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慶傳形意拳內(nèi)功練法揭秘
? ? 民國年間天津的形意拳家張鴻慶。對古傳形意拳譜講的明勁、暗勁、化勁三種練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般拳師教學生練形意拳,都是以剛猛起步,求剛、求快、求整,硬打硬進無遮攔,而張鴻慶先生的教法是以形意五行拳為載體,先讓學生弄明白五行拳各形的勁道,調(diào)整好每個動作的呼吸,方法是由松柔入手。慢練、練氣、摸勁。?
? ? 張鴻慶傳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還是十二形拳,每個形都有三種練法:第一步是練定步,以調(diào)息、摸勁(練氣);第二步是練跟步,練意、氣、力相合,練發(fā)力,以內(nèi)催外,練丹田抖決,整體爆發(fā);第三步是練行步,練意、練形。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氣法的高度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行步拳也有兩種練法:一是在行進中練絞力,以內(nèi)催外,丹田抖動,整體爆發(fā)。二是練暗勁、化勁,步如犁行,身似龍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氣,行云流水。
? ? 過去有人說形意拳邪性,不敢練形意拳,有人練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師不愿意教小孩子練形意拳,認為成年人會更容易接受形意拳(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這是因為形意拳更側(cè)重于內(nèi)氣的修煉,對于身體還沒有發(fā)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緣故??傊?,習練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要練之得法。過去有不少地區(qū)的拳師在習練形意拳時都偏重于剛勁爆發(fā),不少人熱衷于震腳發(fā)力,這樣練之日久,結(jié)果使不少練家腿傷腦損。有些拳師到老年時落下嚴重腿疾,不要說不能練拳了,甚至連走路、蹲廁都困難。我的恩師張?zhí)m普先生對此深有體會。他年青時練拳,由于腳下過重震傷了腦海,一度走路腳不敢沾地,記得蘭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誡我說:“義會呀,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萬不要落腳太重,形意勁足發(fā)在身上,不是發(fā)在腳上?!绷硗饩毿我馊匾暟俗侄姆ǖ囊蟆R驗槎姆▽θ梭w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則,進行了嚴謹?shù)囊?guī)范。要整體地認識,落實二十四法。千萬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見一些練形意之人,后來成了嚴重的駝背之形(太過與強調(diào)含胸、圓背之故)。好好一個人,形如殘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間小孩子練形意拳都是有老師嚴格看顧的。
? ? 張鴻慶的形意拳師承張子蘭、李存義。張子蘭、李存義師承劉奇蘭。這一支形意拳屬于李洛能傳的。河北派。傳到李存義這一輩時,已經(jīng)很講究氣法的運用和練法上的靈活性了。張鴻慶在繼承前人的基礎(chǔ)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主要在內(nèi)涵的感悟發(fā)掘上)。在長期的修煉與教學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 ? 張鴻慶傳形意內(nèi)功,主要以形意拳三體式樁入門;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練法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練氣、養(yǎng)氣、摸勁。本文主要向讀者介紹三體式樁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練功方法。
? ? 三體式樁又叫子午樁、三才樁、三體式。三體式樁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形意門的樁法有很多,但本門老師一般只讓入門學生站這個三體式樁。因為三體式樁,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對人體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則。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樣千變?nèi)f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領(lǐng)都與三體式樁是一致的,所以過去曾有“萬法不離三體式”之說。
