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鐵拳——袋鼠國空軍編制概況(下)

前言
這篇就來介紹一下袋鼠國的大飛機部隊、整體裝備數(shù)量及性能盤點
P. S:本文內(nèi)容均來自網(wǎng)絡,圖源見水印,侵權刪,侵權刪,侵權刪,重要的事說三遍!另外我是個軍盲,如果有錯,還請各位大佬多多包涵和指出。?
現(xiàn)役特種機部隊:
(1)駐澳大利亞南部新南威爾士州威廉姆敦空軍基地的第42空中監(jiān)視與控制聯(lián)隊第2“黑鷹”中隊(6架E-737/E-7A預警機,機號:A30-001至A30-006)
歷史沿革
該中隊于1916年作為澳大利亞飛行隊的一部分成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該中隊在西線執(zhí)行戰(zhàn)斗機掃蕩和地面攻擊任務。它在敵對行動結(jié)束后,于1919年年中解散。該中隊又于1922年作為新獨立的皇家空軍的一部分進行了短暫的重組,但僅幾個月后就解散了,直到1937年才進行改革組建。接跟著它便裝備了哈德森、B-25等機型,作為轟炸機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西南太平洋戰(zhàn)區(qū)與日軍作戰(zhà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時期,該中隊于1947年6月進行了短暫的改革,成為一個駐扎在南澳大利亞州馬拉拉基地的通信中隊,隨后在第二年年初進行了重組,將其命名為第34中隊,而之前在安伯利皇家空軍基地配備Avro Lincolns的21中隊則成為了第2中隊。1953年,該中隊配備了堪培拉轟炸機,該中隊后來在馬來半島緊急情況下的皇家空軍巴特沃斯基地運作,1958年部署在那里,接替配備林肯轟炸機的第一中隊。在緊急情況下,該中隊對當?shù)氐挠螕絷犨M行了空襲,沖突結(jié)束后,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初的對峙期間,該中隊一直留在馬來西亞,1967年4月,隨著澳大利亞跟隨美國越來越深入地參與越南戰(zhàn)爭,該中隊向南越派遣了八架堪培拉轟炸機。該部隊駐扎在寧順省的潘讓空軍基地,成為美國空軍第35戰(zhàn)術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35 TFW)的一部分,在1967年4月至1971年6月期間該中隊飛行了約12000架次。盡管該中隊最初進行了數(shù)以千計的夜間攻擊架次,但其大部分行動仍然是在白天進行;根據(jù)歷史學家Steve Eather的說法,該中隊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盡管只執(zhí)行了5%的任務,但在35 TFW的對敵毀傷評估中占16%,同時保持了97–98%的可用率。該中隊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共投擲了76389枚炸彈,直接造成有786名敵方人員死亡,間接導致有3390名平民死亡;8637座建筑物、15568個地面陣地/掩體、1267艘舢板和74座橋梁被毀。1969年4月24日,該中隊的一架飛機接到了響應遇險電話,隨后違背之前的作戰(zhàn)命令,越界去轟炸了柬埔寨的一個地點,當時該地有一支美國特種部隊被困在那里。
