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閱歷才情與《牡丹亭》的產(chǎn)生(二) 閨門旦研究者
一
在寫作《牡丹亭》之前,湯顯祖具有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實踐經(jīng)驗。
戲劇創(chuàng)作存在自身的一套規(guī)律和規(guī)矩,創(chuàng)作者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律和規(guī)矩,掌握其基本知識和技能。比如戲劇的結構,第一出《標目》要說明創(chuàng)作緣起和劇情梗概,又稱家門引子;一部戲至少和至多分多少出,每一出大約要演多長時間;還有戲劇的一般場次和高潮場次,每一出的基本程序,唱腔上曲牌的劃定等,都需要創(chuàng)作者十分熟悉。由于底蘊深厚,天資聰明,再加上勤奮,湯顯祖在戲劇創(chuàng)作方面可說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從初期對元雜劇劇本的模仿到深入分析研究,他在創(chuàng)作戲劇上越來越得心應手,越來越成熟。
前面提到,湯顯祖家中藏書豐富,特別是藏有宋金元雜劇上千本,這讓他從小便熟悉雜劇的結構、曲牌等。他熟悉這些傳奇故事,有的精彩段落還能背誦。另外,在一次落第之后,他曾在湖北麻城一位劉姓好友處暫居。劉家藏有金元雜劇近千種,他如獲至寶,精心挑選出近三百部好戲仔細閱讀,進一步充實了關于宋金元雜劇的一系列知識。
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對他創(chuàng)作戲曲有重大影響。湯顯祖不僅從中學到了不少有關戲劇創(chuàng)作的規(guī)矩,更重要的是,還受到這部戲言情思想的影響。他對《董西廂》十分喜愛,極力稱贊,還曾點評道:“時取參觀,更覺會心。輒泚筆淋漓,快叫欲絕。何物董郎,傳神寫照,道人意中事若是?!贝撕?,他又作《董解元西廂記題詞》,認為董解元寫的《西廂記諸宮調》是“發(fā)乎情”的結果,而“余發(fā)乎情也,宴酣嘯傲,可以以翱而以翔?!?《董西廂》有明刻數(shù)種,其中《湯顯祖評本》引人注目。這個評本的出現(xiàn)說明,他非常重視這部戲劇,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仔細研讀這部戲的劇本,并做出詳盡的點評。
《明史》纂修人之一、曾在翰林院供職的朱彝尊,曾認為元曲和明代傳奇有淵源關系,說:“義仍(湯顯祖)填詞,妙絕一時。語雖斬新,源實出于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 [4]這一論斷極好地說明,他所創(chuàng)作的“臨川四夢”與元雜劇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由于他從小便熟讀元雜劇,有些戲文甚至能夠背誦,再加上平時注意積累素材,到寫作時一些錦詞妙語便隨口而出,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在他的作品中,摘章引句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這樣,他寫的戲劇便有極高的水平,且一步步地超過了元雜劇。
二
湯顯祖的第一部戲劇《紫蕭記》(《紫釵記》的前身),是他的偶然之作。一次落第之后,他和幾個家鄉(xiāng)好友在南京相聚。作為臨川人喜歡自己家鄉(xiāng)的宜黃腔,又看膩了當?shù)匮莩龅睦。谑撬麄儾幌胫蛔骺磻虻挠^眾,還要自己動手寫戲,便決定把唐代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改編成宜黃戲。湯顯祖負責編寫劇本,好朋友吳拾芝(玉云生)身體苗條,能言善唱,尤其擅長反串旦角,便充當主角霍小玉。
湯顯祖一下筆就顯示出驚人的文采和敏捷的文思,仿佛積藏在腦海中多年的才情猛然噴發(fā)。這部戲的寫作和演出情況堪稱戲劇史上的奇觀。由于劇情曲折,吳拾芝“音若絲,嘹徹青云”,主角由男旦反串且演技又好,《紫蕭記》受到當?shù)赜^眾的熱烈歡迎,一天天地連續(xù)演出。這樣,往往一出戲演完了,下一出的劇本還沒寫出。由于是邊寫邊演,主演倒催編劇,他完全處于寫作的忘我狀態(tài),以致出現(xiàn)明顯影射朝中權貴的情節(jié)而不自知。后由于觀眾議論和提醒,劇組急忙停止演出。這部只寫了一半的戲,就這樣因小心避禍而銷聲匿跡了。
盡管是偶然之作,但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道路便由此開始,此后更是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雖然只寫了一半,《紫蕭記》的寫作還是很有意義的。湯顯祖初試鋒芒,展示出戲劇創(chuàng)作的杰出才能?!蹲鲜捰洝肥艿疆?shù)赜^眾的熱烈歡迎,天天連續(xù)演出的狀況,除了有主演演技好的原因,還說明劇本寫得精彩。8年后,他又將這部戲進行大幅修改,將紫釵作為貫穿全劇的道具,改名為《紫釵記》。雖然該劇仍以唐代傳奇《霍小玉傳》為基礎,但是與之前的《紫蕭記》相比,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都有較大變動,可以說是一部改頭換面的新劇。
?