? ? 一、三體式樁
? ? l、身體直互,兩腳跟并攏,左腳直向前,右腳向外撇約45度,身體半面向右,目視正前方。雙膝微屈,兩手外旋邊旋邊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臍下小腹兩側(cè),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須處向前上方鉆出,路線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傾斜,小指向上擰轉(zhuǎn),肘尖下垂,右臂盡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與鼻尖平。左拳不動,眼看右拳。右拳伸時吸氣,式成氣至中脘。上動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腳跟離地,以左腳尖虛著地,同時右拳不動,左拳沿胸前上鉆至右小臂內(nèi)側(cè)。左小指根輕貼右小臂尺骨處,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內(nèi)含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之勢)。
? ? 2、接上式左腳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腳(初習可練前四后六勁,及功深可練前三后七勁)。前腳后跟至后腳后跟之距約兩腳半:橫向之距,前腳內(nèi)側(cè)與后腳內(nèi)側(cè)約在一條直線上,后腳尖外撇約45度,前腳尖直向前。同時左拳上鉆至右小臂腕后內(nèi)側(cè)時,兩拳內(nèi)翻變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輕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臍下小腹右側(cè),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輕貼小腹,小臂貼靠右肋,兩臂抱圓,右肩內(nèi)扣,左掌前推,腕與肩平,尺骨有搓撐勁。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勁力在神門穴,臂極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勁,肩要撒開,不可僵硬,勁到掌指,虎口要圓,掌心內(nèi)含。要有吸勁,食指要上翹,眼看食指。
? ? 左手食指尖,左腳尖與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對。前腳要戳(撐)住勁,后腳要蹬上勁,兩膝要曲,但要有挺勁,不能軟,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繃直,臀尾不能上翹)??傊畠上ヒ袕椈蓜?。
? ? 此式練時,右腳不動,左腳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腳跟先著地,然后前腳掌著地,待全腳踏實,意氣勁先落至前腳,前腳踏勁,勁由前腳向前腿向上返勁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勁,兩腳向下蹬踏勁反彈向上,同時腰胯向下松沉(氣沉丹田,降至涌泉)。兩膝曲但要有挺勁,背要有拔勁,項要豎、頭要項勁,后肩里合,前肩撒開,肩窩吐氣。
? ? 掌要項、頭要頂、舌頂上顎。兩膝里合扣,兩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氣要下沉丹田,尾閭要前收,谷道上提??枰?、背要拔、脊骨要挺直。兩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兩肋要抱、心氣要抱。虎口要圓,脊背要圓、前胸要圓。兩肩要下垂、兩肘要下垂、氣要下垂。頸項要挺,脊骨要挺,膝蓋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
? ? 以上是三體式的基本要領(lǐng)。三體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體式起式而展開,固形意拳有“萬法出于三體式”一說。
? ? 三體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樁式,初習者以站三體式入門,可以換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練氣養(yǎng)氣,進一步體會體內(nèi)產(chǎn)生渾元一氣之感。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終身修煉之法。功深者只要一舉手投足,全身騰挪之氣感即出矣。但本門不主張死練站樁.站三體式常與五行拳配合練習。一動一靜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初站三體式樁一次以3~5分鐘即可,然后逐漸延長時間,但最長也不超過20分鐘(要求左右輪換練習)。
? ? 二、定步劈拳
