節(jié)
  • 教育:講臺上的教師與下座的學生不平等地位使得意識形態(tài)灌輸發(fā)揮作用,通過制造升旗儀式建構愛國精神
  • 家庭:父母對子代的意識形態(tài)灌輸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1) P1 - 32:56
?

(現實、文學)姓名的背景時代性與意識形態(tài)觀念

①會有家庭在子代未出生時給予厚望,起名為“清華”

②中國建國時,許多人名為:建國

C.R時,許多人名為:衛(wèi)東、衛(wèi)紅

C.R結束后,許多人名為:白、潔

9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許多人帶有疊詞名

97年“歸”,08年“奧運”

  • 文化、傳媒:文化工業(yè)現象(定點投喂式的營銷)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1) P1 - 36:59
?

  • 體育:在兩方、兩個國家體育競爭時,旁觀者支持哪一方,背后存在整套意識形態(tài)

(二)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功能

1、自然化:讓人認為意識形態(tài)天然如此

性別問題(科學作為現代最權威、最大的意識形態(tài),以科學之名建構女性天生不如男性,生理、心理性能天然如此)

補充女性歷史學術研究《圣杯與劍》中考古到母系社會步入父系社會是人類的倒退,從和平進入暴力與殺戮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2) P2 - 03:48
?

拓展愛情具有階級性,階級差異造成認知與審美差異(“賈府里的焦大是不會愛上林妹妹的”、“我寧愿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要在自行車上笑”)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2) P2 - 06:31
?

金錢成為一切的衡量標準(藝術品的藝術價值,學術教授與藝術家的能力被“掙錢能力”衡量)

2、合法化:賦予統(tǒng)治合法性

將統(tǒng)治和本身合法化“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2) P2 - 08:23
?

(三)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方式

1、建構個體與現實的想象性關系個體定義自我是通過外在“想象”

2、個體詢喚為主體個體指無自主意識的人(自然人),主體指有自主意識的人(社會人)

高考完后害怕沒有大學上,原因在于未定位身份。社會身份成為無業(yè)游民狀態(tài),發(fā)生身份的焦慮

考試、公司的招聘就是一個“詢喚”的過程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2) P2 - 16:27
?

“企業(yè)文化”下造成不同人的不同認知

3、主體對主體的臣服(Subject)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2) P2 - 19:04
?

意識形態(tài)主體召喚個體臣服,個體才能成為主體

4、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指認

主體之間互認,形成小團體,安穩(wěn)成為社會人

(四)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鏡像序列

1、阿爾都塞借用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

(1)嬰兒面對鏡子時并不認為是自己

(2)6-18個月嬰兒開始認識到鏡中人是我,由此應鏡像動作與現實同步,獲得控制的興奮感

鏡像階段結束

自我的形成:自我意識永遠伴隨他者。幼年時期教育的標簽化使得孩子初始就認定自己如何,并作用實踐

2、悲觀的認識

阿爾都塞認為一切都是意識形態(tài)

人永遠都是在各種意識形態(tài)中輾轉,只要是一種思想觀念那就是意識形態(tài),相信一個問題就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

三、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一)癥候閱讀

挖掘文本深層次的意識形態(tài)

1、童話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

例一《獅子王》故事中存在精英主義價值觀,辛巴只有成為王才算做成功,父為王,子必須為王

娜娜在辛巴拒絕成為獅子王后離開,但當辛巴成為獅子王時娜娜又與辛巴在了一起

→背后可能傳達出,男性只有成王,才會有女人跟隨

例二《白雪公主》中王子親吻了死去的白雪公主

→背后可能說只要女性足夠漂亮,即使是死了都會有男性愛你,靈魂如何并不重要

例三《海的女兒》

2、現實事件:林志穎→網絡世界對其結婚的口誅筆伐

(1)嫁給日本人

→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指責嫁到日本

(2)“肥水不流外人田”

→將女性作為性資源、所有物

3、影視劇

(1)以女性身體表現國家恥辱

《金陵十三釵》中的情節(jié):將女性當做珍貴的性資源被奪走,性別問題與國家問題被聯系起來

(2)《親愛的,熱愛的》情不知所起就一往而深:基本看不到愛情的生成過程,色情還是愛情?

