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位置
我對於用屈原代表什麼“中國人的精神”之類的論述並不感冒。因為恐怕不得不承認,在大多數(shù)端午節(jié)的非官方祭祀傳統(tǒng)中,屈原並不處於一個核心位置。

兩年前曾在香港參觀大澳游湧的儀式,各行會的龍舟上所奉祀的神靈,有楊侯、天后、關帝以及洪聖。而在我當時的見聞中,其實並無關於屈原的吉光片羽。而在與楊侯古廟中的一位大叔交談時,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問:請問現(xiàn)在在大澳這邊還有沒有楊侯的後代?答:這個楊侯的後代我好像沒聽過哦,因為楊侯是南宋時人嘛,南宋文天祥不是過這個伶仃洋嘛,不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嗎,那個陸秀夫不是在崖山自盡了嗎,應該南宋亡國的時候應該就是無人敢稱是楊侯的後代了……其實楊侯和天后是一樣的,差不多都是宋朝時的人了。我們大家都拜祭他因為他能保佑我們水上人,水上人有水上人的神,就是楊侯和天后,像他們陸上人就拜財神爺啦,金花婆婆啦,這些都在廟裡的。問:那請問這邊端午節(jié)有沒有祭拜屈原的活動呢?答:屈原那都是春秋時的人物了,太遠了。
這確實是一個反常識之處,當?shù)厝藢υ诘乩砩舷嘟臈詈钅茏鞒鲆环懻摚鴮肚?,卻不能說出一二事,而是認為“春秋時代太遠”,似乎並不關心。

即使是屈原所生活的湖湘一帶,屈原投江的汨羅旁,祭祀屈原恐怕也是晚近才形成的傳統(tǒng)。如汨羅的屈子祠建於乾隆年間,而即使屈子祠建成後的一段時間依然香火寥落,反而是旁邊的女嬃祠香火興旺。
“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迸畫?,或謂屈原之姐,“秭歸”以此得名;或謂屈原之女。因勸阻屈原而聞名?;蛟S在當?shù)厝说挠^念中,屈原依然是一個要敬而遠之的神靈,而勸阻其木秀于林以防招致災禍的女嬃,更值得親近。抑或“女嬃”是當?shù)乇揪痛嬖诘呐癯绨輦鹘y(tǒng),而屈子祠建成後,才得名“女嬃”。

又,我曾不太理解為什麼聞一多等先輩學者要糾結“屈原是不是同性戀”的問題,也不太理解為何要在這個各方證據(jù)都並不充分的問題上非要辯個明瞭。了解一些古史後大概明白了:戰(zhàn)國七雄的時代,北方六國之士大多並無一國之歸屬感,只有忠君觀念;而唯獨楚國似乎形成了原始的國族認同或“民族主義”,士人較少流向北方諸國,又有屈原作為“殉國”之典型。而所謂“亡秦必楚”也大概源於此。
所以被建構的屈原形象,有其“樸素的國族認同”的內(nèi)涵。若屈原為同性戀,那他所殉的,依然是一家一姓而已。這必然形成一種鄭智上的解構。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餘以不閒。
隨意記文,不值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