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批評自己!

? ?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dǎo)了一套又一套名為“正確”的標準。思想要正確;待人接物的方式要正確;對長輩的禮儀要正確......反正從里到外的一切都有正確模板,你只管把自己往里塞就完事兒了。而家長或老師們只監(jiān)督你是否表現(xiàn)得“正確”肯定不夠,他們必須要讓你認同于“正確”才行。因此,一個無比沉重的心理枷鎖被牢牢套在了每個孩子的脖子上,那便是:只有符合正確標準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服從者,不被接受,是“壞”的。
? ? 于是乎,“自我反省”便應(yīng)運而生,且被視作教育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古有“吾日三省吾身”;今有“你自己說說自己錯哪兒了?”。唯有讓孩子自己認同于“正確”,才能確保他/她真的符合“正確”,所以要培養(yǎng)孩子的恐懼感,讓他們害怕自己不被接受,而心甘情愿地配合大人們的心智塑造過程。于是,孩子們出于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被他人排斥的心態(tài)而自我孕育并被培養(yǎng)壯大了一套自我反省/批評/糾正的系統(tǒng),以幫助自己適應(yīng)外部環(huán)境。自我批評的本質(zhì)就是自我否定、自我攻擊:“我認為我是不夠好的,但我想成為好的”。這一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個心理上的正確標準,而由于符合標準的人才是“好”的,所以我們壓抑著心中的“錯誤”部分,去強推自己迎合正確標準,以尋求自我認可。
? ??可是,根本沒有任何人是“好”或“不好”的,不是么?這一切評判,除了評判以外啥也不是。如果我們放棄評判,會發(fā)現(xiàn)任何人,無論其發(fā)展程度如何,思想狀態(tài)如何,都是“圓滿”且“完美”的。是思想在制造并認同于“缺陷”,認同于“不夠好”。況且“公認的正確標準”這鬼東西,在不同時代、不同區(qū)域都不一樣。比如幾百年前,我們的先祖認為給皇帝下跪、給女童裹足是理所當然的。說近一點兒的,就在幾十年前,一個人同時交往多個伴侶會被視為有罪,嚴重者甚至?xí)慌兴佬?,而在今天這僅僅是道德問題了?!罢_”這一概念本身就沒有堅實的“正確”基礎(chǔ)。世間只有被認同為正確的“正確”,而沒有真正的正確。
? ??真正的“自我反省”,不是用一套名為“正確”的標準框住自己,把自己硬往那模板里塞,而是自我觀察,清晰而深入地審視自己相信著什么,在遵從著怎樣的心理模式。
?? ?舉個例子,我對我媽媽發(fā)了一頓火,事后我感到內(nèi)疚,于是自我批評道:“我真是不孝順,怎么可以對母親說那么過分的話巴拉巴拉......”,但假如我能進行誠實的自我觀察,便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這毫無意義的自我批評上。我會回憶最初的火氣上涌時的心境,試圖找出這股情緒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而不對情緒本身進行任何否定。于是,我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深處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假如受到他們的否認便會激烈抗拒這股被否認的感覺;或者,我可能發(fā)現(xiàn)自己總在無意識間默認父母應(yīng)當滿足自己的要求等等。不要止步于最初的發(fā)現(xiàn),順著這些發(fā)現(xiàn)順流而下,一步接一步,越探越深,始終保持誠實與不評判地走下去,便是自我觀察的全流程。只有當問題的根源被看清,問題才會被真正解決,否則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會制造問題。當我自我批評時,被我認同為“錯誤”的部分并不會真的消失,它會在那兒蟄伏起來,只待被某個情境觸發(fā)時再卷土重來,于是我便會陷入情緒失控------自我批評------再度失控------再度自我批評的無意義循環(huán),每一次改變都只不過是斬草不除根的表面功夫罷了。
? ? 無論你是誰,你做過什么、現(xiàn)在做著什么、以后會做什么,都是生來完整,已經(jīng)足夠“好”的。任何貶低你的說辭,都只關(guān)乎說話者自己的心理問題,跟你沒有直接關(guān)系。“你應(yīng)該如何”這類句式,往往只意味著別人希望你怎樣,而非你真的就應(yīng)該如此,就是這樣,很簡單的事情。所以不管面對任何指責,都大可昂首挺胸,無所畏懼。你需要的不是迎合別人的標準,而是誠實的自我觀察,透徹的了解自己。如此一來,你終會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行事方式,而不必以一副虛假的面孔茍活于世。假以時日,你將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真誠的關(guān)懷別人,尊重別人,不是因為你多“高尚”,僅僅因為這就是你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罷了。一個愛自己的人,自然會愛別人,也唯有愛自己的人才會真的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