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芭蕾《極樂之死》(Petite Mort)

編舞:吉里?基里安(Jirí Kylián)
助理編舞:羅斯林?安德森(Roslyn Anderson)
音樂:沃爾夫?qū)?阿瑪?shù)纤?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第21號和23號協(xié)奏曲
服裝:喬克?維瑟(Joke Visser)
布景:吉里?基里安
照明:吉里?基里安(創(chuàng)意),喬普?卡博特(Joop Caboort)(實施)
首演,1991年8月23日,奧地利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小節(jié)日大廳(Kleines Festspielhaus)
舞者:埃爾克?謝珀斯(Elke Schepers),喬瑪?埃洛(Jorma Elo),洛林?布勞恩(Lorraine Blouin),南希?歐弗林克(Nancy Euverink),馬蒂諾?穆

勒(Martin Müller),索爾?萊昂(Sol León),科拉?克魯斯(Cora Kroese),菲奧娜?魯米斯(Fiona Lummis),米格爾?羅德里格斯(Miguel Rodriguez),斯蒂芬?澤姆斯基(Stefan Zeromski),約翰?英格(Johan Inger),保羅?萊特富特(Paul Lightfoot)
?
《極樂之死》是一種詩意的、奇特而有意義的方式來描述X愛的狂喜?!癙etite Mort”在法語和其它一些語言中,這個詞用來表達(dá)X高潮之后的那種接近于低潮的空虛和憂郁。在法文中的直譯是“小死亡”或“渺小的死亡”,真正的意思是失望到感覺一部份的自己死亡。不過有趣的地方是這句的意思也是H到靈魂出竅的欲仙欲死意思。
也許是這樣,在快樂的時刻(或在潛在創(chuàng)造新生命的時刻),我們會想起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的生命是相對短暫的,死亡離我們并不遙遠(yuǎn)。
這部誘人的當(dāng)代芭蕾舞劇充滿了視覺沖擊,融合了古典感性與大膽現(xiàn)代的智慧。 編舞包括六名手持花劍的男人和六個女人,這些花劍在許多方面都是男人的真實舞伴,有時甚至比人類舞伴更頑強和任性。基里安還嬉戲地使用黑色巴洛克式連衣裙,這種服裝似乎既與舞者分開存在,又與身體融為一體。

捷克籍編導(dǎo)吉里?基里安是“過去3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編舞家之一”(《紐約時報》),這部作品是在1991年為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創(chuàng)作的,以紀(jì)念沃爾夫?qū)?阿馬德迪斯?莫扎特逝世一百周年?;锇矊⑺淖髌分?,選用了莫扎特最受歡迎的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中的兩個緩慢的樂章,即“第21號A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KV 488”中的“柔板”和“第23號C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KV 467”中的“行板”,基里安刪除了鋼琴協(xié)奏曲中的快速樂章,使協(xié)奏曲成為殘缺的軀干,無助地躺在聽眾和旁觀者的面前。
他們躺在那里,就像一些古老的軀干一樣,沒有胳膊和腿,無法走路或擁抱。
毫無疑問,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基里安做到了。我們也不例外。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神的世界里。
自從莫扎特創(chuàng)作音樂之時起,到今天,發(fā)生了許多戰(zhàn)爭,并且在“時間之橋”下流淌了許多鮮血。而且,主要是男人在揮舞著劍,以顯示他們的X能力和控制力。
它總是伴隨著我們生活的“苦”,有時是“嬌小”,有時是“盛大”,但這是我們擁有的最忠實的伴侶,從我們的生命之初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