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報告】《務虛筆記》— 史鐵生
今年讀完的第七本書是史鐵生的《務虛筆記》。謝謝朋友推薦。在那個寫作之夜,寫作之人筆下的人物走進了他的印象。他們沒有確切的名字,以字母為標記,在相似的命運線上走出分岔的路徑;看似熟悉的場景不斷重演,但結局卻不盡相同。
剛開始接觸這本小說時,我讀得云里霧里。雖說是第一人稱,但這位“我”好似又無孔不入地觀察并參與著其他人物的生活,甚至可以是任何一位人物。書中的人物也有著極為相似的遭遇;自幼缺失父親陪伴的WR和Z都從南方來到北方,在童年時期踏入一座美麗的房子,邂逅一個同齡的姑娘;她可能是O,可能是T,也可能是N。詩人L和殘疾的C都曾為了去見那個姑娘而堅持長跑;他們少年的花蕾也都在一只白色的鳥盤旋的夏日里開放。到底誰是誰呢?后來看了一些書評,包括周國平先生寫的“讀《務虛筆記》的筆記”,才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或許,這些人物并非個體,反而代表不同類別的人。他們有著相似的初始點,經歷著類似的客觀遭遇,卻因微小的性格差異形成不同的主觀反應,從而展開不同的人生軌跡。確實,作者對書中許多場景作出若干假設,并不確鑿地斷言某一個就是真實發(fā)生的,因為確實也沒有發(fā)生,只是他在寫作之夜的印象罷了。而他的這些假設,或許是想模擬造物者編寫人類命運的過程;個體被分配到什么命運和性格是隨機的,可以是他,也可以是你,所以“我”也可能是任何人。因此,帶著對傳統(tǒng)敘述的期待去看這部小說只會越看越困惑,不如把它看作一場哲學思辨,以及對一系列悖論與人生主題的探討。
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便是“愛”。愛是什么?是精神的寄托,還是
肉體的欲望?是堅定的信念,還是搖擺的激情?史鐵生通過一對又一對的戀人展現(xiàn)不同面貌的愛:F與N那在時代與家庭外因的壓力下掩埋的愛、WR與O那跨越階層卻終于權利角逐的愛、C與X那因殘疾而自卑,自私又害怕的愛……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詩人L的戀人提出的拷問,以及O與Z之間帶有“差別”的愛。
自幼便多情的詩人L使他的戀人懷疑他為何愛她;她和其他女人有何區(qū)別?即便L沒有越軌的行為,他仍有幻想,而不去實現(xiàn)不過是因為不敢而不能。詩人語塞,只好反問自己與其他男人有何區(qū)別?!翱匆娝麄兙拖肫鹉?,看見你就忘記了他們。”但她最后還是離開了他。在這里,或許要分辨精神上的愛與肉體上的情欲;情欲或許是多指向的,那么愛是否是專一的呢?有多向的幻想卻不去實現(xiàn),是否就是專一的表現(xiàn)?那么,這份專一的愛,又是怎樣滋生出來的呢?
或許,從O與Z之間的情感中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O對Z幾乎是一見鐘情;即便后來發(fā)覺他的很多缺點,他對高貴的崇拜和對征服的癡迷,她還是想溫暖他的寒冷,接受他的狂暴。她原本認為愛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被愛的權利,直到Z一語指破她對Z的偏愛,她才發(fā)現(xiàn)愛也是有差別的。至于Z,則是為了雪恥,去征服那曾從高處向他投下輕蔑眼光的,美麗又清冷的房子的主人;他的“愛”覺醒于他的童年創(chuàng)傷所激發(fā)的,他對自身“殘缺”的意識,因而他去尋求愛情以彌補他的殘缺。如此看來,“愛”也是基于對方的價值,是否能填補自己的“殘缺”,自己的孤獨,因而出現(xiàn)“差別”。那么,這份“愛”的可替代性又有多強呢?什么樣的“愛”才是平等的呢?什么,才是對人人平等的呢?O找到了答案;雖然不一定是讓人滿意的答案,卻是她唯一能實踐的答案。
再來談談一個我印象較深的悖論——叛徒與英雄的悖論。當一個人落入敵人手中,飽受痛苦,并被他們以親人的安危要挾,TA還有什么選擇呢?如果TA招供,活了下來,TA就成了叛徒。如果TA守口如瓶,被折磨致死,TA就成了英雄。然而,人們不希望英雄死;他們希望叛徒死。可是,只有死了才能成為英雄,而活下來則必然成了叛徒——一個永遠被邊緣化的,可憎可惡可恥的符號。所以,其實落入敵人手中的那一刻,TA已經死了。那她為何要落入敵人手中呢?因為愛。即便如此一來,她再也無法獲得幸福?或許她自己也沒想到會是這種結局。
除故事的內核思想之外,史鐵生的行文表達也頗具藝術性,將場景描繪得令讀者感到身臨其境,在適當?shù)墓?jié)點稍作停頓,給予讀者更多思考空間。有這么些反復的場景:古園的祭壇與枯樹、山野金黃的葵林、南方種著芭蕉葉的木質老屋、那座美麗而擁有無數(shù)扇門和走廊的房子……但貫穿全書最明顯的意象大概要數(shù)那只飛向南方的白色的鳥;它究竟象征著欲望還是純情?它散落的羽毛,那頻頻出現(xiàn)在Z的畫作當中,一絲一縷都在伸展,掙扎,竭力嘶喊的羽毛,又代表著什么?血紅與雪白的對立,又暗示著什么?或許,只有等人生閱歷更豐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這本燒腦的小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