? ? 1、預(yù)備式
? ? (1)身體斜向東南立正而站,兩腳跟靠攏,左腳尖向前(東),右腳尖外撇45度,兩手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指尖向下,身體放松,神意內(nèi)斂,氣沉丹田,降至涌泉,兩眼平視前方。
? ? (2)兩手外旋,手心向上,從身體兩側(cè)經(jīng)腹前向胸部上托,至胸前向身體兩側(cè)分開,分至兩肩側(cè),然后向上托起,此時兩腳跟離地,以兩腳前掌蹬地,吸氣至中腕。同時百會穴領(lǐng)起,當兩手托起略過頭頂時,然后兩手掌內(nèi)旋向面前相合,然后從面前向下似雙手捋須狀,捋至小腹前,此時隨兩手下捋要塌腰松胯,兩膝下屈,兩手下按,虎口相對,兩掌小指上翻,大指朝下,兩手臂撐圓,氣沉丹田。眼看前下方。
? ? 2、三體式
? ? 練法及基本要領(lǐng)與前三體式樁練法及要領(lǐng)相同,惟其步子略小些。前后腳相距約兩腳遠即可。
? ? 3、劈拳左起勢
? ? (1)接三體式,兩腳不動,右手前伸與左手齊,然后雙手一起向后下捋,邊捋雙手邊外旋,捋至臍下小腹兩側(cè),雙手握拳拳心向上,氣沉丹田。兩手向回捋要走下弧,邊捋邊握拳,握拳時中指先向手心向內(nèi)卷指,卷至中指第一節(jié)貼住內(nèi)勞宮穴,然后依次卷無名指、小指、小指要輕貼手心,然后卷食指和大拇指,大指第一節(jié)輕壓在食指第一節(jié)之上。此勢曰:“雙撈手”。
? ? 要求:握拳如卷餅,雙手邊回邊卷,回捋內(nèi)含拿法之意,拳要外緊內(nèi)松。頭頂項豎,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塌腰正脊,坐胯曲膝,氣沉丹田。
? ? (2)左腳向前墊步,腳尖外撇約45度,膝要曲,重心前移左腿。右腳不動,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狀。同時左前臂外旋,左拳經(jīng)胸前由下頓處向前上方鉆出,路線走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傾斜,小指向上擰轉(zhuǎn),肘尖下垂,左臂盡力前伸,但不要伸直,拳要有向前頂勁.左拳高與鼻尖平,吸氣至中脘。右拳不動,眼看左拳。
? ? 要求:左拳前鉆必須與左腳墊步動作一致。前腿要撐住勁,后腿要有蹬勁。頭要有項勁,腰要塌,背要拔。左手臂要有擰鉆勁。此式要吸氣,吸氣至中脘,功深者可見胃部鼓起,再深者可見兩軟肋部亦可隆起兩道橫帶。
? ? 4、劈拳右落式
? ? (1)重心前移,左腳左手臂不動,右腳上步至左腳內(nèi)側(cè),右腳掌虛著地,重心在左腳。同時右拳經(jīng)胸前伸至左小臂內(nèi)側(cè),小指根輕貼左小臂,位于左手臂肘前腕后處。
? ? 要求:右腳上步時兩膝相靠,稍停再向前趟步,前趟時后腳內(nèi)踝骨要擦著前腳內(nèi)踝骨前邁。此即拳經(jīng)云,“磨膝磨脛意氣響連聲”是也。兩肩要抱,兩肋要束,項要豎起,頭要領(lǐng)起,身要蓄勁,神氣要凝。
? ? (2)左腳不動,右腳向前趟出一步,右腳跟先著地,然后前腳掌著地。前腳踏實撐住勁,然后后腳蹬勁。同時兩手臂內(nèi)旋至掌心斜向下變掌,然后右掌小指一側(cè),沿左小臂上向前輕擦左手虎口向前推出。呼氣、氣沉丹田,小腹慢慢凸起。同時右手臂盡力向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手腕高與肩平。左手收至臍下腹左側(cè),手心向下,手腕下塌,拇指根節(jié)緊靠臍下腹部。眼看右手食指。
? ? 要求:右掌前劈與右腳落地要整齊一致,上步時身體要保持平穩(wěn),切不可向上竄起,整個劈拳操練,除預(yù)備式與收式外,應(yīng)當在一個水平高度行進。其他要領(lǐng)與三體式相同。
? ? 4、劈拳右起式和劈拳左落式,與劈拳左起式和右落式動作要領(lǐng)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 ? 5、劈拳回身
? ? 左右回身均可,以右轉(zhuǎn)身為例。當左腳在前,劈出左掌時,左掌不動,右手前伸與左手齊,然后兩手向后下捋帶至臍下兩側(cè)變?nèi)?,拳心向下,同時左腳尖極力回扣,右腳不動,身體向右轉(zhuǎn)90度,兩腳成倒八字形,上動稍停,身體繼續(xù)向右轉(zhuǎn)90度,左腳不動右腳向前墊步,腳尖外撇48度,同時兩拳心翻轉(zhuǎn)向上,然后右拳經(jīng)胸前由下頦處向前鉆出,拳高與鼻尖平,小指盡力向外擰轉(zhuǎn),左拳不動,眼看右拳。然后上左步劈左掌。
? ? 要求:轉(zhuǎn)身要穩(wěn),身體切不可左右搖擺,腰要塌住,脊要正;頭要頂勁,切不可低頭彎腰。
? ? 6、劈拳收式
? ? 當拳打到起式處,左手左腳在前時向右轉(zhuǎn)身,轉(zhuǎn)過身來面向東,墊右腳鉆右拳,再上左步劈左拳。然后左腳收回與右腳靠攏,同時兩手臂外旋翻轉(zhuǎn)翻至手心向上,然后從身體兩側(cè)向上托至頭上,然后兩手臂內(nèi)旋兩手掌向內(nèi)相合,沿面前經(jīng)胸前向下捋至小腹前下按,兩小指上翻虎口相對,掌心斜向下,然后下按收至兩大腿外側(cè)。同時兩腿直立身體還原。
? ? 要求:兩手上托要吸氣。向下捋按時呼氣,并且兩手臂要撐圓,兩膝要靠緊。起身頭要上頂同時氣要下沉。然后全身放松,神氣怡然。
? 三、劈拳用勁要領(lǐng)?
