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屢次遷都致使我們現(xiàn)代人很難明白真相,這是為何呢?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遷都次數(shù)最多的朝代,《尚書序》“自契至成湯八遷?!本褪钦f商朝在建立以前,商部落就遷徙八次。張衡《西京賦》“殷人屢遷,前八后五?!?/strong>是說商朝建立以后又遷都五次,最后盤庚遷殷也就是遷移到今天的河南安陽才穩(wěn)定下來,之后再沒有遷都。
商湯之前的商部落是如何遷徙的呢?我們從商的老祖先契說起,契被封于商地(今河南濮陽),成年后堯使契歸亳,其部仍稱商這是商的由來。
1.契后期將治所遷于蕃(bo)(今河北省平山縣)。
2.昭明時期將治所從蕃遷至砥石(今河北省元氏縣)。
3.昭明隨后又遷回到亳(今河南鄭州或商丘)。
4.相土時期徙歸商。
5.報丁將治所遷回商。
6.商湯西遷治所于亳(今河南鄭州)。
商湯建立商朝后遷都同樣是八次,也可以說是五次。
1.中丁時期考慮水患以及統(tǒng)治穩(wěn)定的需要,將商都從亳遷到了其更具統(tǒng)治基礎(chǔ)的囂(敖都)(今河南省鄭州市小雙橋村)。
2.河亶甲時期商王室勢力衰微,對南方勢力日益忌憚,無奈之下再次跨黃河北遷都于相(今河南省安陽市北)。
3.祖乙繼位后同樣面臨水患困擾,將都城遷至耿(今山西運城河津市)。
4.沒過多久耿同樣遭受水患侵襲,祖乙便選擇繼續(xù)向北遷徙,將新都設(shè)在邢(今河北省邢臺市)。
5.元氣恢復的商再次南下,將都城由邢遷到庇(今山東省鄆城縣)。
6.南庚時期商的王權(quán)勢力弱化,都城由庇遷至奄(今山東省曲阜市)。
7.盤庚繼位伊始便再行遷都,將治所重新遷回了湯王時代的亳(今河南鄭州)。
8.盤庚經(jīng)深思熟慮都城由亳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這一年是公元前1300年。
這次遷都在商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標志性事件,史稱“盤庚遷殷”。這是商契以來的第十六次遷都(遷徙),代夏以來的第八次遷都,同時也是商政權(quán)最后一次治所遷易,自此以后的254年間,商都就穩(wěn)定了下來,因此商朝也叫殷商、殷朝等。
以上我們梳理了商湯建商朝以后遷都8次,為何張衡《西京賦》上說:“前八后五。”意思說5次遷都呢?我想張衡是按天子數(shù)量以及都城的穩(wěn)定性來劃分的。商湯建商朝后的遷都經(jīng)歷五位天子,分別是中丁1次遷都、河亶甲1次,祖乙3次,南庚1次,盤庚2次。因祖丁和盤庚時期遷都頻繁且間隔時間不長而算作一次遷都的原因。
商朝遷都次數(shù)如此之多這是為什么呢?
- 貴族在舊都生活奢侈腐化,遷都是為了節(jié)儉。
- 洪水泛濫,沖毀舊都。
- 商是游牧民族,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都城也遷來遷去。
農(nóng)業(yè)落后,土地肥力耗盡,須遷都更換耕地。
貴族之間長期爭奪王位。
關(guān)于商朝遷都就介紹到這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