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性子急,得不到立即滿足就大發(fā)脾氣怎么破?

導(dǎo)讀:
寶寶一歲以后,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不再是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小孩了。TA慢慢的開始有一些小脾氣,比如和孩子玩的時候會搶別人玩具、會咬人、會打人,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面對這種情況,你可以放之不管,覺得孩子小有點脾氣很正常,等大一點就好了;你也可以通過兇和吼等手段來讓孩子收斂。但是,理智告訴我們,這些方法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因為,言傳身教,孩子怎么處理問題?怎么看待世界?通常來源于對父母的學(xué)習(xí)。哈哈,大家肯定也想給孩子做個榜樣吧,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以下正文:
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矛盾:
孩子一歲以后,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伴隨著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脾氣越來越爆:
要什么,馬上就要滿足,不然就開始大哭大鬧,甚至摔東西發(fā)脾氣。
小田同學(xué)前段時間就是這樣:
看sss動畫片,說好了看10分鐘就要休息眼睛;
看之前答應(yīng)得特別好,又點頭,又大聲說“嗯!”
到了時間停止播放,立刻大哭大鬧;

看到桌子上的小餅干夠不著,立刻牽著我的手往上舉,示意我?guī)退茫?/p>
慢了一步,立刻大哭,還發(fā)脾氣打我的手。
靈魂拷問的時刻到了:到底滿不滿足?
不滿足吧,孩子越哭越厲害,直到哭抽了都停不下來;
妥協(xié)滿足孩子吧,又擔(dān)心慣壞了孩子,以后得寸進尺,越來越難管怎么辦?
誰不想要一個自制力很強的孩子,但和根本不懂什么是自制力的人類幼崽又從何談起呢?
這時候,有個育兒理論叫做“延時滿足”,成了讓媽媽們下定決心,絕不馬上滿足寶寶的定心丸。
但是這樣就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那個關(guān)于“延時滿足”的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1966年到1970年初,美國著名的心理學(xué)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附屬幼兒園設(shè)置了一個實驗室,取名“驚喜屋”。
孩子們依次被請進去做實驗,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棉花糖,然后被告知堅持20分鐘再吃,便可以得到2個棉花糖。
最終有1/3的孩子堅持了下來,得到2個棉花糖。
此后,他們對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追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實驗中表現(xiàn)出更好自控力,更接受延遲滿足的孩子,后來的學(xué)習(xí)更出色,事業(yè)更成功,收入也更高。

于是家長們趨之若鶩,紛紛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棉花糖測試,并且將延時滿足等同于培養(yǎng)孩子自制力的必經(jīng)之路:無論大事小情,孩子越是想要馬上得到的,越是不馬上答應(yīng)。

這樣做真的有效嗎?
大姐覺得很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越來越急躁,情緒越來越容易失控。
為什么?
我們來拆解一下上面處理方法的步驟:
孩子想要達到目的
↓↓
媽媽要求孩子等待
↓↓
孩子等不及,情緒崩潰
↓↓
媽媽認(rèn)為孩子自制力差,
需要進一步加強鍛煉
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了。
對于小齡寶寶更不可取:
一來小齡寶寶無法說出自己的需求,更容易著急和產(chǎn)生挫敗感;
二來小齡寶寶分不清等一會兒和永遠不會的區(qū)別。對于大人要求他們等一會兒,他們會覺得被大人徹底拒絕了,導(dǎo)致情緒失控。
這樣的缺失和錯位,會讓小齡寶寶極度缺乏安全感,變得一遇到大人無法滿足自己的情況,就崩潰大哭,越來越急。
那么,我們只能寶寶一哭就滿足他嗎?這樣豈不是被寶寶牽著鼻子走?

