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黃米蔡”中的“蔡”到底是蔡京還是蔡襄?
說起宋代書法,人們的第一反應(yīng)往往是宋四家,也就是蘇黃米蔡。
其中,蘇是蘇東坡(1037-1101),黃是黃庭堅(1045-1105),米是米芾(1051-1107),但這個蔡是誰呢?
有人說,這個蔡本來是蔡京,只是后來蔡京成了奸臣的代名詞,于是人們就用蔡襄頂替了蔡京。
持這個論點的人,還有一個論據(jù),他們說“蘇黃米蔡”這個順序是按活躍時間排列的,所以這個蔡只能是蔡京(1047-1126),不能是蔡襄(1012-1067)。
但這說法真的成立嗎???
壹
?
從蔡襄到蔡京

現(xiàn)有文獻(xiàn)中最早提及宋四家的是宋末元初的王芝:
右為蔡君謨(蔡襄)所書《洮河石研銘》,筆力疏縱,自為一體,當(dāng)時位置為四家。
竊嘗評之,東坡渾灝流轉(zhuǎn),神色最壯;涪翁(黃庭堅)瘦硬通神;襄陽(米芾)縱橫變化,然皆須放筆為佳。
若君謨作,以視拘牽繩尺者,雖亦自縱而以視三家,則中正不倚矣。
看這段文字,王芝心中的宋四家就是蔡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
他還特別指出,和另外三位相比,蔡襄的字更規(guī)矩,也可以說更拘謹(jǐn)。??
往后,元代知識分子宇文公諒在《跋蔡君謨書寒蟬賦》里說:
先朝評書者,稱蘇子瞻、蔡君謨、黃魯直、米元章為四大家,并馳海內(nèi),縱橫于夷島之間。
可見,宇文公諒心中的蔡也是蔡襄,而且那個時候好像還沒“蘇黃米蔡”的說法。??

大概在明代,“蘇黃米蔡”這個說法開始流行,還捎帶附贈了一個蔡襄代蔡京的故事。?
比如王紱(fú)在《書畫傳習(xí)錄》里就說:
世稱宋人書,則舉蘇黃米蔡。蔡者,謂京也,后世惡其為人,乃斥去之,而進(jìn)端明(蔡襄)書焉。端明在蘇黃前,不應(yīng)列元章后,其為京無疑矣。
這里還有件有趣的事,就是小說《水滸傳》可能推廣了這個知識。
《水滸傳》里有一位圣手書生蕭讓,吳用引薦蕭讓前,說過一段話:
如今天下盛行四家字體,是蘇東坡、黃魯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體。蘇黃米蔡,宋朝四絕。
這么看來,與其說是后人用蔡襄替換了蔡京,不如說是后人用蔡京替換了蔡襄。??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個現(xiàn)象,很可能和“宋人尚意”有關(guān)。
貳
∶
從蔡京到蔡襄

書法史上有句話叫: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在我們建構(gòu)的書法史里,宋代書法的大潮流是重意趣輕法度,而蔡襄的字不大符合這種定位。
但在宋朝,應(yīng)該說蔡襄的地位是更高的。??
首先,他有兩個大腕迷弟,一個叫歐陽修,一個叫蘇東坡。
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后,遂絕筆法中絕。近年君謨獨步當(dāng)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蘇東坡說:君謨天資既高,積學(xué)至深,心手相應(yīng),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其次,我們看宋徽宗寫的《宣和書譜·蔡京傳》:
京從兄襄,深悟厥旨,其書為本朝第一,而京獨神會心契,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可與方駕,議者謂飄逸過之。
宋徽宗先說蔡襄的書法“本朝第一”,然后再夸蔡京“可與方駕”,學(xué)得很好,總體水平跟蔡襄差不多。
最后再說,有的人評論說蔡京的字比蔡襄飄逸那么一點點。??
以上,就是對蘇黃米蔡問題的一點梳理。
如果讓你評選宋四家,你會選蔡襄還是蔡京呢???
文字??|??我選蔡襄咸魚癸

想學(xué)習(xí)書法或想了解關(guān)于書法的更多知識
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大凝書房」 或直接加教務(wù)長為好友,咨詢相關(guān)事宜
?教務(wù)長3(大凝愛書法的全拼小寫:daningaishu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