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記》雜談:猴王保唐僧
作者為虎撲?DionGlover
本篇雜談作于2013年7月21日、22日、23日

這十萬八千里路程,正是瘦禽也飛不到,壯馬也實勞蹄,這般遠田地里,經(jīng)多少風(fēng)寒暑濕,受多少日炙風(fēng)吹,過多少惡山險水難路。見多少怪物妖精侵他,撞多少猛虎毒蟲定害,逢多少惡物刁譎…??——選自《樸通訓(xùn)諺解》

這段揭語存在于明初朝鮮的中文教科書中,其連韻上口的語言風(fēng)格亦被后世的《西游記》小說所采用…
話說那三藏法師,自出長安,行走五六千里方到大唐國界;
他:陷雙叉得長庚指路,臨五行則行者歸正,驅(qū)神猴使六意肆虐,獲真言收心猿意馬…
若問筆者是何因果??亦可以手指心爾…

1.小說中,老和尚自出長安,路經(jīng)法門寺,僧侶多有畏懼而勸其放棄的言論,或曰山高水遠,或曰虎狼橫行…玄奘以手指心,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在闡述本劇創(chuàng)作理念的時候,楊導(dǎo)說她一直試圖將三藏美化成高僧的形象,但是如此富于禪意的回答都被舍棄,她所謂的美化到底著落在什么地方??請看客思之…?

2.那和尚于法門寺中又發(fā)下了宏誓:“弟子陳玄奘,前往西天取經(jīng),但肉眼愚迷,不識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廟燒香,遇佛拜佛,遇塔掃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現(xiàn)丈六金身,賜真經(jīng),留傳東土?!边@是一處很關(guān)鍵的鋪墊,直接對應(yīng)后面祭賽國金光寺掃塔以及身陷小雷音的劇情…可惜楊導(dǎo)把時間都給了《走啊走》…其實玄奘在法門寺的這個小段落看起來雖然篇幅不大,其重要性卻不言而喻,不過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影視作品將其搬上銀幕,如今的文藝工作者,凡拍《西游記》,必談唐僧的美化,但著力點在哪兒呢??這些人連小說都沒有讀透就妄言人物刻畫,豈非無稽之談!??!

3.自“如來造經(jīng)”到“兩界山收心猿”整整八回內(nèi)容,雖然故事很散,乍看起來似一本流水帳,并沒有太大的波折;但邏輯關(guān)系是通暢的,丟掉哪一處細節(jié)都能造成劇情的短路…對某些力求尊重原著的影視工作者來說,拍好這一部分,略掉八十一難中那些雷同的段落實為上策…可惜,迄今為止能把這些故事勉強展開來拍的只有張版…
4.很多朋友會好奇,為什么朝鮮人的中文教科書中會出現(xiàn)我們的東西?概因明初時,《西游記評話》已十分流行,有個小品大體表現(xiàn)了當(dāng)時大明藩國對《西游記》的喜愛,曰“我兩個部前買文書去來,買甚么文書去??買趙太祖飛尼記,唐三藏西游記去…”如果從《西游記評話》的內(nèi)容來看,這本書與后來的《世德堂本西游記》已經(jīng)相當(dāng)接近,稱之為母版亦不為過,評話中,對唐僧西行經(jīng)過的國家都有相應(yīng)的描述,熟讀小說的朋友可以對照一二:“今按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fēng)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幾死僅免。又過棘鉤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此所謂刁蹶也?!边@段提要里面一共出現(xiàn)了十二個故事,另外,《樸通事》正文里還出現(xiàn)了“車遲國孫大圣斗伯眼大仙”的事跡…也就是說,這十幾個故事便是小說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要依據(jù),根據(jù)這個底本,作者可以仿寫,填充,續(xù)寫很多特色不同但框架雷同的故事,《西游記》的內(nèi)容也由此豐富起來…
5.正因為《西游記》小說是由《西游記評話》《西游記雜劇》發(fā)展填充起來的,所以會出現(xiàn)很多邏輯漏洞以及雷同故事,比如說原先《評話》里出現(xiàn)的第一難獅陀國,首先,“陀”字并不是小說中的“駝”;而且這個地方只提到了猛虎毒蛇,并未言及青獅白象大鵬…但是獅子作為獨立的單元出現(xiàn)在了《烏雞國文殊菩薩獅子怪》的段落里…這樣看來,故事的邏輯通順,青獅只出現(xiàn)了一次…但是小說的作者在參考評話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想法,“獅陀國如此威武的名字,必然有動人的故事,何不把他放到后面去大書特書??”因此青獅大鵬白象從佛家的典故里走出來湊數(shù),同時,他也并未注意到自己已經(jīng)把“烏雞國”的故事編纂進了書里,所以“獅子兩次登場”的漏洞便出現(xiàn)了…(但百回本應(yīng)該不是同一個獅子)