當(dāng)然不是。
我想首先要分清情況:
比如孩子肚子餓了,口渴了,這些生理需求,完全沒必要延時滿足?。?/p>
就拿上面小田要吃餅干這件事為例:
如果是在馬上開飯之前,吃多了餅干會影響吃飯,那么我不會馬上滿足她;
如果是兩餐飯中間,玩累了,餓了,或者小饞貓想吃個小零食,馬上滿足沒什么不好啊。
再比如她看動畫片,10分鐘到了,不肯休息眼睛,鬧著要接著看。這是會傷眼睛的原則問題,當(dāng)然不能馬上滿足。
對于后面一種確實需要延時滿足的情況,延時滿足也是有技巧的。怎么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呢?和大家分享我的三點經(jīng)驗:
1.?要做到延時滿足,首先得讓孩子內(nèi)心得到滿足。
比如田田要在吃飯之前吃餅干,眼看著餅干就在跟前,不馬上滿足肯定大哭。
這時候,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是想吃東西啊,圍繞吃這個需求,完全可以用我想讓她吃的正餐來滿足她的需求。
我會把她抱到廚房,請她看看媽媽正在給她準(zhǔn)備的可口飯菜:
“田田你看,媽媽給你做了好多好吃的,馬上就吃飯了,咱們先吃完飯,再吃餅干好嗎?”
一來換了環(huán)境,分散了小家伙的注意力;
二來,親眼看著廚房灶臺上正做著的飯菜,小家伙被飯菜吸引了,吃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自然而然放棄餅干,愿意等待馬上開始的午飯時光了。
2.?交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權(quán)力
我們來回想一下上面說到的棉花糖實驗,有一點常常被大家忽視:
做實驗的心理學(xué)家并沒有強迫孩子去做什么,而是給孩子設(shè)定了兩個選擇:
要么可以馬上就享受棉花糖的美味;
要么等15分鐘再吃,這樣就可以多吃一顆。
然后大人們離場,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選擇的權(quán)力。
最終選擇忍住不吃,等到15分鐘以后獲得獎勵的孩子,都是自己選擇這樣做的。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孩子提出要求時,可以在孩子情緒崩潰之前,巧妙的給孩子設(shè)置更能吸引他的選項,來實現(xiàn)我們延時滿足的目的。
還是拿吃餅干為例:
午睡起來,玩了一會兒以后,小田來到桌子前要求我給她拿餅干。
要知道,小田這種一歲半的寶寶,玩耍起來就是在地上摸爬滾打??;
所以我不想馬上滿足她。
我發(fā)現(xiàn)她剛剛在黑板上用水彩筆畫完畫,手上有被彩筆染上的顏色,
于是我便問她:
你看看小手上,是不是被彩筆涂上了小黑點了?
田田看了看自己的小臟手說:嗯!
我說:那你要不要先去洗洗手,把小黑點洗干凈了再吃餅干?
田田開開心心讓我領(lǐng)著去洗手了,洗完手回到餐桌邊,滿足的拿到了餅干。

3.?說到一定要做到,和孩子建立充分的互相信任機制
千萬別小看了0-2歲的小寶寶,他們的認(rèn)知能力、記憶力都好得驚人。
當(dāng)我們想延時滿足他們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兌現(xiàn)承諾。
這樣,他們才能漸漸明白,媽媽不是不給我,我聽了媽媽的話,她就一定會給我。
比如上面說到的小田看sss動畫片。
10分鐘到了,小田還想看,她會馬上嗷嗷叫表示抗議,還不滿足,就開始大哭了。
這時候,我會拿一個她喜歡的玩具,先分散她的注意力,安撫一下她的情緒;
但別以為玩具就能把她糊弄過去,她看了看,會馬上回到要看動畫片這個要求上來。
新一輪的嚎啕大哭即將開始。
我會在給她玩具以后,馬上告訴她:
媽媽不是不給你看了,我們先休息一下眼睛,2分鐘以后媽媽給你再打開。
在這兩分鐘里,我也會陪在田田身邊,和她反復(fù)解釋:
包括做出2的手勢,讓她慢慢理解2分鐘的意思;
用手擋住眼睛,再打開,這是她最喜歡的peekaboo游戲,
陪伴她度過這個休息的兩分鐘。時間到了,我就會再給她播放10分鐘。
反復(fù)幾次以后,她體會到了規(guī)律;
原來媽媽不是不給她播放,而是休息一會兒以后再播放。
現(xiàn)在一到時間,我說要休息眼睛了,田田就會使勁閉上眼睛再睜開,這樣反復(fù)幾次,告訴我她知道了。
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孩子小時候越是缺什么,長大以后就要加倍的補償回來。只有內(nèi)心充滿安全感和滿足感的孩子,才有等待和拒絕的底氣。
所以,盡管我們的初衷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也不能隨意強迫孩子只能按照我們的意志來行動。
只有在充分感受到愛和尊重的前提下,孩子才能真正收獲成長的力量!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雷家兩姐妹
娃性子急,得不到立即滿足就大發(fā)脾氣怎么破?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