→在一些觀念中愛情基本是男性主動,這是被建構的還是完全是自己的

(3)《最好的我們》

?
20190911 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2) P2 - 41:43
?


第二節(jié) 意識形態(tài)與性別——女性主義文論

一、女性主義兩次浪潮

訴求→平等

針對→男權中心主義

1、第一次:19世紀末——20世紀初

外在權力

2、第二次:20世紀60年代

內部分化,產生多種流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傾向與表現

  •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受壓迫根本在于缺乏與男性公平競爭的機會。反對對女性的特殊照顧
  • 激進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受壓迫來自于生理差異。號召全世界女性聯合對抗生育,使自身與男性平等
  •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受壓迫來自于資本主義市場的壓迫,女性家務勞動因不在市場內,從而被邊緣化,抹除了勞動價值。呼吁女性從家庭中解放出來
  • 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沒有任何一個或一種女性可以代表所有女性,女性內部差異極大,甚至會大過男女差異,不能將需求本質化
  • 文化女性主義:女性比男性更高級,女性較男性更溫和,更被文明所需要
  • 性別分離女性主義:男性和女性只有徹底分開才能獲得自由
  • 賽博格女性主義:女性提高地位需要靠科技,使用機器提高或取代女性生理功能來取得平等
  •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分析女性潛意識欲望
  • 性解放女性主義:性是人的自由,女性有參與性工作等權利

二、女性主義批評的兩大形態(tài)

(一)女性閱讀

所有閱讀都有意識形態(tài)

生理是女性,但其語言意識形態(tài)就一定就是女性嗎?

所以應用抗拒式態(tài)度,面對作品第一態(tài)度不是接受,而是反思

(二)女性的創(chuàng)作角度

文學史→經典→男性,文學史上女性地位被遮蔽,女性作家與作品需要被挖掘和重新解釋

三、經典理論

(一)1929年伍爾芙《一間自己的屋子》

1、試圖尋找女性主義傳統(tǒng)

2、女性文學被壓抑根源

(1)經濟不獨立

(2)教育無保障

女性要寫小說必需的條件

→錢:經濟獨立

→自己的“屋子”:自己的獨立時空

3、理想人格雙性同體,源于柏拉圖《會飲篇》

解構二元對立:每個人都存在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

(二)波伏娃《第二性》

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后天建構的

1、女性如何變?yōu)榈诙裕?/span>

(1)女性的生育導致第二性地位:女性的分娩過程極為痛苦,哺育子代的困難。由此導致削弱女性工作能力與活動空間,只能進入家庭中

(2)存在主義:人的本質不是繁衍而是超越。因為女性活動空間被限在家庭,形成“男外女內”,導致男性可以在家庭外“超越”,而女性不斷重復日常

(3)很多文明都存在過對女性的生殖崇拜:波伏娃認為男性對生殖的崇拜源于恐懼女性無法繁衍后代,女性淪為附庸

→父權時代降臨

2、人類文明進步了,但為何女性仍然被禁錮在第二性?

(1)私有制:女性成為私有財產

→發(fā)生對貞操的管束

→父親與丈夫對女性權力的轉移:婚禮上存在父親領著女兒將手遞給丈夫

三從四德:父→夫→子

(2)宗教

《圣經·舊約》:一個男人聲稱其新娘不是處女,除非女孩父母在本地長老面前出示證明貞潔的憑證,否則讓其父帶著女孩在本城的門口拿石頭砸她

→處女情結:所謂輾轉二手的“財產”

《金陵十三釵》妓女交換女學生,因為女學生都是處女,而妓女已遭受凌辱,為何不能再遭受呢?

3、19世紀為何才爆發(fā)女權運動?