在部署到越南期間,該中隊有兩名機組人員死亡,兩名中隊成員死于疾病,三人死于戰(zhàn)爭期間的事故。1970年和1971年,兩架轟炸機被擊落。其中一架被薩姆系列地對空導彈擊落,機組人員(其中一名是中隊指揮官、聯(lián)隊指揮官弗蘭克·唐寧)安全彈射并通過直升機獲救,另一架在老撾邊境附近的一次轟炸中失蹤。后一架飛機的機組人員,飛行官邁克爾·赫伯特和飛行員羅伯特·卡弗的尸體在戰(zhàn)爭期間沒有找到,被列為“行動中失蹤”;然而他們在堪培拉轟炸機的殘骸最終于2009年4月被找到,他們的遺體被送回了澳大利亞。該中隊因在越南的行動而被授予越南英勇十字部隊嘉獎和美國空軍杰出部隊表彰。在部署期間該中隊的飛機使用了“喜鵲”的呼號來識別中隊的徽章。
該中隊于1971年返回澳大利亞,在海外總共部署了13年。越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該中隊駐扎在昆士蘭州布里斯班以西的安伯利基地。它曾短暫地在訓練中重返轟炸機角色,但在裝備堪培拉轟炸機的后期,它主要用于拖曳空中靶標或者空中勘測攝影,以支持兄弟單位的達索幻影III戰(zhàn)斗機練習空戰(zhàn)或負責對澳大利亞和其他地點的空中測繪,包括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伊里安查亞、科科斯和圣誕群島。最終該中隊的堪培拉轟炸機在1982年初因機齡過高退役,中隊也并于1982年7月底解散。
該中隊于2000年1月作為預警機部隊在威廉姆敦基地重新組建,2009年11月26日,該中隊接收了六架E-7A中的前兩架,到2010年底,該中隊已經(jīng)與其他單位的作戰(zhàn)飛機一起訓練。2011年,在對機組人員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轉(zhuǎn)換訓練后,它與美國軍隊一起參加了“護身軍刀-2011”演習。2014年9月14日,澳大利亞政府承諾將該中隊的一架E-7A部署到阿聯(lián)酋的明哈德空軍基地,作為打擊伊拉克國內(nèi)ISIS伊斯蘭國KB組織的一部分。這架飛機于同年10月1日開始在伊拉克執(zhí)行任務。
另據(jù)美國動力網(wǎng)站“戰(zhàn)區(qū)”(the War Zone)頻道于2023年7月10日報道稱,澳大利亞空軍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向德國派遣一架E-7A“楔尾”預警機,這也是澳軍預警機首次在歐洲作戰(zhàn)部署。澳大利亞空軍E-7A將從2023年10月起開始在德國進行為期約6個月的部署,以幫助“保護向U國提供人道主義和軍事援助的重要門戶”,部署到德國的含機組人員和其他支持人員將多達100名。該飛機將對“U國境外的人道主義和軍事援助門戶”所受到的“任何威脅”進行預警,但在整個部署過程中,澳大利亞軍事人員或資產(chǎn)將不會進入U國,飛機也將不會直接參與當前EW沖突。
換裝歷史
D.H.5戰(zhàn)斗機(1916年-1917年)
S.E.5a戰(zhàn)斗機(1918年-1919年)
Avro Anson海上巡邏機(1937年-1940年)
A-29 Hudson轟炸機(1940年-1943年)
Bristol Beaufort 152轟炸機(1943年-1944年)
B-25轟炸機(1944年-1946年)
林肯轟炸機(1947年-1953年)
堪培拉轟炸機(1954年-1982年)
E-7A預警機(2009年-至今)





(2)駐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州圖文巴市安伯利空軍基地的第86空運聯(lián)隊第33中隊(7架KC-30A加油機,第七架(機號A39-007)在澳大利亞總理海外出訪時擔任專機)
歷史沿革
