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評《長安三萬里》不符史實誤導觀眾,表示討論不能越界成罵戰(zhàn)!

昨日拜讀了洛陽隋唐史學會“針對電影《長安三萬里》部分情節(jié)描述、部分人物故事與歷史嚴重不符的問題發(fā)布的聲明”,深感震驚,該聲明不長,卻存在大量失實描述和誤導性言論,包括對電影《長安三萬里》的情節(jié)進行嚴重錯誤的描述,針對史學界尚有爭議的觀點傳播“不符合這個觀點就是篡改歷史”的觀念,甚至將被史學界主流意見否定的觀點當成“公論“來宣傳,作為看過電影的普通觀眾,不能理解貴會何以能理直氣壯拿著這樣漏洞百出的聲明要求電影制作方道歉,在此就貴協(xié)會專家們提出的四點所謂“部分人物故事與歷史嚴重不符”的問題提出以下質疑:
1 貴會稱,“李白與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長安”
第一,電影中沒有出現(xiàn)“李杜第一次會面”的情節(jié),李白和杜甫在長安甚至沒有一次對話,貴會為何要捏造不存在的電影情節(jié)?
第二,“李白與杜甫相識于洛陽”在學術界是有爭議的,貴會為何向公眾灌輸“不符合這個觀點就是不尊重歷史”的觀念?
這個觀點的確一度已經成為史學界的定論,然而自八十年代后期以來,爭論再起,先后有多位學者對李杜相識的地點提出了不同看法,如耿元瑞《關于李杜交游的幾個問題》,郁賢皓《李杜交游新考》《李白洛陽行蹤新探索》,王輝斌《李杜初識時地探索》,王伯奇《李白初識杜甫時地新考》,鄺健行《從杜甫詩論測李白生平的一些問題》(鄺文收于《中國李白研究》集萃,中國李白研究會編,2007)等,《唐代文學研究年鑒 1991》(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等編著,1992)中的“李白生平中十大熱點問題綜述”,《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3期)中的“唐以后杜甫研究的熱點問題”,均將該爭論列為李杜研究的熱點問題,貴會作為“隋唐史學會”,當不會不知情。
貴會宣傳“李杜相識于洛陽”的主流觀點是沒有問題的,但在“不符合該觀點”和“不尊重歷史”之間畫上等號卻極為不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國李白研究會、《杜甫研究學刊》均認為這一問題尚有探討的空間,貴會憑什么給公眾灌輸“不照著這個觀點拍=極端誤導公眾=不尊重歷史”的觀念?當然,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和電影《長安三萬里》沒有關系,因為電影壓根沒提李杜是怎么相識的,而且電影導演明確表示過,他們也認為李杜相識在洛陽,只不過電影是高適的回憶視角敘事,高適并沒有參與李杜相識,所以電影中沒有這段歷史。但是,假如有一部電影真的拍了李杜在別的地方相識,就能算“極端誤導公眾”嗎?
再想請問貴會的各位專家,是否也曾公開指責那些發(fā)表論文說李杜相識不在洛陽的學者們“極端誤導公眾”“不尊重歷史”?是否也曾向對這一爭議推波助瀾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國李白研究會、《杜甫研究學刊》提出過道歉要求?筆者孤陋寡聞,不曾有聞。作為一家“史學會“,本應將主要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既然貴會對這個問題如此重視,以“還原真實歷史”“維護歷史人物的真實性”為己任,為何多年以來在學術爭鳴中失聲,對各方“李杜不是相識于洛陽”的學術觀點置若罔聞,不在學術領域中針鋒相對,用論文和著述去"還原歷史真實",單只抓住一部文藝作品大做文章?