法國大革命期間的人權宣言只有男權

1995年國際法庭人權正式強調包括女性

歷史宏觀層面

(1)波伏娃認為工業(yè)革命導致了社會勞動力的需求,女性進入工廠,開始走出家庭

(2)馬爾薩斯人口理論,開始控制人口。墮胎、避孕的問題開始形成,女性自然解放,開始控制自己的身體

微觀層面(第二性地位限制女性發(fā)展)

4、決定女孩的是撫養(yǎng)方式

(1)馴化→建構女性先天應該如何

(2)當女性出現第二性征,第一次出現月經時,女孩出現的是羞恥心理并厭惡自己的性別

批判《灰姑娘》中只凸顯出女性的美麗,只存在容貌吸引

結論:女性是后天形成的

5、婚姻對女性的意義→可能是女性獲得意義的唯一方式

批判如《灰姑娘》一類的童話,都有女性特定場合下展現女性魅力的情節(jié),獲得權威人士的認可

一般中產階層中丈夫成為女性幸福的唯一來源,婦女唯一的目的就是緊抓丈夫,通過各種方式贏得家庭,喪失自我

宮斗劇中各種女性為了男人勾心斗角,無限放大心理,觀眾完成心理發(fā)泄

lady first?男性通過無足輕重、輕松的生活小事引誘女性甘心承擔家庭負擔與義務

6、怎么辦?

(1)工作,必須工作!掌握選擇權、經濟獨立!

(2)女性獲得成功不是男性的標準,發(fā)掘自我性別優(yōu)勢(可能存在的豐富同情心、復雜細膩的情感世界)

(3)召喚全世界女性追尋真正的幸福

(三)1972年約翰·伯格《觀看之道》


觀看先于語言:觀看受到文化習俗的制約

看一本日本文學作品,事實上是加入某種符號過濾后的東西

→了解某種文化與不了解觀看會存在有兩種感受

→如果發(fā)生政治性事件,又存在不同感受

1、女性作為被觀看的對象

  • 男性展現自我氣質都是對外的,強力的
  • 女性氣質則存在自反性。女性自身觀察者是男性,女性會將自己當做獨特的景觀,觀察自己,也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觀察

→內化成習慣,沒人看時也感覺到被看

?
20190918 女性主義文論(2) P4 - 30:42
?


女性的穿著對自身影響大于男性穿著對自身的影響

  • 化妝:激進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認為是迎合男性,而后現代主義認為還存在一部分女性是只為了藝術

女性身體姿態(tài)、目光朝向都是作為男性景觀出現的

批判雙重標準

歐洲人一般會畫裸女對著鏡子,是女性愛慕虛榮的象征,以警告女性不要愛慕虛榮

伯格批判道:畫裸女就是在引誘男性而表現出來,但卻反過來說女性愛慕虛榮

(四)1979年吉爾·伯特、蘇珊·古巴《閣樓上的瘋女人》

《藻海無邊》伯莎·梅森為主角寫出《簡愛》的故事

伯莎·梅森原名安托瓦內特,出生于西印度群島,家族被土著人燒毀,母親精神崩潰,安托瓦內特被送到修道院,需要男性拯救,此時羅切斯特因為無法繼承財產而娶了安托瓦內特,而羅切斯特將安托瓦內特改名為伯莎,囚禁妻子,對外宣稱瘋了,最終伯莎燒毀象征帝國主義與父權的莊園

解讀:

1、伯莎是另一個版本的簡愛,是一體兩面

  • 簡愛→理性與克制
  • 伯莎→反叛與野性、原始,是反抗男性的另外一個自我

2、對情節(jié)的分析:伯莎撕毀簡愛的婚紗

  • 一派認為伯莎出于嫉妒
  • 另一派認為伯莎不是嫉妒,婚紗就是伯莎的囚衣,是禁錮,同時做了簡愛原本想做但沒有做的事情

→簡愛則通過此而逃離婚姻,因為不能接受不平等的婚姻

3、文學中經常會出現的女性形象

一個是天使(集各種美好于一身),一個是妖婦(如惡魔、恐懼,瘋女人的形象)

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瘋女人形象?是什么導致了文學中女性人物發(fā)瘋?

