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字無百日功

俗話說,“字無百日功”,意思是說寫字這件事,只要堅持練習百日即可見成效。這句話來源于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并序》,書里這樣寫,“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功;無靈性者,百日亦知其本?!?/span>也就是說,寫字的入門功夫,起碼要堅持兩三個月,才會有所收獲。
但也有另外一種解釋,字是無法通過區(qū)區(qū)百日可以練就的,書學沒有速成法。不要說百日了,歷史上自幼習書的名家們,幾乎都要在三十歲之后才能有所建樹。顏魯公寫《多寶塔》時43歲,歐陽修寫《九成宮》時75歲,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時32歲,連龐中華在80年發(fā)表《龐中華談?wù)剬W寫鋼筆字》時,也已經(jīng)35歲了。遠不及很多詩人在幼年就可以寫出傳頌千古的名句,像駱賓王或蔡文姬這樣的。
雖然我們無法通過一百天的練習成為書法家,但是通過兩三個月的認真的練習,一般都能寫出能看的過去的一手字,這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也是夠用的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書法家或藝術(shù)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