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駱賓王造反的原因,或許可以從這幾首詩里找到答案
初唐四杰之駱賓王
PART 10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01
殺死一個人的,往往不是困境,而是絕望。
對于駱賓王這樣的底層官吏來說,建功立業(yè)便如那海市蜃樓一般。仿似清晰在眼前,實則伸手不可觸及,稍不留神更會煙消云散。
大唐的公務(wù)員職位僧多粥少,老干部們穩(wěn)坐釣魚臺,年輕人在邊上虎視眈眈。他們可不會傻傻地呆在原地等著朝廷的列車進站,要知道公卿的子弟們早就有世襲的車票,富余的站票就那么幾張,站臺上烏央烏央的都是等待機會的年輕人,不走點旁的門路怎么行。
幸好那個時候,還有才華這張通行證。所以,大唐的年輕士子們便將自己得意的作品編成長卷,投獻給達官顯貴或者文壇名士。這樣的事情大部分的詩人都干過,我們的詩圣杜甫還干了十幾年。因為這里面不光有能力問題,運氣也很重要,看杜甫晚年懟天懟地的勁頭,就可得知他情商極低,十幾年出不了頭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也有劍走偏鋒的。
我們的李大仙就不走尋常路,他不屑于屈膝權(quán)貴,干脆以乖誕的言行博出位,可以說是大唐詩壇的首席流量明星。不要說,這樣的手段還真是屢試不爽,你看現(xiàn)代多少網(wǎng)紅都是靠瘋言瘋語收割眼球的。
02
駱賓王既沒有杜甫的毅力,也沒有李白的魄力。所以他在折戟沉沙多年之后,選擇了妥協(xié)。這其中的辛酸和不甘,都在《詠懷古意上裴侍郎》一詩中。其實那個時候他已經(jīng)是資深的國家公務(wù)員了,在“部里”兢兢業(yè)業(yè)干了六年,也下鄉(xiāng)歷練了3年。放在現(xiàn)代,老早一步一步升遷了。可是駱賓王呢,10年光陰,依然還在八品的大坑里打轉(zhuǎn)。
他起步本就比別人晚,兩鬢斑白的時候才入的職,如今都快要知天命了,你說他怎么甘心?所以他才會自比朱買臣,可人家朱買臣好歹最終富貴滔天。自己呢?十年不遷,他感覺自己“委轍涸枯鱗”,已經(jīng)快要堅持不下去了。
《詠懷古意上裴侍郎》
三十二馀罷,鬢是潘安仁。
四十九仍入,年非朱買臣。
縱橫愁系越,坎壈倦游秦。
出籠窮短翮,委轍涸枯鱗。
窮經(jīng)不沾用,彈鋏欲誰申。
天子未驅(qū)策,歲月幾沉淪。
輕生長慷慨,效死獨殷勤。
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視邊塞,萬里何苦辛。
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
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fēng)塵。
為國堅誠款,捐軀忘賤貧。
勒功思比憲,決略暗欺陳。
若不犯霜雪,虛擲玉京春。
其實,這首詩里滿滿的都是牢騷,從“縱橫愁系越”到“歲月幾沉淪”八句,全都是控訴懷才不遇的憋屈。他說自己沒有經(jīng)世縱橫之才,想要高飛又苦于羽翼不夠有力,只能委身于淺灘。想自己寒窗十年窮讀經(jīng)書卻得不到重用,報效朝廷的心意又有誰懂?!皬椾e”兩字是彈擊劍把的意思,有處境窘困而又有所干求的隱晦含義。
之后他話鋒一轉(zhuǎn),說自己在歲月沉淪里依然“長慷慨”,始終不滅效世之心。接下來就以一句“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開始了簡單的述職。遠赴西塞,萬里之遙何等辛苦,但是劍封胡霜、弓開漢月,又是何等的快意。
這幾句駱賓王依然寫得寄興深微,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在字里行間讀懂他的意氣風(fēng)發(fā)。無論是高唱“捐軀忘賤貧”,還是堅決摒棄“虛擲玉京春“,他建功立業(yè)之心矢志不渝。
03
只是時運不濟,他折戟十年才等來一飛沖天的良機。
卻不想命運跟他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老母病危,他于孝不能遠行。駱賓王少年喪父,寡母含辛茹苦將孩子們養(yǎng)大,且駱賓王母親為人頗有見識,為了能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她不惜舉家從博昌搬遷到瑕丘縣??梢韵胍?,在如此境況下長大的駱賓王,如何會不孝順?