6.“河州衛(wèi)落坑折從”的故事同樣繼承自評話中“獅陀國遇猛虎毒蛇”的段落,只不過作者既然把獅駝國挪到了后半段,那么必然要把“河州衛(wèi)”這一充滿明朝時代感的地名填充在這里,但是他還不過癮,在創(chuàng)作完“獅駝國”后,又順勢擴展了河州衛(wèi)遇虎毒蛇的劇情,將虎變成了寅將軍,而毒蛇則拆解成了特處士和熊山君;另外還有個重要的細節(jié)可以作為兩者互為續(xù)寫關(guān)系的例證,仔細讀過小說的朋友應(yīng)該知道,兩次遇難傳信者都是李長庚,而且這也是太白在西行途中僅有的兩次下界…

7.本劇為了給“大圣獲救”留出充足的時間,直接省略了“落坑折從”的劇情,其實這是還原玄奘法師一心西去堅定向佛形象的一個好機會…張版中,聶唐僧親手埋葬從者的劇情便是例證,筆者每每看到此處都為之動容…

8.劉伯欽打死的老虎其實跟行者打死的是同一支…都來自河南新鄉(xiāng)動物園…

9.這一集除了“老虎”以及“五行山”的鏡頭,其余戲份均拍攝于84年三月,這也是徐少華入組之后拍攝的第二集戲(他拍的第一集是《計收豬八戒》);取景地點在福建武夷山…

10.本集《猴王保唐僧》的劇情起自小說第十三回下半闋《雙叉嶺伯欽留僧》,止于第十五回《鷹愁澗意馬收韁》;攏共兩回半的內(nèi)容,成片長度約55分鐘…
11.小說中,鎮(zhèn)山太保劉伯欽的家什殷厚,老母媳婦都在堂,且童仆滿屋,后面還養(yǎng)著香獐野鹿備天陰,隱然有種獵把頭的氣魄…可惜的是他家里竟無一口素鍋,平日里只吃個血食葷腥…試問劉太保和茹毛飲血的妖魔何異???當(dāng)然,太保不會吃老和尚,反叫母親精心整治了素齋款待長老…作者將飲食差異單獨拿出來大書特書是有深意的,時局艱難,為富為官者嗜血好殺,偶見食素禮佛者,如遇怪胎…為了答謝劉太保款待的恩情,唐僧為他同樣嗜血殺戮的父親做了法事,超渡其脫離苦海…這輩子貪血食的諸位可要注意了,不是誰都能碰上亂入的老和尚…

12.有些朋友喜歡自顧自的把小說中的唐僧想象成高僧,其實這毫無根據(jù),他們還對“三藏給悟空縫制虎皮裙”的加戲感到不滿,殊不知唐僧對野獸的憐憫心實在有限,這一點他在雙叉嶺表現(xiàn)的尤其明顯,太保一叉戳死老虎,老和尚也只是夸贊不盡,曰“太保真天神也??!”哪有半點憐惜之意???何況后來老劉敬齋時,長老又說:“感謝太保天恩,就是餓死,也強如喂虎?!币搽y怪如來將他貶下界來,連以身獻虎的精神都沒有,老和尚的修為還差得遠哩…

13.本劇中鎮(zhèn)山太保幾乎是家徒四壁,住在一個大木屋里,如此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也敢留宿肥頭大耳的老和尚??何不吃掉以解饑困??
14.劉伯欽的扮演者徐川也是劇組的班底演員,他扮演過抬酒力士,護殿天將等多個角色…給他配音的依舊是八戒里坡…

