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學子非遺體驗:古老的印染技術(shù)
6月30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暑期三下鄉(xiāng)志愿服務(wù)隊赴湖北省棗陽市學習國家級非遺棗陽粗布紡織。經(jīng)歷一個月的學習時間,團隊成員在傳承人劉海倫與劉倩老師的帶領(lǐng)與指導(dǎo)下了解了紡織的歷史和制作程序,并親身體驗學習了織布、紡線與提取染料技術(shù)。藍染則是本次非遺實踐活動的重點學習的項目之一。在傳承人老師的講解于帶領(lǐng)下,“拾遺”成員在本次實踐中學習并實操了草木染顏料提取及藍印花布的制作,體驗了古老印染技術(shù)自原材料的找尋到成品制作的復(fù)雜工藝,更加體會到了非遺傳承的不易。

圖為“拾遺”團隊成員展示草木布染成品。
有一種藍,比天空藍醇厚,比畫筆的藍優(yōu)雅,出自于天然,又成就于技藝。既彰顯著復(fù)古 典雅美,又駕馭著新潮時尚風,美的淡然,美的莊重。
藍染,草木染的一種,古老的人工印染技法,能染出這世界上最好看的藍色——中國藍。用藍草葉子發(fā)酵制成。作為一種印染技術(shù),從字面意義上看,藍染似乎指定了一種較為官方的顏色——藍色。通過傳承人老師的講解,事實上,藍染雖然主要以藍色為代表,但絕不止拘泥于藍色。古人也早發(fā)現(xiàn)天然植物的秘密,運用動植物本身的顏色來染之布匹,例如紅花、蘇木、熟李、牛血、蜂蠟等,可以根據(jù)這些原材料制作出斑斕的色彩。之所以稱為藍染,主要是因為產(chǎn)生藍色的植物種植方便,且藍色清新淡雅,適宜普通老百姓穿著。從前的染料都是純天然的植物染料,盡管主流的染料顏色是藍色,但是也不乏其他很多可以用于染色的原材料,比如從普通植物到名貴藥材茶葉、楊梅、洋蔥,還有動物性染料如胭脂蟲等,都成為染色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豐富了取材的來源和途徑,當下生活中許多普通的水果蔬菜或者是花草植被都可以用來染布,果皮果肉種子等均可以提取出色素,我們將這種途徑稱為草木染。

?
人們很早就懂得使用天然染料來美化生活,盡管時光不斷流轉(zhuǎn),總有一些古老的技法被傳承下來,藍染就是其中一種,這就是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迷人之處,他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時間越長,越能讓人發(fā)現(xiàn)它的美麗之處。藍草染色一直是世界上應(yīng)用最廣泛和最重要的染色技藝,我國早有記載。例如文學著作《詩經(jīng)·鄭風·子衿》中記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反映了當時的先民穿著青色服裝的情況。戰(zhàn)國時期《荀子·勸學》中的“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說的就是作為顏色的青提取自藍且青色則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