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豐科技-半導體工藝》硅納米柱與金屬輔助化學蝕刻的比較
書籍:《炬豐科技-半導體工藝》
文章:硅納米柱與金屬輔助化學蝕刻的比較
編號:JFSJ-21-015
作者:炬豐科技
摘要:MacEtch 是一種濕法蝕刻工藝,可提供對取向、長度、形態(tài)等結構參數(shù)的可控性,此外,它是一種制造極高縱橫比半導體納米結構的簡單且低成本的方法。 3 該工藝利用了在氧化劑(例如過氧化氫 (H2O2))和酸(例如氟化氫 (HF))的混合溶液中,使用貴金屬(例如 Au、Ag 或 Pt)蝕刻其下方的硅。1,3圖1描繪了MacEtch過程的示意圖。圖 2 顯示了 MacEtch 工藝流程。從圖 1 中可以看出,通過 H2O2 的還原在 Au 層上產(chǎn)生電子空穴,并在 Si 和 Au 層之間的界面處注入到 Si 襯底中。HF 將通過形成六氟化硅離子 (SiF2-) 溶解掉氧化的硅原子。由于貴金屬的催化特性,貴金屬下方的蝕刻速率遠高于沒有金屬時的蝕刻速率,因此當半導體正被蝕刻在下方時,金屬層會下降到半導體中。4?本報告描述了使用 MacEtch 工藝制造 100 到 1000 nm 的納米柱。

電子束光刻:硅晶片用 BOE 浴清洗 1 分鐘,然后用去離子水沖洗。將 100 nm 厚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膜(正性電子束抗蝕劑)以 1500 rpm 的速度旋涂 45 秒,然后在熱板上在 180 ℃下烘烤 5 分鐘。對于電子束光刻,加速電壓為 50 kV,束電流為 100 pA,物鏡孔徑為 40 μm。電子束劑量為 200 μC/cm2,在 300?300 μm2 區(qū)域,總點數(shù)為 60000?60000 時,劑量時間為 2 微秒(使用 Beamer,間距尺寸 = 2)6。在 Beamer 上進行了色調(diào)反轉。曝光的 PMMA 薄膜在 IPA:DI 水 (3:1) 中顯影 60 秒,然后在 IPA 中沖洗 60 秒。
?
AU沉積和剝離:使用負載鎖定 PVD-75 電子束蒸發(fā)器(Kurt J. Lesker)以 2.0 ? 的沉積速率,在約 8.0 x 10-8 Torr 的基本壓力下將 5 nm 和 20 nm 厚的 Au 膜沉積到開發(fā)的 PMMA 膜上/秒。通過在丙酮中對樣品進行超聲處理幾秒鐘,使用剝離去除 PMMA 膜,然后使用氮氣槍干燥,只留下直接沉積在 Si 晶片上的 Au 膜。圖 5 顯示了 (a) 顯影的 PMMA 膜、(b) 沉積在顯影的 PMMA 膜上的 5 nm 厚 Au 膜和 (c) 剝離工藝后 20 nm 厚的 Au 膜的 SEM 圖像。
金屬輔助化學蝕刻:為了進行 MacEtch,將帶有 Au 圖案的 Si 晶片浸入乙醇、HF(49 wt%)和 H2O2(30 wt%)的 1:1:1 (v/v) 混合物中 5 分鐘。然后用去離子水沖洗樣品,并用氮氣槍干燥。表 1 還顯示了由 MacEtch 蝕刻的 Au 涂層區(qū)域和蝕刻速率。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