該中隊于1942年2月在昆士蘭州湯斯維爾基地成立,成立之初,它配備了四艘從第11中隊調(diào)來的Short Empire飛行艇,后來陸續(xù)換裝了德哈維蘭DH.84商用運輸機、DH82?Tiger Moths農(nóng)用機、Avro Ansons海上巡邏機和Stinson L-1 Vigilant聯(lián)絡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太平洋地區(qū)配合美軍對抗日軍。該中隊于1943年1月調(diào)到莫爾茲比港,為參與新幾內(nèi)亞戰(zhàn)役的澳大利亞部隊提供空運服務。1943年9月至10月,該中隊開始接收15架道格拉斯C-47運輸機,以更換此前裝備的各種飛機。該中隊于1945年1月15日遷至萊。1945年8月敵對行動結(jié)束后,該中隊的任務是遣返服役人員和前戰(zhàn)俘。該中隊于1946年3月11日返回湯斯維爾基地,并于5月13日在那里解散。
1981年2月2日,在聯(lián)隊指揮官J.D.Grierson的指揮下,第33中隊得以重建,并在重建當天使用了第37中隊移交的波音-707客機負責將空軍成員及其家人運送到馬來西亞巴特沃斯空軍基地,這項任務以前是需要澳洲航空公司包機才能進行。1987年2月,第33中隊與操作洛克希德C-130大力神的第36和37中隊一起被新成立的空運集團(即后來的空中作戰(zhàn)機動群)下屬的第86聯(lián)隊控制。
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yè)公司在1988年12月至1992年5月期間,負責將33中隊的六架波音-707客機中的四架改裝為加油機。這幾架加油機能夠為澳大利亞空軍的F/A-18A/B大黃蜂和新西蘭空軍的A-4K天鷹加油;剩下的兩架波音707繼續(xù)用于遠程運輸。在90年代里,澳大利亞空軍曾主張為F-111G戰(zhàn)斗轟炸機提供空對空加油能力,但澳大利亞政府拒絕為后者提供資金,因為F-111現(xiàn)有的射程足以起到威懾作用。
1991年10月29日,該中隊的一架波音707客機在從維多利亞州東塞爾起飛的訓練飛行中墜入大海;五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02年3月至9月,澳大利亞空軍派遣該中隊的兩架波音707加油機參加阿富汗戰(zhàn)爭,當時駐扎在吉爾吉斯斯坦馬納斯空軍基地的波音707加油機為在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的盟軍飛機提供了空中加油。
2002年,在第34中隊的波音737公務機和龐巴迪挑戰(zhàn)者604公務機陸續(xù)投入使用后,第33中隊的波音707客機放棄了其VIP運輸?shù)娜蝿?。該中隊的最后一架波?07于2008年退役,結(jié)束了該型號在澳大利亞空軍29年的作戰(zhàn)歷史。第33中隊于2008年7月1日遷至昆士蘭安伯利空軍基地。接著在連續(xù)三年沒有飛機的情況下,該中隊于2011年6月1日開始裝備訂五架KC-30A多用途運輸加油機單中的第一架。該中隊于2012年12月3日接收了第五架KC-30A,并于2013年2月實現(xiàn)了初步作戰(zhàn)能力(IOC)。2014年9月14日,澳大利亞政府承諾將該中隊的一架KC-30A加油機部署到阿聯(lián)酋的Al Minhad空軍基地,作為“打擊ISIS伊斯蘭國KB組織行動”的一部分。2015年7月,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再購買兩架KC-30A,將33中隊的機隊增加到7架。
2018年12月,聯(lián)隊指揮官Sarah Stalker上校接管了33中隊的指揮權,成為數(shù)十年來首位被任命領導空軍特種機飛行中隊的女性。
該中隊于2020年9月完成了最后一次“秋葵行動”部署;到目前為止,其飛機已經(jīng)在中東執(zhí)行了1440次空對空加油任務,飛行時間總計超過11000小時,并向盟軍飛機運送了超過47000噸的燃料。
換裝歷史
Short Empire飛行艇(1942年-1943年)