《雷雨》《山上的小屋》


個人補充無論如何,既然想要獲得應得權利,就不該奢求過分的特權,每個人都討厭特權,不論是什么性別


第二章 文本中心主義文論

第四節(jié) 后結構主義

解構主義

→后結構主義

→后現代主義

三種主義的特點在于反中心、反同一性、反本質、反宏大敘事、反總體性

一、???/strong>

(一)人生簡介(1926——1984)

1926年出生于法國西部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職業(yè)為醫(yī)生

中學對歷史產生興趣

1946年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師從阿爾都塞

1948年獲得哲學學位

次年獲得心理學學位

1953年研讀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思想受尼采影響深遠

1961年博士論文《古典時期的瘋狂史》,后被出版為《瘋癲與文明》

1968年參與“五月風暴”

1969年參與學生運動,成為繼薩特后第二個左派知識分子領袖

《什么是作者》

1970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法國學術界最高級別),成為唯一一個未滿50歲就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學者

70年代后開始出入美國舊金山同性戀場所

學術思想上,開始專注于“權力”這個概念,其思想深受尼采的權力意志影響

1971年在法國成立監(jiān)獄信息小組,研究監(jiān)獄系統(tǒng)狀況

與喬姆斯基發(fā)生辯論(1971世紀大辯論)

1975年出版重要著作《規(guī)訓與懲罰》

1976年開始寫《性史》

1984年因艾滋病去世

(二)《瘋癲與文明》關于權力與理性

知識考古學挖掘問題的來源與發(fā)展歷程

提出問題是先有的瘋子,還是先有對于瘋子的定義?非正常和正常背后有一整套標準,規(guī)定了何為正常與不正常

通過對梳理瘋癲史,追問現代文明的產生

1、歷史中對瘋癲態(tài)度的變化

(1)17世紀之前:人們從未認為瘋癲是疾病,還被譽為獨特的象征

  • 古希臘:柏拉圖提出迷狂說
  • 中世紀:瘋癲依舊與人的拯救相聯系,處理瘋癲的方式為愚人船(將人放逐到海上“朝圣”)
  • 文藝復興: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人物瘋狂后才找到了事情的真相、《堂吉訶德》

(2)17世紀之后

因麻風病在歐洲肆虐,各地建起麻風病院,但在麻風病被滅絕后,麻風病院內關進了窮人、犯人、失業(yè)者、瘋子

瘋子成為非理性的象征,具有偶然性?,F代社會建立在排斥非理性的理性之上,現代理性的產生是非理性的

所以“瘋子”是被定義的,現代文明不具有崇高性,理性是野蠻的

(三)《詞與物》→知識型

對知識考古:挖掘知識背后的結構(知識型)

“人”是歷史的產物,人的主體性終將消亡,提出“人之死”

1、知識型

現象之后有本質,人去判斷一些事物的相似性對其進行歸納出一個“詞”作為本質概念,是確立知識的某種規(guī)則或方式

在做某件事情時,重要的是發(fā)現使“你”做出這件事情的思維框架,除你之外還有什么東西讓你這樣做?

一個知識的產生背后,必然有一個結構

2、歷史上的知識型

  •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相似型

以類比推理的方式認知

  • 17~18世紀:表象型

心物二元,人是認知的載體與主體

  • 18世紀~19世紀初:自我表象型

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

  • 1950年后——“人之死”

人不處在創(chuàng)造中心的地位,主體性消亡

提出問題如果未來電腦AI具有自主意識與情感,可以替代人類完成一些勞動,甚至能創(chuàng)作人類獨有情感的藝術作品,人類的未來會怎樣,人會被淘汰嗎?