只能嘆駱賓王時運不濟,以西域起家的裴行儉,679年于黑山大破突厥阿史那部,破壞了突厥與吐蕃的聯(lián)盟,再次為平定西域立下大功??上В@所有的榮耀與駱賓王都毫無關(guān)系,他與這一生唯一一次建功立業(yè)的機會擦肩而過。所以說,裴行儉還是慧眼獨具的,他說四杰“雖有文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之器”,真正金口玉言也。
說到底,便是駱賓王之流雖有文才卻無吏才,這不僅是四杰的悲哀,也基本是中古詩人集體的宿命。在我們的詩人陣營里,基本沒有既能詩作洋洋而又位極人臣能得善終的。像王安石、范仲淹、歐陽修之文壇領(lǐng)袖,如曇花一現(xiàn)般叱咤政壇,最終不是身敗名裂就是鎩羽而歸。
駱賓王于生命的最后歲月孤注一擲了一把,最終卻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駱氏家族綿延數(shù)代,亦因為他的任性瞬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這慘烈的劇本定非他所愿,然而他還是照本宣科實踐了一回成王敗寇。
初心令人敬佩,結(jié)局卻讓人心碎。
04
經(jīng)常在想,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窮經(jīng)皓首的駱賓王不會不懂。
我們真的很難知道,到底是什么樣的心路歷程讓他最終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哪怕他身陷囹圄,在御史臺不見天日的監(jiān)獄里,他依然高唱高潔雄心。這是駱賓王的名篇,在古今中外的詠蟬詩篇里,他的這一篇《詠蟬》也算是出塵之作。
《在獄詠蟬 》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讀此詩不能不讀它的序,駱賓王的駢文在詞采贍富之中,向來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在這一篇詩序中,他娓娓道來,說高墻外的法事廳里,有幾株古槐樹郁郁蔥蔥,和東晉殷仲文看到的一模一樣。每當夕陽西斜,樹上的鳴蟬高唱,凄切悲涼超出先前所聞。難道是心境不同以往,所以尋常的蟲鳴更動人悲心?
蟬蟲向來高潔,它們有翼高飛卻自甘淡泊,姿態(tài)聲韻有天賜之美,卻能潔身自好不為人知。真是如此嗎?蟬的一生確實讓人唏噓,但并不見得是它竭慮所謀。順時應(yīng)勢倒是真的。你看我們的詩人們就是這么的了不起,他們時時刻刻的躬省自我,用一切目之所及的自然之道勸喻自我自強不息。
這便是我們?nèi)A夏民族始終不渝的自覺自立之道。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shù)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fā)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響悲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shù); 應(yīng)節(jié)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喬樹之微風(fēng),韻姿天縱; 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yīng),哀弱羽之飄零; 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文墨,取代幽憂云爾?!对讵z詠蟬》序
最為人稱道的是詩中后四句,“露重飛難進,風(fēng)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既是鳴蟬失路艱虞的描摹,也是他仕途抑郁不得志的自況,亦是中國士大夫一族的集體畫像。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沉淪泥潭之時,他們一定會想起這樣的泣血哀鳴。
05
《敘寄員半千》
薄宦三河道,自負十馀年。
不應(yīng)驚若厲,只為直如弦。
坐歷山川險,吁嗟陵谷遷。
長吟空抱膝,短翮詎沖天。
魂歸滄海上,望斷白云前。
釣名勞拾紫,隱跡自談玄。
不學(xué)多能圣,徒思鴻寶仙。
斯志良難已,此道豈徒然。
嗟為刀筆吏,恥從繩墨牽。
岐路情雖狎,人倫地本偏。
長揖謝時事,獨往訪林泉。
寄言二三子,生死不來旋。
一首《敘寄員半千》是他一生的自傳,薄宦數(shù)十年,最終魂歸滄海上。不得不說,真的是讖言一般的存在了。他說明知這條路不好走,但還是無法回頭?,F(xiàn)在回過頭來看看,還是應(yīng)該謝絕世事,悠然林泉。絕筆一般的詩作,讀來自有一股驚心動魄的蒼涼。
委屈嗎?自然是委屈的。不甘嗎?不甘又能如何。就像他在詩里的自嘆:“嗟為刀筆吏,恥從繩墨牽”。世上的道路千千萬萬,光明大道上,始終人滿為患。
可是人在江湖,又有多少人真正甘愿“獨訪林泉”。
就這樣,在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之后,始終不愿“獨訪林泉”的駱賓王,最終走上了造反這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