德哈維蘭DH.84商用運輸機(1943年-1944年)
DH82?Tiger Moths農(nóng)用機(1943年-1944年)
Avro Ansons海上巡邏機(1943年-1944年)
Stinson L-1 Vigilant聯(lián)絡機(1943年-1944年)
C-47運輸機(1943年-1946年)
波音-707客機/加油機(1981年-2008年)
KC-30A客機/加油機(2011年-至今)








(3)駐澳大利亞中南部南澳大利亞州愛丁堡空軍基地的第42空中監(jiān)視與控制聯(lián)隊第10“金槍魚”中隊(2架AP-3C電子戰(zhàn)飛機)
歷史沿革
第10中隊于1939年7月1日在庫克角空軍基地成立,由聯(lián)隊指揮官萊昂·拉查爾指揮。當月晚些時候,該中隊的機組人員和地勤人員前往英國,接受Short S.25兩棲飛機的訓練,該飛機是為裝備該中隊而購買的。雖然計劃機組人員在完成訓練后將這些飛機飛往澳大利亞,但二戰(zhàn)爆發(fā)后,澳大利亞政府提出將該中隊保留在英國。因此,第10中隊既是第一個獨立后的澳大利亞空軍中隊,也是第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作戰(zhàn)的英聯(lián)邦中隊,1939年10月10日,該中隊的一架飛機部署到突尼斯。它也是唯一一個在戰(zhàn)爭期間沒有經(jīng)歷過重組或者解散的空軍中隊。
該中隊在戰(zhàn)爭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護送護航、海上巡邏和??站仍?940年7月1日,它擊沉了第一艘U型潛艇。該部隊主要在英國南部的基地(如普利茅斯的英國皇家空軍巴頓山基地)執(zhí)行任務,遠至蘇格蘭的奧本地區(qū),1940年末至1940年年中,一支分遣隊駐扎在那里,以及地中海的馬耳他和直布羅陀。
1940年2月至1945年5月,第10中隊共擊沉了6艘U型潛艇。1944年2月,它還創(chuàng)下了海岸司令部單月巡邏時間最多的紀錄(1143小時)。該部隊在戰(zhàn)爭中損失了19架飛機,根據(jù)官方的說法,其中大部分被認為是被德國戰(zhàn)斗機擊落的。1945年6月,該中隊作為海岸司令部的一部分停止了行動,英國皇家空軍部隊的重組導致皇家空軍第466中隊被重新命名為第10中隊,并轉(zhuǎn)移到劍橋郡的巴辛伯恩。歐洲敵對行動結(jié)束后,第10中隊開始準備部署到太平洋戰(zhàn)區(qū);然而由于日本投降,它被削減了,并留在英國,于1945年10月26日解散。戰(zhàn)時該中隊傷亡人數(shù)達到了161人。
1949年3月1日,第10中隊在湯斯維爾重新組建,以提高空軍的偵察能力。該中隊操作改裝的林肯重型轟炸機,在澳大利亞北部和南太平洋進行海上巡邏。1950年6月,該中隊的一支分遣隊被派往達爾文執(zhí)行搜救任務。該中隊在1962年3月重新裝備P2V-7S飛機后繼續(xù)擔任這一角色。
越南戰(zhàn)爭期間,在泰國海軍機場運營的第10中隊的P2V-7S飛機在穿越泰國領空時,利用其AN/APS-120雷達對地對空導彈提供預警,方便為美國空軍B-52順利執(zhí)行轟炸任務,P2V-7S飛機的電子設備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馬來半島緊急對抗中也被用來監(jiān)測印尼的雷達。在1968年6月至1969年1月的六個月時間里,該中隊由美國海軍軍官J.a.Mueller中校指揮。
