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筆記5
◆ 第七章 用全身心傾聽
?
>> 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議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們想要的。
?
>> 哪些行為會妨礙我們體會他人的處境?!そㄗh:“我想你應該……”·比較:“這算不了什么。你聽聽我的經(jīng)歷……”·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jīng)盡最大努力了?!薄せ貞洠骸斑@讓我想起……”·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這么難過?!薄ね椋骸芭?,你這可憐的人……”·詢問:“這種情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辯解:“我原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昨晚……”·糾正:“事情的經(jīng)過不是那樣的?!?/p>
?
>> 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么,并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并沒有傾聽他們。
?
◆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 不論別人說什么,我們只聽到他們此時此刻的(a)觀察,(b)感受,(c)需要,和(d)請求。
?
>> 在這句話中,他并沒有提到他的觀察是什么。我們需要通過詢問來了解我們的猜測是否準確。
?
>> 如果我們注意的是別人的需要而非他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將發(fā)現(xiàn)別人并不那么可怕。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他不高興是因為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
>> 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現(xiàn)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
◆ 給他人反饋
?
>> 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之后,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如果我們已經(jīng)準確領會了他們的意思,我們的反饋將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反之,如果我們的理解還不到位,他們也就有機會來糾正我們。此外,這樣做還有助于人們體會自己的狀況,從而深入了解自己。
?
>> 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這將便于他人對我們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補充。我們的問題可以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他人的觀察:“上周我有三個晚上不在家,你說的是這回事?”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嗎?”3.他人的請求:“你是不是想請我?guī)湍泐A訂酒店?”
?
>> 請注意上述問題與以下問題的區(qū)別:1.“你說的是什么事?”2.“你現(xiàn)在心情怎么樣?”“為什么你會有那樣的感覺?”3.“你希望我怎么做?”第二組問題并不需要我們用心體會他人。這些問題看起來很直接,但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它們并不是獲得信息的最佳方式。這樣的提問方式,就像心理咨詢師在幫助客戶,容易產(chǎn)生距離感。如果我們真的要這么問,那么,在提問前先提及我們的感受和需要,將鼓勵人們主動表達自己。例如,如果我們想問別人“你說的是什么事”,我們可以說:“我有些困惑。我想知道你是指哪件事。告訴我好嗎?”雖然,這并不是必要的——有時,我們的語氣已經(jīng)表明了我們的感受和需要;但我還是建議主動表達感受和需要,特別是情緒很激烈的時候。
?
>>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如果我們自己是說話的那個人,我們不妨清楚地表明我們是否期待反饋。
?
>> 在給他人反饋時,我們的語氣十分重要。一個人在聽別人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將會留意其中是否暗含著批評或嘲諷。如果我們的語氣很肯定,仿佛是在宣布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那么,通常不會有好的反應。
?
>> 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
?
>> 給他人反饋是在節(jié)約而非浪費時間。關于勞資談判的研究顯示,如果雙方同意在作出答復前先準確地重述對方的觀點,那么,達成協(xié)議的時間將可以比平時縮短一半。
?
◆ 練習五 傾聽他人并給予反饋
?
>> 3.甲:“你以為你什么都知道?!”乙:“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因為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
?
>> 甲:“我緊張地籌備女兒的婚禮??墒?,我親家老是有新主意,真煩!”乙:“聽起來,你有些著急,你希望能得到理解與配合,是嗎?”
?
◆ 傾聽使身心痊愈
?
>> 當我問他教師們怎么和系主任溝通時,他回答說:“我們用心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我們注意到,他有些擔心,他希望我們不要介入到我們不擅長的領域中。我們還注意到,他希望我們能夠告訴他,我們與學生談心并不會影響教學。得到我們的反饋后,他看起來很欣慰?!?/p>
?
◆ 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
?
>> 在一個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
>> 媽媽在和我爭吵時說,‘如果我說什么,你都說‘但是’,小心我殺了你’。
?
>> 那些被我們看作是惡魔的人,其實還是人。只是有時我們無法看到他們和我們的相通之處。我越是專注于他的感受和需要,我就越把他看作因需要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絕望的人。
?
◆ 如果別人說“不!”
?
>> 當別人說“不”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認為他們是在拒絕我們。有時,我們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然而,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
◆ 使談話生動有趣
?
>> 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 例如,如果一位鄰居又一次講到她20年前痛苦的經(jīng)歷——她丈夫拋棄了她和兩個年幼的孩子,我們也許就可以插話說:“聽起來,你現(xiàn)在還是憤憤不平。你很需要關心和體貼?”人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的是別人的理解和接納。他們也沒有意識到,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與講故事相比,更容易得到他們所期待的聯(lián)系。
?
>> 如果你說的話別人不想聽,你是希望對方假裝在聽還是直接打斷你?
?
>> 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
◆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
?
>> 有的時候,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fā)現(xiàn)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
>> 傾聽幫助人們治愈了心靈的創(chuàng)傷。作為一個聽眾,我們并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和需要。
?
◆ 讓生命之花綻放
?
>> 如何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呢?轉(zhuǎn)變自我評價的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
?
◆ 當我們的表現(xiàn)不完美
?
>> 許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無法從失誤中獲益——失誤揭示我們的局限性,并引導我們的成長。
?
>> 即使我們有時通過嚴厲的自責“得到了教訓”,我也會擔心這種變化和學習的驅(qū)動力。我希望,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nèi)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
>> 在我們的語言中,有一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nèi)疚。我們經(jīng)常使用它來打擊自己。它在我們的意識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許多人無法想象,沒有它生活將如何繼續(xù)。這個詞就是“應該”,也就是“我應該早點知道”或“我不應該做那件事情”中的“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