(四)《規(guī)訓與懲罰》

1、研究方法:譜系學(知識與權力的同謀關系)

2、監(jiān)獄的誕生(權力的重要體現:懲罰

  • 古典時代

伴隨酷刑(極為殘忍與公開性),其目的在于震懾大眾,彰顯君主權力

19世紀某個報紙上,一個名為達米安的人因觸犯王權而被公開用酷刑處決

  • 現代

①酷刑變?yōu)楸O(jiān)獄

取消公開處決的原因分析

  • 露天環(huán)境,易被劫法場
  • 如果被行刑者表現出抵抗與大無畏,會變成人們心中的英雄,反而會顯得王權不堪

②對監(jiān)獄具體分析

監(jiān)獄表面更加人性化,實際上是懲罰與規(guī)訓的極致體現

3、監(jiān)獄的三種監(jiān)視制度

(1)層級監(jiān)視→引發(fā)自我約束

功利主義代表人物邊沁發(fā)明“全景敞式監(jiān)獄”,獄警在中央,犯人在圓周上,使得犯人認為自己在被監(jiān)視(不對等的注視)

攝像頭下,無論是否損壞,幾乎無人敢輕舉妄為

(2)規(guī)范化裁決

獄警處罰的特權,通過集中會議等方式針對犯人的改造程度

(3)檢查

給罪犯貼上標簽,檢查改造方式,知曉改造程度

4、現代社會就是一個大監(jiān)獄→權力無處不在

  • 學校:從學生分數高低程度分層貼標簽,并設置檔案作為人生標簽
  • 公司企業(yè):不允許遲到早退,上下班打卡,不合作就被開除(“企業(yè)文化”)

→微觀念權力,使得人自我約束,導致個性喪失,人們被指定性的規(guī)訓

補充女性主義·觀看之道:男性與女性之間看與被看的關系

人道主義走向反面:理性與文明壓抑人性

現代社會不存在私人空間

反思:一個人在私人空間下的一句話,如果被在網絡中進行傳播應負社會責任

畢”事件與優(yōu)衣庫事件

批判??聦⑸鐣鹘y(tǒng)解構,沒有再次建構,且認為無需建構。??掠蟹簷嗔A向,人們真的不能抵抗權力嗎?

(五)《性史》

提出問題現代“性”是被壓抑的,但“性”一直都被壓抑嗎?

1、古希臘時期

柏拉圖式戀愛(同性師生間主要以精神層面的戀愛)

2、18世紀以來

人口學理論,因控制生育與性,性開始被權力壓抑,規(guī)定什么是性的正常,什么是性的不正常


延展問題以卡夫卡為例,如何理解與識別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

  • 現代主義:仍然認為有一個中心與本質存在,批判某物時,會有一個應該存在的體系去批判
  • 后現代主義:反本質存在,反體系,無中心,不給予社會以意義

一般認為卡夫卡是現代主義


二、德里達

(一)人生簡介(1930——2004)

1930年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猶太家庭

早年就已接觸文學與哲學,接觸尼采、盧梭、瓦萊里等人著作

1949年離開家鄉(xiāng),考取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在學校拜阿爾都塞為師,結識???/p>

畢業(yè)后在索邦大學當助教

1966~1967年《論文字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

1968年參與“五月風暴”

1992年劍橋大學授予德里達榮譽博士學位,但被20多個學者聯名反對,劍橋大學不得不通過特殊投票方式授予博士

2001年來到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三聯書店、中國社科院演講

2004年因胰腺癌去世


(二)解構內涵

超出哲學的非哲學思想,故不被學院派所承認

解構目的不是摧毀,而是一種反抗姿態(tài),深入對象解構,反抗固有模式

1、延異→針對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

時間上意義都被延異

能指永遠無法抵達所指,只能在自身環(huán)繞,語言不可能指向真理

2、針對邏各斯中心主義

邏各斯中心主義認為世界現象的背后都有本質,產生二項對立,例如

  • 現象與本質
  • 主體與客體
  • 肯定與否定

語音中心主義:文字是記錄不在場的人的話,有歧義,而語音更加確定

在場的形而上學:消解在場地位

3、結構策略

  • 延異:共時與歷時的差異。只有共時中才產生意義,在歷時上能指無法抵達所指意義在不斷流動,不明確
  • 播撒
  • 蹤跡


第五節(jié) 存在主義·接受美學

第一段 存在主義:海德格爾、薩特、加繆

一、海德格爾

(一)人生簡介(1889——1976)