在1978-1979年間,第10中隊裝備了P-3C飛機,并搬遷到南澳大利亞州的愛丁堡基地。與裝備類似的第11中隊一起繼續(xù)執(zhí)行海上巡邏、監(jiān)視及搜救任務。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為“門戶行動”的一部分,第10中隊一直駐扎在馬來西亞巴特沃斯空軍基地執(zhí)行海上巡邏任務。在1999年,它參與了對東帝汶局勢的干預,2003年,派遣分隊駐扎在波斯灣,在這一角色中,該中隊負責支持聯(lián)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行動,并作為“堅決行動”的一部分承擔邊境保護職責。
第10中隊于2019年5月2日移交給第42聯(lián)隊控制。負責使用兩架經(jīng)過改裝的AP-3C海上巡邏機,用于電子戰(zhàn)。
2020年12月,聯(lián)隊指揮官Marija Jovanovich接管了該中隊,成為第三位領導皇家空軍飛行中隊的女性。2021年,10中隊成為第一個同時擁有一名女性指揮官和一名女性執(zhí)行官的皇家空軍飛行中隊。
換裝歷史
Short?S.25兩棲飛機(1939年–1945年)
超級海象Mk.I海上巡邏機(1940年)
Short S.26兩棲飛機(1941年)
Avro Lincoln轟炸機(1949年–1962年)
P2V-7S海上巡邏機(1962年–1977年)
P-3C海上巡邏機(1977年–2002年)
AP-3C電子戰(zhàn)飛機(2002年-2023年)
MC-55A電子戰(zhàn)飛機(2023年-至今)


(4)駐澳大利亞中南部南澳大利亞州愛丁堡空軍基地的第92空中監(jiān)視與控制聯(lián)隊第11“飛行撬棍”中隊(6架P-8A反潛機、1架MQ-4C偵察無人機)
歷史沿革
第11中隊于1939年9月25日在新南威爾士州里士滿空軍基地成立。最初它配備了兩架超級海鷗兩棲雙翼飛行艇和兩架Short Empire中程四引擎單翼飛行艇。該中隊的第一任指揮官是詹姆斯·亞歷山大中尉。1939年9月下旬,該中隊部署到新幾內(nèi)亞的莫爾茲比港,在那里監(jiān)測日本海軍在該地區(qū)的航運活動。1940年中期,該中隊又接收了兩架超級海鷗兩棲雙翼飛行艇,開始將其行動擴展到星期四島和布干維爾等地。1941年,該中隊裝備了六架PBY Catalina兩棲飛機,然后將部分飛機轉(zhuǎn)移到第20中隊。11月下旬,該中隊在與德國巡洋艦Kormoran號交戰(zhàn)后,幫助從HMAS悉尼號搜尋幸存者,但沒有成功。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第11中隊開始在西南太平洋地區(qū)進行遠程巡邏;這種情況在整個戰(zhàn)爭期間都重復上演,有時甚至會持續(xù)到一天20個小時以上。該中隊在二戰(zhàn)的最后幾個月進行了布雷行動,包括在巴里克帕潘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其中隊重點轉(zhuǎn)移到人道主義工作上,向戰(zhàn)俘營中的盟軍人員空投物資,并將新解放的戰(zhàn)俘遣返澳大利亞。1945年底該中隊撤回澳大利亞,并于1946年2月15日正式解散。該中隊在二戰(zhàn)期間共有102人死亡。
1948年7月1日,第11中隊在新南威爾士州拉特米內(nèi)斯空軍基地重新組建,從前搜救聯(lián)隊抽調(diào)人員和飛機。此時它再次操作PBY Catalina兩棲飛機,承擔搜救和快遞任務。同年9月,該中隊在豪勛爵島的一次夜間航行演習中損失了一架飛機,導致9名機組人員中的7人死亡。該中隊于1950年5月1日停止運作,并在1950年11月1日期間短暫解散,當時它在昆士蘭州安伯利空軍基地重新組建,操作改進型的Avro Lincoln重型轟炸機。兩周后,該中隊被轉(zhuǎn)移到西澳大利亞皮爾斯空軍基地,負責在印度洋進行巡邏。1951年至53年,該中隊配備了洛克希德公司的P-2V-5S海上巡邏機,派遣機組人員前往美國將飛機送回,1954年5月,該中隊遷至里士滿空軍基地。