2 貴會稱,“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長安”
電影中少年杜甫只在長安出現(xiàn)過一次,沒有任何劇情提及他為什么會出現(xiàn),是長居、旅游、還是探親,完全不得而知,貴會用“并非”這樣的描述將該情節(jié)與“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陽”對立起來,誤導觀眾認為電影把少年杜甫長期生活的地方改在了長安,是對電影情節(jié)的曲解。
杜甫少年時代長期生活在洛陽,這一點并無爭議,但杜甫的父親曾長期在長安一帶為官,因此有一些學者推測他少年時代有可能去過長安,如“鞏義杜甫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畢朝陽認為,杜甫的父親曾在長安做官(武功縣尉,奉天縣令),所以杜甫小時候也曾到過長安。畢朝陽在杜甫的詩中(“今日江南老,他日渭北童”《社日兩篇》)找到了依據(jù),“我這個白發(fā)老人現(xiàn)在雖客居江南,可我童年時也曾在長安生活過”,而渭北是借指長安,抒發(fā)的是杜甫對長安歲月的懷念之情”。
貴會曲解劇情,制造不存在的對立,傷害同胞感情,令人遺憾。
又:網上某些爭議質疑杜甫在片中自稱“京兆人氏”,認為是將杜甫的家鄉(xiāng)改在了長安,按此處的“京兆”并不是指杜甫的家鄉(xiāng),因杜甫十三世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人,京兆亦為杜氏之郡望,杜甫本人在自稱中通常都是帶郡望(也是杜預的籍貫)而不是帶家鄉(xiāng),如“京兆杜甫”“杜陵諸生”“杜陵布衣”等,他給繼祖母寫的墓志中稱在鞏縣做過縣令的祖父為“京兆杜府軍諱某”,給在洛陽撫養(yǎng)他的姑姑寫墓志時稱其為“唐義姑京兆杜氏之墓”,蓋“京兆杜氏”是名門望族,在那個出身門第直接影響社會地位甚至個人前途的的年代,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3 貴會稱,“一日三絕”發(fā)生在洛陽天宮寺,并非因影片中描寫的揚州”
貴會又一次曲解、捏造了劇情,電影中沒有“一日三絕”,只有“一夜雙絕”。貴會聲明中引用了《唐朝名畫錄》對“一日三絕“的記載,現(xiàn)轉引于此,以為參照:
“時將軍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于東都天宮寺為其所親將施繪事。道子封還金帛,一無所受。謂旻曰:“聞裴將軍舊矣,為舞劍一曲,足以當惠。觀其壯氣,可助揮毫?!睍F因墨旻為道子舞劍。舞畢,奮筆俄頃而成,有若神助,尤為冠絕,道子亦親為設色,其畫在寺之西廡。又張旭長史亦書一壁,都邑上庶皆云:“一日之中,獲睹三絕。””
由貴會提供的記載可知,“一日三絕”的典故,源自當事人在一天之內看到了裴旻、吳道子、張旭三人施展絕技,且典故中裴旻舞劍是因為吳道子要求看他舞劍來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吳道子乜果然在看完劍舞之后作畫有如神助,而在電影中,裴旻舞劍、吳道子作畫都是揚州裴府宴會上的“預告表演節(jié)目”,兩者同時進行,李白還沒到裴府便已知道這個安排,并說“吳道子的畫,裴將軍的劍,大唐雙絕,一夜可見”,至于張旭,并沒有任何情節(jié)、臺詞提到他在這一晚寫過字,又何來“獲睹三絕”呢?
除了“一日三絕”的三位主角都出現(xiàn)在揚州的裴府夜宴上,這段情節(jié)的背景、因果、經過都可謂與“一日三絕”的典故毫不相干,顯然是一個不同的故事,因為電影是高適的回憶視角敘事,所以在高適的經歷中加入了這樣一個小插曲,除了《唐朝名畫錄》中“一日三絕”的主角,同一段情節(jié)中也出現(xiàn)了正史記載的唐文宗親封的“大唐三絕”的主角(李白、張旭、裴旻),都是為了讓觀眾在高適的回憶中看到盛唐的群星薈萃,不能說只要一段情節(jié)里有裴旻、吳道子、張旭三個人,就不問情由說是把“一日三絕”的故事搬到了揚州,這是牽強附會的曲解。
至于為何是揚州,根據(jù)筆者的理解,是因為高適在安史之亂后任淮南節(jié)度使,治所在揚州,電影后面有一段情節(jié),講高適目睹昔日繁花似錦的揚州變得民生凋敝、滿目兵戈,撫今追昔、令人唏噓,為了突顯這樣的對比,就需要在電影前段渲染和平年代揚州的繁華與美好,當筆者看到高適苦熬到五十多歲終于功成名,面對斯情斯景卻毫無欣喜之情,畫面配音溢出的盡是苦澀時,對于安史之亂帶來百姓的苦難頓時產生了身臨其境的觸動,貴會的專家們卻只為了裴旻、吳道子、張旭同時出現(xiàn)揚州而鉆牛角尖,實在令人遺憾。
4 貴會稱,“救下郭子儀的是李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高適”。
貴會作為“隋唐史學會“,難道不知道史學界的主流意見認為“李白救郭子儀”是虛構的故事嗎?自詹瑛《李白詩文系年》開元二十三年夏之附考,即《李白郭子儀互救辯訛》一文問世后,史學界主流基本認同了該文的觀點,即認為李白救郭子儀之事的原始記載出自晚唐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相關內容系杜撰,其后各種記載包括《新唐書》的相關內容均是由此衍生而來。貴會可以不贊同相關結論,保留自己的意見,但是打著“尊重歷史”的旗號把史學界主流認定為虛構的說法當成“史實”來宣傳,難道不是“極端誤導公眾”嗎?再者,既然貴會認定“李白救郭子儀”才是“史實”,又為何不見貴會在學術期刊上舌戰(zhàn)群儒,在學術上針鋒相對,而只見貴會因為一部電影改編了主流意見認為是虛構的故事而咄咄逼人、要求其道歉?這與打著'維護歷史真實性”的旗號要求改編“草船借箭”“借東風”的人道歉何異?
電影《長安三萬里》首映至今已四十余日,貴會籌備此文想必也非三五日之工,畢竟,《長安三萬里》的情節(jié)雖有不少虛構,但以行業(yè)協(xié)會的名義揪著一些合情合理的虛構小題大做、上綱上線只會自降格調,聲明中的四點想必是貴會經過反復斟酌才挑選出來的,然而耗時多日,貴會拿出來的還是這樣一篇漏洞百出的聲明,在筆者看來,反倒說明了《長安三萬里》在虛構的尺度上相當有分寸。
—微博@鄱陽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