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否決中企芯片收購案,美親政客成元兇

文/刺客
受席卷歐洲的能源危機和通過膨脹等因素的影響,德國總理朔爾茨似乎有點清醒。他近期的一些行事風格,越來越像其前任默克爾,正在逐步將德國外交政策帶上務實的路線。因此,在嗍爾茨訪華前后,多次強調“堅決反對與中國脫鉤”,并警告國內的一些反華政客,“德國需要與中國做生意”。
朔爾茨外交政策趨向于務實化,不代表中德合作關系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相反,受西方畸形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德國的對華合作政策仍存在諸多的未知變數。據界面快訊報道,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保護部發(fā)表聲明稱,聯邦政府內閣批準了一項正在進行的投資審查禁令,旨在阻止中企收購德國一家芯片企業(yè)。
德國經濟事務和環(huán)境保護部在聲明中指出,聯邦內閣之所以通過這項禁令,是因為涉及中企的這起交易“危及德國公共安全”,即使采取有條件批準收購也“無法消除相關風險”。德國相關部門提出的這項禁令,說白了就是在涉及德國公共安全問題上,阻止中企收購德國芯片企業(yè)“無須任何理由”。
不久前,英國政府也否決了中企收購該國芯片企業(yè)的交易,原因是來自美國的施壓。由此可見,德國政府此次出臺禁令阻止中企收購德企的交易,應該也是美國從中作梗的結果。德國執(zhí)政當局內部的一些親美政客,就是攪黃這起交易的主要元兇。
此前,中企收購漢堡港集裝箱碼頭部分股權一波三折,可以看出德國政府內部在對華合作政策上的分歧,幾乎達到無法調和的地步。德國目前的執(zhí)政當局是由多黨派組成,各黨派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經常在很多關鍵性問題上產生分歧,這也就是柏林對華政策充滿矛盾和混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執(zhí)政當局多黨派的互相掣肘,導致朔爾茨在推進這起收購交易的過程中,一直受到綠黨出身的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和經濟部長哈貝爾等鷹派政客的阻攔,最終不得不采取妥協的方式,換取那些鷹派政客允許。為此,中企收購該集裝箱股權從原定的35%,被削減到24%,失去了“一票否決權”。
朔爾茨政府因拒絕為北溪-2天然氣管道頒發(fā)運營許可,被德國網民大罵“腦殘政府”?,F在看來,朔爾茨似乎是被冤枉的。在德國政府內部三駕馬車奔跑方向不同的情況下,朔爾茨雖說身為德國的掌舵人,但想要憑借一己之力去推行那些利國利民政策,例如中企對德企股權的收購等,往往需要做出某些妥協。
當然,反過來說,有了朔爾茨這樣堅持務實外交路線的總理,則可以對貝爾伯克和哈貝爾這類鷹派政客形成很大的牽制作用。至少,他們附和美國對華脫鉤企圖無法得逞。在西方畸形政治氛圍環(huán)境下,這對繼續(xù)維持中德合作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德國承受不起與中國脫鉤的代價,這一點早就是舉世皆知的事實。之前有英國學者警告過柏林當局,“德國與中國脫鉤,所要承受的代價,將有可能是英國脫歐所付出代價的6倍”。朔爾茨顯然聽懂了,所以近期一直積極推動中德兩國在經貿和投資領域上的合作。
在美國單邊保護主義政策不斷給歐洲造成傷害之際,中國被一些歐洲媒體視為“大救星”。也難怪,鞏固和深化與中國在經貿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對歐洲避免經濟衰退和減緩通脹危機來說,能夠起到關鍵性作用。所以,在朔爾茨訪華之后,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也宣稱近期將對中國進行訪問。
德國某些鷹派政客企圖破壞中德合作關系,但他們的極端行為僅代表德國極少數的反華勢力,無法代表德國企業(yè)和民眾的意愿。據環(huán)球網報道,在上海進博會現場,很多德企當場簽署協議,彰顯與中國合作的決心。有德企高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量德企看好中國,都在用手里的真金白銀為中國投下信任票。包括西門子在內的8名德國跨國巨頭在《法蘭克福匯報》上聯名發(fā)表文章稱,“退出中國將會斬斷我們的機會。因為,繼續(xù)利用中國的增長勢能來推動刺激和加強歐洲經濟,這才最符合德國的利益?!?/p>
就當下中德商業(yè)合作發(fā)展趨勢來看,德國政府攪黃中企收購德企的交易,應該只是兩國合作主旋律中偶爾的出現的不和諧噪音。在中國逐漸坐上主導世界經濟發(fā)展“駕駛座”之際,任何試圖尋求對華脫鉤的政客,遭到各國企業(yè)和民眾唾罵,就是他們最終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