靉陽路——《遼海丹忠錄》中征伐建州路線整理(三)
本節(jié)文章主要分析《遼海丹忠錄》中記載的靉陽路,此路較為險遠,且后幾段路程與鎮(zhèn)江路重合,故地位不及鎮(zhèn)江路,不適合作為征伐建州的合適通道。遼東戰(zhàn)爭中,明金雙方主要圍繞靉陽堡周邊進行爭奪。關(guān)于路線的介紹,請參考下面總綱:

按總綱內(nèi)考辨的結(jié)果,提取路線為:
靉陽路:三十里北古河,八十里半嶺,七十里一赤董古寨子,五十里頭道大嶺、二十里二道大嶺,四十里凹兒哈寨,七十里至老寨。北古河出口依河夾峙,林木深邃,小河數(shù)十道,冬春涸凍,人馬堪行,夏秋泛漲,勢難邃渡;頭道大嶺,二道大嶺,巖陡路險,二百余里,止客一人一騎,并無抄徑可由,又有合抱大樹,連路難伐。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一里約為576米,也就是說十里約為5.8公里,二十里約為11.6公里。?
地點考證:
叆陽堡:明置,屬定遼右衛(wèi)。在今遼寧鳳城市東北一百二十八里叆陽城。嘉靖初置守備駐防。萬歷八年 (1580) 明軍與女真王兀堂激戰(zhàn)于此。
北古河:即今寬甸縣灌水車站附近的叆河上游牛毛生河①,按書中所述距離叆陽堡三十里、半嶺七十里,位置確定在東岔村附近;而又有北股河,源出寬甸縣西北摩天嶺東南麓,海拔高程1205米。南六折向東南流,經(jīng)八河川、牛毛塢等地,在太平哨鄉(xiāng)太平哨附近入干流。位置疑似為現(xiàn)今寬甸苗家堡子一帶,但與書中記載距離不符,存疑。
半嶺:即今桓仁縣普樂堡鎮(zhèn)的夾道子村與寬甸縣的鐵路子鄉(xiāng)小雅河村之間的分水嶺,現(xiàn)稱為滾馬嶺)②
一赤董古寨:非菜園子村即一赤董古寨。③
頭道大嶺:即今桓本公路上八里,甸子與木盂子的界嶺門轉(zhuǎn)子嶺。④
二道大嶺:即今桓仁縣木孟子與鋅尖子的界嶺。⑤
凹兒哈寨:即現(xiàn)瓦爾喀什寨,前文已具述。
老寨:即赫圖阿拉
具體地名已分析完畢,在百度地圖上嘗試繪出,結(jié)果如下圖:

小結(jié):
叆陽路用原文來說就是“冬春涸凍,人馬堪行,夏秋泛漲,勢難邃渡”“巖陡路險”“合抱大樹,連路難伐”,雖然比鎮(zhèn)江、寬甸路稍微近一點,但是路況甚至不如后兩路。此類路況只適合奇兵突進,或者分道而行,不適合大軍團行動。但其較近的路途,亦使之成為明與建州之間四個貿(mào)易關(guān)口之一,起到了商業(yè)中心的作用。入清之后,叆陽作為邊門之一,又兼具隔絕邊境的夷人,保護清皇室龍興之地的責任。
注釋:
①③④⑤《桓仁建州女真志》黃柏棟主編??
②<扈爾漢祖居地雅爾古寨考> 寧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