? ? 頭頂項豎,下頦微收。前腳落地要有下踏勁,前腿要戳住,后腳用力蹬勁。松胯曲膝,塌腰正脊。五指自然分開,梢節(jié)微扣,其形如勾,虎口撐圓,勁力到指,掌心內(nèi)含。肩要松沉,肘要下垂,齒要輕扣,舌頂上顎,眼向前看。
? ? 兩手向后捋帶要暗含抓拿勁。手腳起落要上下相隨,齊起齊落。起鉆要暗含擰裹之橫勁,落翻要暗含劈落之豎勁。手護心肘護肋,兩手出入緊貼肋。手起氣也起,手落氣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緊:一蓄一放;內(nèi)氣鼓蕩,如水之翻浪。兩手的起落鉆翻橫豎之變化,加之丹田海底的鼓蕩澎湃,練之日久定會打出形意拳所特有的翻浪勁來。
? ? 前拳上鉆時吸氣,氣至中脘,同時提肛縮腎,自中焦領(lǐng)起肺氣,直出中府、云門兩穴;后手向前劈出時呼氣,內(nèi)氣自云門沿胳膊內(nèi)側(cè)直達少商,充于五指。發(fā)力時,隨著手掌向前翻落,前腿要撐住勁,后腿蹬勁,兩膝要先隨腰胯松沉而屈。爾后合扣而挺勁,但膝不可直(始終保持彈性之勁不丟)。塌腰正脊,含胸拔背,頭頂長身。手向前發(fā)勁時,肩要向前松勁,肘向下墜,手心空含,要有吸勁。
? ? 前肩撒開,后肩合扣,小臂貼靠肋部??枰?,身要似斜似正,臀尾向下垂勁。上身要虛空,下身要堅實,胸中空蕩蕩,腹內(nèi)沉甸甸。
? ? 劈拳在操練時,看似只是一個向前的推勁。其實其中暗含有向下、向前、向前上方的三種勁道。向下的是劈勁,故而必須沉肩墜肘;向上的力來自命門和臀尾,故尾中大筋要直,尾閭宜向前兜,肩要沉;向前之力主要靠后腿的蹬勁和肩向前松勁,三力混合在一起,寓于一劈之中(初學最好是只練向前的推勁,這樣容易找勁)。不管你打哪個勁,都要以丹田內(nèi)氣為勁源,發(fā)力時丹田抖動,腰脊發(fā)力才是正道。形意拳動作簡單,但勁道不好找,故而初習之時一定要慢練,細心揣摩,沉住氣一把一把抓,才會摸準勁。練之久矣,定會掌握規(guī)律,與人交手時運用何勁,自會因敵變化示神奇。
? ? 如果能按以上定步劈拳的方法認真操練,少則一年,多則兩年,習者定會感覺自己上身異常輕盈靈活,下盤沉實穩(wěn)固,全身真氣運轉(zhuǎn)流暢,精神旺盛。至此可認為已為下一步練習丹田抖決、爆發(fā)勁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
? ? 四、關(guān)于形意內(nèi)功“叫氣法”
? ? 形意五行拳的定步練法,是修煉形意內(nèi)功的最基本功法,也是形意拳家修身養(yǎng)性,練氣養(yǎng)生的終身功法。在此功法修煉到一定火候,可進一步練習五行拳的跟步發(fā)勁練法,然后再進一步練習行步抖放及化身練法(限于篇幅暫不論述)。通過以上形意拳樁功,行功的修煉之后,習練者可感受到周身輕盈靈活,神清目爽,精力充沛,丹田氣充足沉實,一呼一吸內(nèi)氣能上能下,能收能放,周流無間,渾元一體。此時形意內(nèi)功已初見成效。在此基礎(chǔ)上,可進行下一步形意內(nèi)功“叫氣法”的操練。
? ? 具體操練法如下:每天在練習完五行拳以后(此時身體感覺氣血充盈,氣感已非常強),稍事休息,身體放松,手心靜氣,精神內(nèi)斂,然后身體咸高馬步,然后用面、切、點三種手法進行操練。
? ? l、面擊法:用手掌心依次拍擊腹部,軟肋,最后拍擊胃部(中脘)。注:(1)用手掌拍擊以上三個部位時,要配合呼吸,拍擊時要內(nèi)氣鼓蕩,以內(nèi)氣接外拍之掌擊。拍擊腹部時要呼氣,小腹凸起。拍擊軟肋、胃部時吸氣,軟肋及胃部要隆起。另外還要配合發(fā)聲助力,拍擊時可發(fā)哼聲;(2)因用手掌拍擊面積相對大,人體不易受損,所以先用掌心拍打以上三個部位;(3)拍打時要由輕到重,要有節(jié)奏,初習時宜輕不宜重,要循序漸進,切不可盲練;(4)操練時要左右手輪換拍打;(5)操練時以拍擊中脘為主,小腹、軟肋次之。
? ? 2、切擊法:當用手掌拍擊有了一定功效后,可進一步施用切擊法。此法主要是用小指一側(cè)掌沿,切擊前面所說的三個擊打部位。注:方法及要領(lǐng)與面擊法基本相同。
? ? 3、點擊法:(1)先主要用中指、食指、無名指三個指頭直戳小腹、軟肋及中脘三個部位;(2)通過用手指戳擊,逐漸過渡到用拳頭擊打以上所說三個部位。用拳頭擊打時主要是用小指一側(cè)擊打。注:其方法及注意事項與上述兩法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拳頭的力量大,操練時自己要掌握好力度,以個人能承受為度。
? ? 待以上三種操練法,實施一個階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后(可以經(jīng)受一般人的拳掌擊打了),可進一步使用器具進行輔助操練。如可以選用干凈的紅磚代替拳掌,繼續(xù)拍擊以上三個部位。注:用紅磚拍擊時,一定要一下一下由輕到重,掌握好節(jié)奏,不可盲練。
? ? 當練到拳打其腹、胃部咚咚作響,與人交手能隨意接對方拳打腳踢而身體絲毫無損,此功成矣。