15.過了兩界山便是韃靼了…《西游記》乃是借唐朝的殼敘明朝的事,此言不虛…
16.滾念珠是徐唐僧的代表動作…他擔(dān)心徒弟要滾,面對美女要滾,思念家鄉(xiāng)更要滾…這個動作雖然比起汪粵的“敲木魚”要少些佛氣,但已經(jīng)比啥都不做的遲重瑞要好上許多了…更關(guān)鍵的是,人家還知道睡覺要摘帽子,不像遲唐僧,睡覺還戴毗盧帽呢…


17.以普通人的情懷來講,唐僧背井離鄉(xiāng),念念不舍是情有可原的,老和尚在劉太保家睡覺前的這場加戲在一定程度上也感染了很多在外遠游的人…但是從佛法來講,留戀鄉(xiāng)土乃是六根不凈的體現(xiàn),況且小說中的唐御弟哪有在床上愣神的時間,宏誓大愿在胸,由不得他有一絲猶豫…
18.注意聽李世宏的聲音,他將聲調(diào)降低來表現(xiàn)悟空五百年來的滄桑感,這就是打算配完整部《西游記》的節(jié)奏,可惜其最終未能如愿,五行山迸裂之時,就是他離組之日…

19.作者于歷史并不見長…新莽時候落地,貞觀十三年唐僧出關(guān)至兩界山,悟空壓在山下已是六百余年了…
20.小說中,老和尚著實膽小,神猴呼喚,他還需劉伯欽伴隨前往觀看…本劇則改為唐僧獨自前往,可謂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吶…
21.他收徒弟,還要拉太保一塊爬山…老和尚真是個多事的人…為了表現(xiàn)唐僧的堅毅,幾乎所有的影視版本都是讓其獨自爬山,只是這爬山的姿勢卻值得商榷,楊導(dǎo)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再強調(diào)要生活化的表演,不要戲曲化的創(chuàng)作;但是老和尚拿著禪杖爬山又怎么解釋呢??他可真是攀巖高手,一只手顫顫巍巍,另一只手又不舍錫杖,也不脫袈裟,毫無準備就去爬陡峭高峰…說實在的,我對這根錫杖已經(jīng)忍很久了,若是筆者去西天取經(jīng),果斷當(dāng)?shù)羲鼣€些私房才是上策…與本劇相比,張版唐僧揭帖就要真實很多,他除去袈裟,把錫杖放在一邊,兩手并用艱難攀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烘托出老和尚對悟空的恩情…


22.小說中的唐僧雖然膽小,但自衛(wèi)心理卻很強,遇事能推就推,從不承擔(dān)責(zé)任…對于第一次就見面的神猴,他更是心存戒心,于是才有揭帖前的禱告,戴英祿將此處細節(jié)刪掉,徹底將唐僧變成了頭腦單純的老好人…

23.石猴自出生之后第二次從石頭中蹦出,堪稱心猿的重生…此時配音已經(jīng)換成了李揚…筆者曾經(jīng)在《除妖烏雞國》的雜談中質(zhì)疑過大圣裝的出現(xiàn),在此還是要老話重提一下,根據(jù)本劇的設(shè)定,大圣裝已經(jīng)在五行山下化成了碎片,這時候悟空幾乎是赤身裸體的…所以后面《智激美猴王》時出現(xiàn)的大圣裝毫無疑問是處穿幫…


24.悟空的性格有時候類似《三國演義》中的關(guān)二爺,傲上而重下,見了玉帝他只是唱個喏,而面對劉伯欽這一介凡人卻是連聲稱謝…
25.“俺老孫”絕對是本劇的第一大發(fā)明,后世是無論如何也改不了的,這倒也好,符合筆者的口味,俺也是山東人…其實書中悟空稱“俺”的次數(shù)不超過三次,多數(shù)時間還是稱“我”…
26.心猿歸正的這種歡喜勁兒六小齡童表現(xiàn)的活靈活現(xiàn),他師傅長師傅短的,跑前跑后,還背師傅過河,真應(yīng)了后來八戒激他時對其 “聰明伶俐,時叫時應(yīng)”的評價…但是小說中,猴子著實沒背過好人…他背東西也沒做過好事,不是打算摔死對方,就是計劃摜死冤家…


