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回答復雜問題更慢的腦機制【文獻剪報】【AI總結】【英語閱讀溯源】
原文發(fā)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可于國內(nèi)不使用任何數(shù)據(jù)庫直接訪問。
這個科普文相關的研究很合我胃口(而且是本專業(yè)相關),所以我會整理一下它的參考文獻,把可公開獲取的文章摘要貼出來,并配上適當?shù)腁I翻譯方便大家閱讀理解~
除了聰明人的反應速度,還列出了數(shù)據(jù)來源相同的大五人格與腦結構關聯(lián)的摘要翻譯~

參考文獻段落(方便看相關研究):
智力與思考速度同升同降,不僅符合大眾直覺,而且有數(shù)個研究的支持。
【段落】In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thinking fast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intelligence, and [many studies support](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0700325X?via%3Dihub) this idea, but they might not have been considering a wide enough range of measures.

【ChatGPT摘要翻譯】這項研究報告了一個關于智力與信息加工速度之間關系的大規(guī)模文獻綜述的結果。通過分析172項研究的數(shù)據(jù),涉及53,542名參與者,以找出各種智力和心理速度測量之間的平均相關性。此外,還計算了表示在加速測量上的群體差異的效應大小,并對多變量行為遺傳學研究報告的加工速度與智商之間的遺傳相關性進行了審查。結果表明,智力測量與心理速度顯著相關,并且對于某些測量指標,隨著加速任務復雜性的增加,這種關系趨向于加強。此外,心理速度任務存在各種群體差異: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加速任務上表現(xiàn)更快,年輕成年人的反應時間較老年人和兒童更短(更快)。關于心理速度方面的白人和黑人之間的比較報告結果不一致。最后,行為遺傳學研究表明,智商和心理速度之間的表型相關性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因于相關的遺傳因素。
【短評】這是一個元分析研究,可以將符合標準的多個研究結果通過統(tǒng)計手段進行整合。
2.?人類連接組工程(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CP)使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術觀察人腦在執(zhí)行任務和休息時腦區(qū)之間的連接——這個我記得是個開放的項目;這里引用的應該是HCP的眾多研究中的一個。
【段落】To make these BNMs accurate, Ritter and colleagues drew on data from 1,176 participants in the [Human Connectome Project](https://www.iflscience.com/what-your-brain-structure-says-about-your-personality-40046), which uses fMRIs to observe the way brain connections engage when challenged and at rest.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y announce a mix of expected and quite surprising findings.
這個參考文獻是介紹腦結構與人格關聯(lián)的科普文,測量人格用的是大五人格,轉自The Conversation網(wǎng)站,是扇貝的“老朋友”了: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your-brain-structure-says-about-your-personality-71826
對應的研究發(fā)表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SCAN)上:https://academic.oup.com/scan/article/12/4/671/2952683
【科普文的AI總結】
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個性類型的人腦結構存在顯著差異。這些結構變化表現(xiàn)為大腦皮層(神經(jīng)組織的外層)的厚度、面積和褶皺的變異,可能源于早期生活中的發(fā)育差異。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500名年齡在22至36歲之間的健康人的腦部。通過使用NEO五因素問卷評估個性特征,將參與者劃分為所謂的“大五”個性特征:神經(jīng)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研究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質與精神疾?。ㄈ缃箲]癥)有關,與某些腦區(qū)的皮層厚度增加、面積和褶皺減小相關;而開放性與皮層變薄、面積和褶皺增大相關,反映了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其他個性特征與腦結構的其他差異相關,例如宜人性與前額葉皮層(涉及處理共情和其他社交技能等任務的區(qū)域)的厚度減小相關。這些研究結果為大規(guī)模健康個體群體中大五個性特征與腦厚度、面積和褶皺的差異首次建立了明確的聯(lián)系。然而,此前的研究已發(fā)現(xiàn),患有嚴重反社會行為問題的青少年的腦結構與那些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破壞性行為的同齡人有顯著差異。健康人腦結構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暗示了腦變化在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中可能更加明顯。將腦結構與基本個性特征聯(lián)系起來是改善我們對精神障礙理解的關鍵一步。將來,這甚至可能使我們有機會及早發(fā)現(xiàn)那些有高風險患上精神疾病的人,這對及時干預具有明顯的意義。這些差異很可能源于“皮質拉伸”,這是一種塑造大腦的發(fā)育過程,它在最大化大腦面積和褶皺的同時使其變薄。這也支持了我們年輕時更加神經(jīng)質的觀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了處理情緒,變得更加
盡責和宜人。這項新研究表明,個性在大腦進化中根植于核心原則。事實上,皮質拉伸是一種關鍵的進化過程,使人類大腦能夠快速增長,同時適應顱骨的限制。人們的個性類型與腦結構存在如此顯著的差異,這表明個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遺傳因素。然而,僅憑腦部掃描無法完全了解個性差異的原因。下一步將是進行長期追蹤研究,以了解基因和成長環(huán)境對大腦成熟和個性的影響。這類研究為我們理解人類行為提供了新的線索。雖然腦的成熟在塑造個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我們不能忽視基因并非一切的事實。我們應該始終培養(yǎng)個性的優(yōu)點,并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原研究摘要及AI翻譯】