1889年出生于德國的農村貧困家庭,在宗教環(huán)境下成長

1907年遇到一位神父被贈予布倫塔諾(胡塞爾的老師)的書

1909年進入斯萊堡大學主攻神學,兩年后放棄神學主攻哲學,來到弗萊堡大學擔任講師,成為胡塞爾的助教

1921年開始寫作

1927年發(fā)表《存在與時間》

反思現代性問題

30年代后與胡塞爾因分歧關系破裂

1933年擔任弗萊堡大學校長

后加入納粹黨,但1934年又退出了納粹黨

遭受納粹迫害

1959年退休,隱居在鄉(xiāng)間小屋

1976年逝世,享年87歲

(二)哲學主題:存在與存在者

1、形而上學歷史就是存在的遺忘史,將存在者當成了存在來研究

  • 存在:是一個過程,顯現自身的過程。進行時。
  • 存在者:是一個實體。完成時。

背景:傳統(tǒng)哲學的連接是A(主體)是B(客體),只研究A與B,而海德格爾研究連接AB的“是”

2、什么是存在

(1)胡塞爾的現象學

“回到事情本身”:看待事物是有色眼鏡,主體看待客體具有意象性,而非事物本來的面貌。胡塞爾就是要回到本真狀態(tài)

(2)海德格爾:超越主客二分

認識論(強調認知,主觀如何認識客觀)→存在論(強調體驗,主客統(tǒng)一)

(3)研究對象:此在≈人

把握存在需要通過特殊存在者,此類存在者必須能意識到自身的存在→人

這種特殊的存在稱為“此在”,因此才能感到存在的意義

此在的本質→去存在的過程

(4)“在世”之在→此在

(“此在”與世界的狀態(tài)?!按嗽凇钡囊饬x與價值與周遭環(huán)境有關,意義會被確定,此時成為了存在者,但“此在”不愿成為固定的存在者,就會“煩”)

牽心、操勞(此在與此在的關系)

(5)此在的狀態(tài)

  • 本真狀態(tài):活出自我,不被外在事物定義自我→去存在狀態(tài)
  • 非本真狀態(tài):沉淪,附和其他事物,喪失自我,被標簽化

補充海德格爾并未對兩種此在進行價值評判以分出高度

海德格爾的態(tài)度人可以去沉淪,但是人必須親自面對“死亡”

(6)向死而生

“畏”:不同于害怕,是無明確對象的。死亡會終生伴隨,人不知如何會來,但終究會來

海德格爾認為“畏”會促逼出本真狀態(tài)

(三)藝術本源論→追尋藝術的本質

但通過藝術作品追尋藝術本質會落入循環(huán)

1、藝術品是一個

  • 指向世界的物:意義化的
  • 指向大地的物:無意義化的

藝術的本質就是意義化與無意義化的沖突

例:梵高的《農鞋》將人帶入一個世界中想象出一個狀態(tài),同時畫又會將人帶回現實世界

2.針對現代技術

現代技術切斷了藝術與自身的關系,使藝術淪為了“技術”,成為“文化工業(yè)”,藝術失去了神圣性


二、薩特

(一)人生簡介(1905——1980)

1905年出生于法國中產階級家庭,父親自幼去世,居住在外祖母家并開始廣讀文學

12歲繼父為海軍工程師,常被帶出游玩,薩特開始產生對自由的渴望

1924年考入巴黎高師攻讀哲學,遇到波伏娃并相戀

1933年在德國留學,開始接觸現象學

1934年寫出《自我的超越性》

1938年寫出自傳體小說《惡心》

1939年入伍參加二戰(zhàn),被德軍俘虜10個月,在監(jiān)獄內讀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后積極參加反納粹戰(zhàn)爭