27.小白龍是楊導(dǎo)相當(dāng)看重的一個角色,所以他的出場被大大提前了,悟空打死的這支虎就是他變的…

28.小白龍三番五次的來尋釁滋事,要是沒看過原著小說,小伙伴們還真被嚇的不清,這一段劇情拍出了點詭異的色彩…

29.武夷山九曲溪是其主峰黃崗山西南麓的一處溪流,蜿蜒十五里,正是拍攝鷹愁澗戲份的絕佳所在…

30.劉洪又出現(xiàn)了,看見干兒子你可認得???這回化身陳老兒,倒真成了玄奘的華宗…

31.小說中,陳老漢孤苦伶仃,一人居住,并沒有小孫子,他已經(jīng)是一百三十歲的老朽了;這個年紀是不怎么合理的,西游中凡人高壽者實在很多,后面還會出現(xiàn)兩百七十歲的老院主;楊導(dǎo)將其年齡改成八十三歲是合理的,這個小孫子的加入也有利于串聯(lián)劇情,并且讓故事情節(jié)活潑了很多…

32.對于“老和尚縫制虎皮裙”的意見,筆者已經(jīng)在前面闡述過了,我認為無傷大雅,既能增進師徒感情,又能美化唐僧形象,何樂而不為???況且唐僧本就不是個對野獸有憐憫心的人…

33.為了增強劇情的連貫性,楊導(dǎo)把借宿陳老兒莊,遇六賊,鷹愁澗降小白龍的情節(jié)都合在了一起…這樣處理等于把故事的高潮都集中了起來,每個事件互為因果,令觀眾看得大呼過癮,只不過滅六賊這個地方的改編值得商榷…
34.小說中之六賊,都是有名有姓的,喚作“眼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辈蛔x書之看官可能稱奇,這世上哪有姓“眼耳鼻舌意身”的??這當(dāng)然不是一般的姓,而是作者平鋪直敘出的六意,也是人心中常有的六賊,這六人即象征悟空心中的六根,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其六根未凈…所以悟空將其打殺的做法是正確的…只有六根清凈,才算是真正皈依…張版西游記因為請到了如今在西學(xué)界負有盛名的李安鋼作為顧問,所以特意做出了除六意的場景,這就是對小說精髓的一種深度挖掘,非常遺憾的是,在本劇中筆者未曾看到…所以有些朋友說本劇的某些立意過于幼稚,也不無道理…


35.其實在籌備《西游記》的過程中,央視電視劇部主任王楓阮若琳都給楊導(dǎo)推薦過顧問,這些顧問中不乏夏衍,吳祖光等名家;但楊潔始終不贊同聘請顧問,她認為這樣是分她的權(quán),也不利于統(tǒng)一風(fēng)格創(chuàng)作,這些專家一看導(dǎo)演不是真心的,也就婉拒了央視的邀請,如今看來,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主創(chuàng)者自己放棄了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36.六賊的扮演者都是劇組的班底演員,包括項漢,馬德華,楊斌,李連義等人…其中楊斌最慘,不但臉被抹得黑一塊,紫一塊,還被悟空一下子摔死,著實墮了惠岸行者的名頭…

37.既然六賊的身份不被揭穿,那么唐僧貶心猿的理由就應(yīng)該更加充分,但是楊導(dǎo)為了摻加白龍吃馬的劇情,竟然讓六賊分兩次偷襲陳老兒家,這就造成了劇情的前后矛盾,因為第一次御敵時,悟空已經(jīng)打死了兩個賊,這時候老和尚什么話都沒說,到了第二次,唐僧瞬間敏感了許多,悟空每打死一個賊他就面露不忍;為什么第一次你不貶,第二次又那么沖動呢??也許是因為第一次夜黑老和尚沒看見???

