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驚呼:在美國人眼中,德國變成“可恥的國家”

文/刺客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與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舉行會晤時,甚至連北溪管道被炸事件“是誰干的”都不敢提及。另外,在朔爾茨訪美期間,柏林傳出“禁止華為參與德國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的消息。由此可見,朔爾茨對美國的訪問,更像是到拜登那里去“朝圣”的。
朔爾茨積極巴結拜登,向外界展示西方世界的“團結”,但無助于解決德國眼下所面對一切麻煩。在朔爾茨結束“朝圣”回國后,德國就出大事了。據(jù)海外網(wǎng)報道,德國柏林、漢堡和不萊梅等主要城市的機場,在12日陸續(xù)發(fā)生大規(guī)模罷工活動。
據(jù)悉,上述機場安全員工要求加薪和減少工作時間,但卻遭到資方的拒絕。受機場罷工活動的影響,上述三地機場有超過350個航班被取消,數(shù)萬名旅客出行受到影響。根據(jù)德國機場協(xié)會的預測,隨著罷工的持續(xù),預計還將會有更多的航班被迫取消,受影響的旅客最終有可能高達10萬人。
這不是德國近期首次爆發(fā)的罷工運動。在本月初,德國全境公共交通系統(tǒng)也爆發(fā)大規(guī)模罷工活動,原因也是要求漲薪遭到資方的拒絕。據(jù)當?shù)孛襟w報道,罷工活動持續(xù)兩天,德國多地的地鐵和公交車幾乎全部停擺,給該國的社會秩序帶來嚴重影響。
在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歐洲沒有一天太平日子。反戰(zhàn)示威和罷工運動,猶如瘟疫一樣快速蔓延至歐洲的每一個國家。不只是德國,英國、法國、捷克等歐洲國家,也都是民眾舉行大規(guī)模示威抗議和罷工運動的“重災區(qū)”。德國的罷工運動雖說不及英法等國那么嚴重,但頻繁發(fā)生的反戰(zhàn)示威抗議集會,足夠讓朔爾茨的聯(lián)合政府喝一壺。
其實,德國淪落到這種地步,是朔爾茨政府咎由自取造成的后果。眾所周知,俄烏沖突是美國為達到長期控制歐洲而挑起的、且效果非常明顯的一場戰(zhàn)爭。美國此舉的主要意圖,就是讓四分五裂的北約再次團結起來,同時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天然氣最大的供應國。
果不其然,這場沖突不但讓瀕臨“腦死亡”的北約滿血復活,還成功摧毀俄歐之間的能源合作關系。因此,美國天然氣生產(chǎn)商大舉搶奪歐洲市場,在賺取豐厚利潤的同時,還讓歐洲在天然氣供應方面對美國產(chǎn)生依賴。顯然,俄烏沖突的利益蛋糕被美國獨吞,而由此而產(chǎn)生的嚴重后果,則由歐洲人自己去買單。
即便如此,德國出于對美國安全承諾的迷信,其外交和軍事政策卻仍然唯美國馬首是瞻。不過,德國因淪為美國反俄戰(zhàn)略附庸而付出巨大代價,但所換來的并非是美國的“獎賞”,據(jù)《參考消息》12日報道,德國《世界報》日前驚呼:德國在美國的選戰(zhàn)中變成了敵人的形象。
盡管距離美國2024年大選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民主和共和兩黨政客卻早已開始各顯神通,為自己積攢人氣。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經(jīng)濟體、并且在烏克蘭問題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樹大招風而淪為了美國政客“砸掛”的對象。在美國兩黨政客的嘴里,德國“不但愚蠢而且天真”, 因為在烏克蘭問題上“做得太少”,就是一個“可恥的國家”。
顯然,美國兩黨政客出于選情的需要,無視德國在烏克蘭問題上付出的代價有多大,給其扣上“敵人”帽子。這凸顯美國政客自私本質。更重要的是,據(jù)德國《圖片報》報道:單單特朗普再次獲得提名的風險,就會將美國的政策逼到錯誤的方向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面臨壓力的拜登會要求德國加大投入。
由此可見,共和黨政客將德國描述為“美國的敵人”,并非是要與德國反目成仇,而是以此作為施壓德國增加軍費、加大對烏軍援力度的借口。這對于本來就已深陷困境的德國而言,無異于在雪上加霜。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說過,“當美國的敵人很危險,而做美國盟友則是致命的”。如此看來,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德國作為美國的盟友,不但危險而且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