1957年2月,作為“西行行動”的一部分,該中隊的P-2V-5S海上巡邏機進行了環(huán)球飛行。1959年年初,一架飛機在里士滿附近墜毀,導致全體機組人員死亡。1964年2月,該中隊重返搜救崗位,在墨爾本-旅行者號相撞事故后幫助搜尋幸存者。1965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深入越南戰(zhàn)爭,該中隊的五架飛機被派往南越作為護衛(wèi),攜帶包括澳大利亞皇家團第1營和威爾士親王輕型騎兵團在內(nèi)的裝備和部隊。
該中隊的最后一次P-2V-5S海上巡邏機飛行發(fā)生在1967年末。1968年2月,第11中隊轉(zhuǎn)移到南澳大利亞州愛丁堡空軍基地,在接下來的六個月里,它在那里裝備了P-3B海上巡邏機,并派遣機組人員前往美國取回飛機。從1981年初開始,該中隊的飛機作為92號聯(lián)隊的一部分定期被派往馬來西亞巴特沃斯空軍基地。1984年至1986年間,P-3B被P-3C取代。
進入90年代后,第11中隊繼續(xù)執(zhí)行海上巡邏和監(jiān)視任務。在這一角色中,該中隊參與了幾次備受矚目的南大洋遇難水手救援行動,其中包括托尼·布利莫爾和伊莎貝爾·奧蒂西耶。1999年,該中隊作為“典獄長行動”的一部分,負責對東帝汶局勢進行干預。2003年至2013年間,該中隊的飛機部署到中東,參與了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圍剿ISIS伊斯蘭國KB組織等行動。該中隊在這些行動中的最主要作用是提供“地面實時監(jiān)視”,在地面管制員的指導下,向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聯(lián)軍地面部隊提供實時偵察信息。
2015年5月,該中隊宣布換裝波音公司的P-8A反潛機。第一架飛機于2016年11月交付,2018年4月,作為阿爾戈斯行動的一部分,該中隊被部署到日本進行海上監(jiān)視,以防止CX逃避制裁。隨后進行了多次部署。2019年10月,一架P-8A被部署到中東,以支持美國領導的國際海事安全組織的各種行動,該組織包括了美國、沙特、巴林和英國等國家軍隊。2019年12月,該中隊接收了第十二架P-8A反潛機。
2022年5月26日,在該中隊分遣隊的一次海上監(jiān)視任務中,一架后來被確認為(機號A47-008)呼號ASY-189的P-8A海神在C國南海上空被一架來自C國空軍J-16戰(zhàn)斗機攔截,澳大利亞的國防部長表示,J-16在P-8A前方不足20米的距離內(nèi)使用了很多可以攝入P-8A發(fā)動機并造成發(fā)動機損壞的照明彈和箔條。
換裝歷史
超級海鷗兩棲雙翼飛行艇(1939年–1945年)
Short Empire飛行艇(1939年–1945年)
PBY Catalina兩棲飛機(1941年-1950年)
Avro Lincoln轟炸機(1950年–1951年)
P2V-5S海上巡邏機(1951年–1968年)
P-3B海上巡邏機(1968年–1986年)
P-3C海上巡邏機(1986年–2002年)
AP-3C電子戰(zhàn)飛機(2002年-2016年)
P-8A海上巡邏機(2016年-至今)




(5)駐馬來西亞北部巴特沃斯皇家空軍基地的第92空中監(jiān)視與控制聯(lián)隊特遣A分隊(2架P-8A反潛機(由第11中隊抽調(diào)機組輪換))
(6)駐澳大利亞中北部的北領地達爾文空軍基地的第92空中監(jiān)視與控制聯(lián)隊特遣B分隊(1-2架P-8A反潛機(由第11中隊抽調(diào)機組輪換))
(7)駐澳大利亞中南部南澳大利亞州愛丁堡空軍基地的第92空中監(jiān)視與控制聯(lián)隊第292訓練中隊(1-2架P-8A反潛機(由第11中隊抽調(diào)機組輪換))?