38.老和尚貶心猿時,“你老子做官說不過去”這一神論橫空出世,唐僧這是在西行途中第一次說,后面還會說很多次,其實筆者在《偷吃人參果》那一期雜談里已經(jīng)提過,這個師傅的理論水平著實有限…在他心目中,老子如果做官,有很多事是說得過去的…
39.小白龍王伯昭拍攝本劇時剛從上戲畢業(yè)一年,當(dāng)時他因主演《筆中情》而走紅,被譽為新一代的英俊小生,本來他想出演唐僧的,可惜楊導(dǎo)已經(jīng)找到了徐少華,但是小白龍的扮演者一直空缺,楊導(dǎo)希望他能演;因為演不了唐僧,他就不想演,最后跟楊導(dǎo)提條件,把每集的出場費生生提到了五百元才入組…這個秘密被導(dǎo)演保守了30年,今年在錄制《魯豫有約·西游三十年》的時候,才由王伯昭自己爆出…一經(jīng)披露,著實驚了臺上坐著的猴子跟豬,因為他們兩位號稱是組里拿片酬最多的人,其實還只有八十元一集…


電影《筆中情》中有三位主演在86版《西游記》中扮演重要角色。??
電影男主角,大女婿,書法家趙旭之,扮演者王伯昭是《西游記》中的小白龍。
電影男配角,二女婿,護國將軍桓述,扮演者遲重瑞是《西游記》中的第三個唐僧。
電影男配角,老岳父,太尉齊慎,扮演者程之是《西游記》中的金池長老。

40.本集特技的制作質(zhì)量堪稱二十五集之冠,無論是悟空飛行,還是玉龍升天,摳像幾乎沒有毛邊,動作自如,即便放到現(xiàn)在,也能秒殺一些粗制濫造的二線電腦特效劇…


41.其實王伯昭這一千五百塊的片酬也不白拿,出演本劇之前,他一點武術(shù)功底也沒有,白龍舞劍的動作都是林志謙手把手教的,他練的也十分刻苦,最終的拍攝效果已算不錯了…

42.唐僧離開陳老兒家時摔了個趔趄,這個小細節(jié)加的很好;正應(yīng)了“本心不持,腳下不行”,這一去路途茫茫,大徒弟還是需要的…

43.本劇美術(shù)師馬運洪創(chuàng)作了這幅名畫“圯橋三進履”,他當(dāng)時雖是中央美院的油畫老師,但其國畫功底亦不可小覷…

44.那猴兒果真是個根器人,一撥就轉(zhuǎn),這一段表演中,六爺?shù)难凵裰鴮嶌`動…

45.接下來的加戲堪稱央視版《西游記》的第一大狗血劇情,三十年后,竟然被很多無知看客奉為原著…記得張版剛播出的時候,網(wǎng)上不乏有碧波潭萬圣公主過于清純不能勝任蕩婦的評價…筆者對此評價實感無奈,有句話怎么說呢??世上本沒有《西游記》,楊導(dǎo)拍完了,便有了原著…戴編的想象力著實豐富,竟然能編的嚴絲合縫,也不能不說是奇跡,碧波潭在西牛賀州,而小白龍正是西海龍子,且萬圣公主本來暗戀九頭蟲,嫁給小白龍不過是攀附高門;這個邏輯即便是現(xiàn)在看來也毫無破綻,唯一令人不適的是這已經(jīng)不是原著了,也脫離了神話小說抑或童話小說的范疇…至于他是什么,還是請臺灣省的那位阿姨給大家定義吧…

46.有心的看客應(yīng)該可以分辨出,第一次出場的九頭蟲和萬圣公主并不是后來的于偉杰和張青,這個九頭蟲名叫李龍斌,也是劇組的班底演員,而一號萬圣公主的扮演者如今已無人知曉…


47.小說中的西海龍王著實是親情泯滅,那明珠也根本不是玉帝所賜之物,就因為兒子碰倒了明珠,就要告他忤逆,那如今這許多坑爹的宵小之輩,又待怎講???

48.原著里,五方揭諦,六丁六甲,護教珈藍這幫窮神都是第一次出場,從此踏上了為奴為仆的日子…本劇將其全部精減,省掉了一大筆經(jīng)費…

原著一路上保護著取經(jīng)人走過來。明的有徒弟四人,暗的有39個,觀音菩薩安排了一批神仙一路上進行暗中保護: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共三十九位神仙。三十九位神仙中惟金頭揭諦晝夜不離左右,其他的輪流值日聽候。主要工作任務(wù)是,除了保護唐僧的安全之外,還要密切監(jiān)視唐僧的言行監(jiān)視徒弟的行為,并為他們打考勤…

四值功曹:道教所奉的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時四神。相當(dāng)于天界的值班神仙。這四神分別是值年神李丙 、值月神黃承乙 、值日神周登、值時神劉洪。