?

?
《紫釵記》全劇53出,結構規(guī)范完整,情節(jié)生動曲折。前面用高度概括的四句“結語”和表示“家門大義”的韻文,來總納基本劇情。四句“結語”曰:“黃衣客強合鞋兒夢,霍玉姐窮賣燕花釵。盧太尉枉筑招賢館,李參軍重會望夫臺?!?另外,以《沁園春》為曲牌的“家門大義”也寫得極有風采。對照一般的傳奇劇本,這些都是合乎劇本的基本規(guī)范。
再看一看戲中最有名,且常演不衰的一出《折柳陽關》中的片段,就可以初步領略湯顯祖那時戲劇創(chuàng)作的水平。
《折柳陽關》描寫李益被強行派至玉門關,臨行之時與霍小玉灞橋離別,兩人依依不舍的場面。
其中有以下幾段:
【金瓏璁】〔旦、浣上〕春纖余幾許,繡征衫親付與男兒。河橋外香車駐,看紫騮開道路。擁頭踏鳴茄芳樹,都不是秦簫曲。
【好事盡】〔旦? 霍小玉〕 腕枕怯征魂,斷雨停云時節(jié)。
〔浣紗? 丫鬟〕忍聽御溝殘漏,迸一聲凄咽。
〔旦〕不堪西望卓香車,相看去難說?!埠稀澈稳兆右?guī)花下,覷舊痕啼血。
〔旦〕浣紗,這灞橋是斷魂橋也。
……
〔生 李益〕 出門何意向邊州?
〔旦〕夫,你匹馬今朝不少留。
〔生〕極目關山何日盡?
〔旦〕斷腸絲竹為君愁。李郎,今日雖然壯行,難教妾不悲怨。前面灞陵橋也,妾待折柳尊前,一寫陽關之思。
……
〔旦〕李郎,以君才貌名聲,人家景慕,愿結婚媾,固亦眾矣。離思縈懷,歸期未卜。官身轉徙,或就佳姻。盟約之言,恐成虛語。然妾有短愿,欲輒指陳。未委君心,復能聽否。
〔生驚怪介〕有何罪過,忽發(fā)此辭。試說所言,必當敬奉。
〔旦〕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逮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愿畢此期。然后妙選高門,以求秦晉,亦未為晚。妾便舍棄人事,剪發(fā)披緇。夙昔之愿,于此足矣。
在這段中,二人回顧了往日的萬千恩愛和肌膚之親?;粜∮裾埨钜娲饝?,趁著自己尚有青春年華,求八年之愛,至于八年之后李郎再娶高門也在所不計。
這段以“求八年之愛”為亮點的《折柳陽關》戲文反映出,作者用詞凝練,表達清楚,還恪守規(guī)范。
可以看出,《紫釵記》作為湯顯祖第一部正規(guī)的戲劇,劇本唱腔道白格律規(guī)范,文辭典雅優(yōu)美。寫夫妻離別之情,纏綿不已,令人感動。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不僅已是像模像樣,而且出手就有很高的起點。
這說明,他在寫第二部劇時已經(jīng)掌握了編寫劇本的所有要素。正因為如此,他能在一篇文章中總結道,戲劇的結構要“無奇不幻”,“關目交錯”,“情致紆回”,而又能“妙在千絲一縷,毫無零亂之病?!?正是經(jīng)過這一次次寫作戲劇的磨練,他不斷地積累寫作經(jīng)驗,這就為寫作《牡丹亭》打下極其深厚的基礎。
從創(chuàng)作第一部戲劇《紫簫記》(1580年)到《紫釵記》(1588年),再到《牡丹亭》完稿(1598年),其間,湯顯祖歷經(jīng)崎嶇的官宦道路后辭官還鄉(xiāng),經(jīng)過18年,便從一名官員轉型為杰出的戲劇創(chuàng)作家,不能不令人驚異。當然,同時代也有不少像他一樣的官員,從官場退下之后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但其中找不出一個能與其戲劇成就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