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下的新全球化(一)

閑來無事,聊聊我眼中的后疫情時代。
開聊之前,先確定一個前提,那就是把傳統(tǒng)的國家、民族的視角隱去,換上資本無國界的視角。若不能完成轉換,那就把這篇文章當成《狂人日記》來讀就好。純屬虛構,我姑妄說之,你姑妄聽之。
預言為什么會成真?
很多預言在散播之時就注定要成功,這就是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
該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xiàn)象,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于這個判斷最后真的實現(xiàn)。
預言一旦傳播,聽者受到暗示,暫且忽略反對與不信的人,那些相信了預言的人,不僅相信它,而且會成為預言的幕后推手,并且尋找種種蛛絲馬跡為它佐證,于是預言如洪水猛獸般蔓延。最后,當每一個人都相信它時,預言就真的變成了現(xiàn)實,成了確鑿的結論,哪怕這個預言有多么荒謬。
經(jīng)濟學界也常把自我應驗預言用于解釋金融市場,最著名的如“丁蟹效應”:凡遇到電視臺播出鄭少秋主演的電視時,股市必定會大跌的特殊現(xiàn)象。其原因就是普通投資者會預期股市下跌,而一些投機分子趁勢利用市場弱點做空大市,最后市場就真的出現(xiàn)下跌。
在經(jīng)濟上,預期的作用更加明顯。當權威機構和重要人物做出經(jīng)濟將衰退的預期時,老百姓就會捂緊錢包削減消費準備過緊日子,工廠因為銷量下降不得不裁員,失業(yè)率增加讓老百姓進一步壓縮開支,于是經(jīng)濟就真的衰退了。
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預期是怎么起作用的:從前有個小販在路邊賣漢堡,他沒有文化從不讀報紙。聽力差從不聽廣播,視力弱從不看電視。但是他干勁十足賣了很多漢堡。雖然沒文化,但他會很聰明的用一些吸引人的優(yōu)惠來提高銷量。當賺錢的錢增加時,他訂購了更多的原材料,賣了更多的小吃,雇了更多的伙計,招呼更多的顧客。
正當他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時,他那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兒子加入了父親的生意。然后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兒子問道:爸爸,你不知道就要發(fā)生經(jīng)濟大蕭條了嗎?父親回答:不知道,你給我說說吧。兒子說:現(xiàn)在國際形勢很糟糕,國內(nèi)形式更糟糕,我們應該為經(jīng)濟衰退提前做好準備。
小販想了想,兒子上過大學,讀了報紙,聽了廣播,看了電視,兒子有文化,他的建議不可小覷。所以到了第二天,父親減少了原材料和訂購量,摘下了彩色的廣告牌,不再向顧客提供特別的優(yōu)惠服務,也不再熱情洋溢。同時解雇了一些人減少了員工人數(shù)。
很快,來光顧他的攤子的人越來越少,他的生意很快下滑。父親對兒子說:孩子,你說得對,我們正在面臨經(jīng)濟蕭條與危機。兒子說:我很高興之前提醒過你。
通過以上分析和故事,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人的內(nèi)心才是最終實現(xiàn)預言的最強有力的工具。尤其是當獨立的個體內(nèi)心逐漸聚攏形成一個集體的內(nèi)心的時候,這股充滿慣性的力量是無法阻攔的。
在信息化的今天,我們要格外小心,謹防有人拋出一個個“預言”,卻不著痕跡地讓無知的我們成了它背后的推手,成就了陰謀家,而我們被賣了還在為他們數(shù)錢。
今天先做個科普,晚點再一點一點展開。
今天的這段科普,希望能讓大家重新審視我們每天、每時每刻接受的信息,除了信息本身,還能夠去探求信息的背后有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