1943年發(fā)表三幕劇《蒼蠅》、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

1945年與雷蒙·阿隆、梅洛龐蒂創(chuàng)辦《現代》雜志,提出口號“存在先于本質”

發(fā)表戲劇《禁閉》:“他人即地獄”

1955年薩特與波伏娃來到中國參與國慶

45天后發(fā)表《我對新中國的感受》,在法國《觀察家》上發(fā)表《我所看到的中國》

1964年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1974年失明

1980年因肺氣腫在法國巴黎逝世

(二)存在先于本質

1、存在的方式

(1)

  • 自在的存在:不以意識為轉移的客觀世界→荒誕性
  • 自為的存在:具有某種主動性→改變,特點在于去存在,對現在存在狀態(tài)的否定,即“不是我是什么,而是我不是什么”。

(2)

  • 自在的存在是本質先于存在(先規(guī)定好自己,然后照著樣子活)
  • 自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質(人的性格等靠存在方式決定)→自由

2、“他人即地獄”:外人的被動性

他人的存在是對我的自由的無形的限制

(三)文學本質→自由:《寫作是什么》

1、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由,而文學作品也一定是對自由的選擇和揭示

  • 作家角度:創(chuàng)作動機是為了實現某種自由
  • 讀者角度:肯定讀者具有參與性、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因為讀者的人生閱歷不被動地受到文本影響,所以也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

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在召喚讀者的自由,讀者能將自己想象為作品當中的人物走完其經歷

作品的意義就是作者和讀者在文本相互博弈的結果

2、介入說:文學的社會功能

  • 詩→關注能指
  • 散文→關注所指

所以散文對現實的介入更強

文學具有介入社會生活的功能,對社會生活的某種揭露,作者寫作要具有傾向性


三、加繆

(一)人生簡介(1913——1960)

1913年出生于貧困家庭,父親在其不到一歲時去世

在小學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中學獎學金會考

畢業(yè)后到報社工作,成為新聞記者

1942年小說《局外人》

1943年哲學隨筆《西西弗神話》

1944年6月結識薩特與波伏娃,成為好友

1951年文章《反抗的人》,因觀點與薩特發(fā)生分歧,兩人決裂

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0年因車禍逝世,發(fā)現小說遺稿《第一個人》

(二)理論:《西西弗神話》

當人意識到世界是荒謬的,容易導致自殺

“真正嚴肅的哲學命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判斷人生是否值得,就是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

1、荒謬世界→人生的起點

荒謬是人生活的唯一已知,是人與外在世界(非人世界)的唯一紐帶

2、對荒謬世界的反抗→對自殺

“最可怕的懲罰,莫過于無用而又無望的勞作”

要超越現在的精神

加繆認為西西弗就是在這個勞作中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反抗自身的無意義

加繆受到尼采的影響:以激情的方式盡可能去感受

3、荒謬英雄

(1)唐璜:追求輕的生活

(2)演員:短時間內的角色就是一生,就經歷了一些人生的荒謬

人們扮演著自己的社會角色

(3)征服者:完成對人生的某種超越,則這種征服的行為即為意義

不為他人而活,為自己而活,找到自我

西方文論課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轮台县| 宜川县| 昭觉县| 小金县| 沾化县| 邻水| 扎兰屯市| 错那县| 贞丰县| 定安县| 禹城市| 特克斯县| 连城县| 德庆县| 福泉市| 贡山| 正宁县| 麦盖提县| 汉中市| 札达县| 保德县| 合作市| 开阳县| 新疆| 越西县| 东乌| 江安县| 乌鲁木齐县| 柳江县| 平湖市| 山阴县| 马关县| 贺兰县| 偃师市| 五台县| 咸丰县| 门源| 长葛市| 永昌县| 雅江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