? ? 形意內(nèi)功“叫氣法”是形意內(nèi)功較深層次的操練法。此功法必須要在形意五行拳練氣、養(yǎng)氣有了一定內(nèi)功基礎(chǔ)上,才能進行練習,在練習時一定要有懂得此功法的老師具體傳授指導(dǎo),切不可自己瞎練。
? ? 我的形意拳師父吳桂忠老師常講:“讀哪家書,識哪家字”。形意拳在過去幾百年的傳承中產(chǎn)生了眾多分支流派,各支派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練功方法,各有所長。本文只是意在介紹張鴻慶拳法體系之內(nèi)涵,雖說這里介紹的較為詳細,但對形意門朋友來講,僅作為參考而已。
? ? 五、形意內(nèi)功健身養(yǎng)生之作用
? ? 張鴻慶傳形意內(nèi)功,主是以形意五行拳為載體練意、練氣、練勁,調(diào)神怡志。五行拳以極其簡單的拳式動作操練,對應(yīng)人體內(nèi)心、肝、脾、肺、腎五臟器官。以外形帶動內(nèi)氣,涵養(yǎng)人體之內(nèi)臟,而這內(nèi)氣的修煉,主要是運用其獨特的丹田呼吸之法。
? ? 丹田呼吸是采用以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肋骨微微外開,下邊提肛縮腎將腹內(nèi)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肋向內(nèi)向下合,腹內(nèi)臟器自然下垂,真氣沿任脈下行,注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
? ? 練拳是動功,拳式有開有合,有蓄有發(fā),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我們講的丹田呼吸就是如此,不能講氣沉丹田,就認為氣入丹田而不動了,形成僵滯狀態(tài)。氣沉丹田要活入活出,即能上下、左右、前后滾動不止。
? ? 拳家為什么都非常重視丹田氣的修煉呢?從保健養(yǎng)生的角度看,人從少壯至衰老的發(fā)展過程,也就是腎氣的生長、發(fā)育充實到衰退的過程,如能延緩腎氣的衰退,也就能推遲人體衰老的到來。我們知道中醫(yī)所說的腎,包含范圍很廣,不僅僅是兩個腎臟,還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一般認為從臍下到恥骨,帶脈一圈及后面命門籠統(tǒng)稱之為丹田,道家謂之練氣結(jié)丹之所。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此處也是產(chǎn)生性激素的位置,內(nèi)有前列腺、**,女子卵巢等,腎臟也在其附近,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鍛煉,肯定會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使其延緩衰退,人體也可減慢了衰老的過程。由于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功能的加強,人體不但會精力充沛,也會大大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為健康長壽提供了保證因素。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加大了腹壓變化,改善了腹腔血液循環(huán),減少了體內(nèi)淤血,也改善了心臟的工作壓力,實踐證明通過丹田內(nèi)功的修煉;對提高人體的消化功能;提高心腦供血能力;改變?nèi)梭w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經(jīng)絡(luò)通暢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 ? 從技擊角度看,采用腹式呼吸,虛胸實腹氣向下沉,以及肩沉肘墜,塌腰松胯,身體放松等,可使腹部內(nèi)氣充實而凝重,并使人體重心降低,下盤穩(wěn)固。同時由于人體上部胸、背、臂等部位處于虛空、松靜狀態(tài),能使這些部位既輕盈靈活。也更具有彈性力,與敵交手益于進退旋轉(zhuǎn),聽化蓄勢,沾實爆發(fā)只在彈指一揮間。另外此功吸氣時內(nèi)氣上至中脘,胃部及兩側(cè)軟肋都會膨脹起來,我們知道胃及兩肋也是人體最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如能練得此功,使此二處之內(nèi)氣隨意鼓蕩。必能增強其抗擊打之能力。張鴻慶傳形意內(nèi)功之法,不只是練常人呼吸之法,更重要的是要練出丹田氣的活運之法。氣能下沉,亦能上提,還要隨意貫之四肢百骸,周身運轉(zhuǎn),行如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