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1.5 宋襄公子茲父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
5、宋襄公子茲父(?—公元前637年)
? 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史稱他為春秋五霸之一,實際上是一個蠢豬式的人物。
? 當(dāng)春秋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死后,他企圖稱霸,于公元前六三九年,會同楚、齊兩國,召集鄭、陳、蔡、曹、許等國開“衣裳會議”[1]。按照周禮的等級名分,楚是子爵,宋是公爵,他是第一等諸侯,地位最高,自以為是理所當(dāng)然的“盟主”。但在會上楚成王不買他的賬,當(dāng)場俘虜了他。后經(jīng)魯僖公等人的求情,他才被釋放。
? 當(dāng)時,西周奴隸制正在“禮崩樂壞”,新興封建制正在興起。宋襄公為了挽救奴隸制的“禮崩樂壞”,改變專憑武力不講仁義的局面,竭力鼓吹以德服人。認為楚國兵力有余,仁義不足,宋國兵力不足,仁義有余;兵力抵不上仁義,仁義可以征服武力。他為了使人家看到他注重仁義,特地做了一面繡著“仁義”兩字的大旗,以此作為平治天下的法寶。
? 他在戰(zhàn)爭中因死守仁義之道,大吃敗仗。公元前六三八年宋國與強大的楚國在泓水作戰(zhàn),宋兵已經(jīng)排列成陣,楚兵正在渡河。這時宋國有一個官員認為,楚兵多宋兵少,主張利用楚兵渡河未畢的時機出擊。但宋襄公說:“不可,因為君子不乘別人困難的時候去攻打人家。”楚兵渡河以后,還未排列成陣,宋國官員又請求出擊。宋襄公又說:“不可,因為君子不攻擊不成陣勢的隊伍?!币恢钡鹊匠鴾?zhǔn)備好了以后,朱襄公才下令出擊。結(jié)果宋國大敗,宋襄公也負傷逃跑。
? 宋襄公一直執(zhí)迷不悟,他臨死前還說,打仗總得講道義,講道義的打仗,就是以德服人?!熬硬恢貍?,對已受傷的敵人不再去傷害他。君子“不擒二毛”,不抓頭發(fā)花白年老的敵人當(dāng)俘虜。正是由于他奉行一條腐朽反動的“禮治”路線,宋國不斷地削弱,走向衰亡。
? 教員在《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對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作了極深刻的批判。
注:
[1] 不帶兵車的諸侯聯(lián)盟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