五因素模型(FFM)是人類個性的廣泛使用的分類法,然而其神經(jīng)解剖基礎仍然不清楚。部分原因是過去關于灰質體積和FFM之間的關聯(lián)是由不同的基于表面形態(tài)學(SBM)指標驅動的(即皮層厚度、表面積、皮層褶皺或它們的任意組合)。為了克服這一限制,我們使用Free-Surfer研究了n = 507名來自人類連接組計劃的參與者中的SBM測量變異與FFM之間的關系。
神經(jīng)質與前額-顳葉區(qū)域的皮層厚度較大、面積較小和褶皺較少相關。外向性與前圓珠皮層厚度較大和上顳皮層面積較小相關。開放性與前額-頂葉區(qū)域的皮層較薄、面積較大和褶皺較多相關。宜人性與前額皮層較薄和顳旋回面積較小相關。責任心與前額區(qū)域的皮層厚度較大、面積較小和褶皺較少相關。這些發(fā)現(xiàn)表明,前額皮層的解剖變異與FFM所描述的社交認知傾向的個體差異相關。皮層厚度和表面積/褶皺在不同F(xiàn)FM特質(神經(jīng)質、外向性和責任心與開放性)中呈反向關系,這可能反映了促使或保護免受精神疾病影響的腦發(fā)育效應。
【短評】感覺這個文章還挺有意思的,如果有粉絲想聽,請留下評論,我可以根據(jù)評論情況和自身時間用1-5個周末的時間做個正經(jīng)的研究文章解說視頻(doge),視頻時長可能有5-30分鐘。
3. 德語的科普文……國內(nèi)可訪問;我不懂德語,會用ChatGPT翻譯一下摘要……
“It’s the right excitation-inhibition balance of neurons that influences decision-making and more or less enables a person to solve problems,” Ritter said in a [statement](https://www.bihealth.org/de/aktuell/intelligente-gehirne-nehmen-sich-mehr-zeit-fuer-schwierige-aufgaben).

【ChatGPT翻譯】聰明的人有更"快速"的大腦嗎?柏林生物醫(yī)學圖像研究所(BIH)、柏林夏里特大學醫(yī)學院與巴塞羅那的一位同行共同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在智力測試中表現(xiàn)更好的被試能夠更快地解決簡單問題,但在困難任務上需要比得分較低的參與者更多的時間。通過對650名參與者進行個性化的腦部模擬,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做決策時,腦區(qū)之間的同步減少會導致大腦實際上"過早地下結論",而不是等待前面的腦區(qū)完成問題解決所需的處理步驟。事實上,得分較高的參與者的腦部模型在解決復雜任務時需要更多時間,同時也犯了較少的錯誤。這些研究結果已經(jīng)發(fā)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短評】跟本專欄分享的科普文內(nèi)容基本相同
4. 當前這篇科普文對應的研究發(fā)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全文可看,不需要學校的數(shù)據(jù)庫
The study is published in [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626-y).

【AI摘要翻譯】為了更好地理解網(wǎng)絡結構如何塑造智能行為,我們開發(fā)了一種學習算法,用它來構建了650名人類連接組計劃參與者的個性化腦網(wǎng)絡模型。我們發(fā)現(xiàn),智商較高的參與者在解決困難問題時需要更多時間,而解題速度較慢的參與者具有更高的平均功能連接性。通過模擬,我們確定了功能連接性、智力、處理速度和腦同步之間的機制聯(lián)系,以在興奮抑制平衡的依賴下,以準確性和速度進行交換。降低同步性會導致決策電路迅速得出結論,而更高的同步性則可以更好地整合證據(jù)和更強大的工作記憶。我們采用了嚴格的測試來確保結果的可重復性和普適性。在這里,我們確定了大腦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我們能夠從非侵入性記錄中學習連接組拓撲,并將其映射到個體間的行為差異,這表明在研究和臨床應用方面具有廣泛的實用性。
最后放一下扇貝的轉載:

欄目說明:本欄目意在分享扇貝閱讀app中喜歡的短文;并不會逐字翻譯,因為沒有意義——無論是app內(nèi)部還是各種翻譯器都會提供翻譯功能;和通常的營銷號不同,我轉發(fā)的是我自己真的閱讀過的短文~這個欄目不會每日更新,但是我如果不在這里更新基本上會在微博分享自己讀的短文和短評;不必關注我,關注話題#扇貝閱讀#即可。?但是這一期專欄有一些不一樣,這一期是我本專業(yè)的內(nèi)容,所以我不僅做了文獻剪報,還有信心做文獻報告視頻;如果感興趣的話,歡迎留言;但是請慎重關注我,因為我不會遷就別人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視頻內(nèi)容,即使是粉絲——這個號會發(fā)布我生活中喜歡的瞬間和腦洞,并不是一個專業(yè)的媒體,也會有錯誤的觀點(不過意識到之后我會承認和道歉),也會有挑戰(zhàn)吸引流量的視頻,這期專欄的專業(yè)水平也不高、但是可能是我在這個賬號的專業(yè)水平中排行靠前的作品了~
祝大家開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