六丁六甲:為六丁神和六甲神的合稱,其神十二位,道經(jīng)中說他們最初是真武大帝的部將。丁甲之名來源于天干地支,丁神六位: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甲神六位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丁神六位支為陰,蓋為女神,甲神六位支為陽,蓋為男神。

五方揭諦:分別是金頭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乃佛教五方守護大力神。

一十八位護教伽藍: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佛教伽藍神的代表形象。「伽藍神」,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jīng)》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他們分別是:1.美音、2.梵音、3.天鼓、4.嘆妙、5.嘆美、6.摩妙、7.雷音、8.師子、9.妙嘆、10.梵響、11.人音、12.佛奴、13.頌德、14.廣目、15.妙眼、16.徹聽、17.徹視、18.遍視。世俗又稱關(guān)羽為伽藍菩薩…

49.王希鐘老師雖然是國寶級的造型師,但這九頭蟲的造型真是不敢恭維…小說中九頭駙馬手拿一把月牙鏟,也是驍勇異常,我至今不知道劇組給駙馬爺設(shè)計的這對兵器叫什么…


50.觀音菩薩很喜歡變老人,不是老和尚就是老母;本劇則把老母改成了村婦;緊箍咒又叫定心真言,心便是心猿,定心真言直譯過來就是“嘮叨孫悟空的話”…小說中猴子由東海回轉(zhuǎn)之時,曾碰見順路而來的觀音,這菩薩委實不懷好意,她催悟空:“快去,莫錯過了念頭。”何謂念頭??不就是那個箍跟咒么???

51.人們熟知的悟空形象總是頭戴花帽的,其實小說里,悟空因被念咒而頭疼萬分,早已將花帽撕爛,瞬間變成了光頭,所以后面有很多接觸他的人都叫他小和尚…這一點設(shè)定本劇并未嚴謹遵守,導(dǎo)演很喜歡給悟空戴佛字僧帽,豈不知重點都在箍上,戴個佛帽心中無佛又有什么用呢???

52.這金箍乃是一根金線,見發(fā)生跟,根本就看不見…但是如今的影視作品,大多遵循戲曲的設(shè)定,金箍越醒目越大越好…


53.小說中悟空埋怨三藏不濟的橋段被導(dǎo)演刪除了,其實猴頭早有這種無奈,這苦也只能跟屢次害他的觀音菩薩訴…
54.小說中的玉龍三太子能夠變?nèi)耍兂扇说谋鞠嘁欢ň哂旋堊逄卣?。“那小龍翻波跳浪,跳出水來,變作一個人象”,注意這個“象”字;其區(qū)別于人;應(yīng)該是個有角有須的龍人模樣,關(guān)于他真正的模樣,筆者認為可以參考其表弟螯龍“方面圜睛霞彩亮,卷唇巨口血盆紅”之造型。而不似劇中和民間傳說的那般秀美…
55.第十五回中,觀音稱西海龍王為敖閏;而在第四十三回《西海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鰲回》中,這位龍王又被作者稱為敖順…設(shè)若西游記的作者是一個人的話,他到底有沒有必要把西海龍王寫成兩個人呢???或者說如此淺顯的筆誤他能察覺不到么??由此筆者可以大膽的推論,《世德堂本西游記》的作者絕非一人…
56.敖閏的扮演者依舊是沙師弟閆懷禮…?

57.小說中,心猿將白馬收韁,但只缺鞍轡;觀音又特意讓珞珈山土地在前面虛設(shè)了個里舍飼,將鞍轡贈予唐僧;菩薩的辦事效率著實不高,贈車都不是整車贈…提車用戶兩天后才收到座椅和靠背…

58.鷹愁澗之來歷本劇也沒來得及講,“這水光澈底澄清,鴉雀不敢飛過,因水清照見自己的身影,便認作同群之鳥,身擲于水內(nèi),所以名曰鷹愁陡澗?!笨磥硭|(zhì)清不僅魚不敢過,鳥亦不敢飛…也算是人際交往的一條歪理…

第八集《坎途逢三難》因囊括內(nèi)容較多,筆者可能會稍晚更新,這也將是86西游記雜談第二篇的尾聲,敬請耐心等待…持續(xù)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