歷史沿革
第292訓練中隊的前身“海事分析訓練中隊”于1977年1月1日在愛丁堡基地成立,是第92聯(lián)隊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為分配到澳大利亞空軍P-3B/C海上巡邏機中隊(也駐扎在愛丁堡)的飛行員和傳感器操作員提供操作轉(zhuǎn)換培訓,為飛機開發(fā)新戰(zhàn)術并試驗新設備。1980年10月27日,該中隊更名為第292中隊。
該中隊的第一次訓練課程于1977年1月開始。作為轉(zhuǎn)換培訓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們將前往澳大利亞國防軍的各個基地,熟悉盟軍的海上作戰(zhàn)能力和理論,并參加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地區(qū)盟國舉行的演習。學生們還參加搜救行動和漁業(yè)監(jiān)視飛行。在292中隊完成訓練后,機組人員將被派往第10中隊或11中隊。由于當時澳大利亞空軍的所有P-3B/C海上巡邏機都集中在第92聯(lián)隊中,所以該中隊與其他兩個作戰(zhàn)中隊共享飛機。
后來澳大利亞空軍的P-3B/C升級到AP-3C的時候,該中隊還對第92聯(lián)隊的所有機組人員進行了重新培訓,以操作改進后的飛機。第一個為期三個月的過渡課程于2002年5月完成。此時,該中隊包括一個AP-3C過渡訓練分隊。
截至2011年,292中隊包括一個維修保障小組,負責培訓AP-3C飛機的裝配工。2012年,該中隊有120名人員,負責訓練機組人員和地勤人員如何在AP-3C上工作,并在戰(zhàn)時承擔作戰(zhàn)支援任務。
2015年,該中隊還負責空軍里的AP-3C機隊在里士滿空軍基地完成深度維護后進行維護試飛,然后將飛機飛回愛丁堡。這一變化是一系列改革的一部分,旨在提高第92聯(lián)隊程序的效率,以便提高妥善率。
在用P-8A取代AP-3C后,該中隊仍是第92聯(lián)隊的一部分。第一架P-8A于2017年抵達澳大利亞,第292中隊于2018年開始第一次使用該型號的訓練課程。在愛丁堡基地建造了一個新的運營轉(zhuǎn)換設施,以促進這一培訓。
換裝歷史
P-3B/C海上巡邏機(1977年–2002年)
AP-3C電子戰(zhàn)飛機(2002年-2016年)
P-8A海上巡邏機(2016年-至今)

現(xiàn)役運輸機部隊:
(1)駐澳大利亞南部新南威爾士州首都堪培拉市北部地區(qū)費爾貝恩空軍基地的第84空運聯(lián)隊第34“火炬手”專機中隊(2架波音737、3架達索獵鷹7X)
達索獵鷹7X機號:A56-001、A56-002、A56-003
波音737機號:A36-001、A36-002
歷史沿革
該中隊成立于1942年2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執(zhí)行標準運輸任務,最初在澳大利亞北部飛行德哈維蘭DH.84商用運輸機。1943年,它裝備了道格拉斯公司的C-47運輸機,在1946年6月解散之前,它負責在新幾內(nèi)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執(zhí)行任務。
1948年3月1日,該中隊在南澳大利亞的馬拉拉空軍基地重新成立,當時的第2(通信)中隊更名為第34(通信)中隊。它是澳大利亞空軍一支重要的運輸、快遞和偵察部隊,主要在伍默拉火箭靶場配合地面人員測試武器,這是冷戰(zhàn)期間英澳遠程武器項目的重點。在1955年10月28日于馬拉拉基地解散之前,該中隊還操作C-47和Avro Anson海上巡邏機,承擔定期運輸任務和救災以及伍默拉基地的支援工作。
1956年3月,它在堪培拉空軍基地(后來的費爾貝恩)被重新命名為34號(VIP運輸)中隊。第34中隊于1959年7月重新命名為第34(特種運輸)中隊,1963年6月更名為第34運輸中隊。在20世紀60年代,它運營著C-47運輸機、達索獵鷹神秘公務機、HS-748運輸機和BAC 1-11運輸機,最后三種型號一直服役到20世紀80年代末。從1989年9月開始,從霍克太平洋公司租賃的五架達索獵鷹F900取代了達索獵鷹神秘公務機和BAC 1-11,這是澳大利亞空軍首次從商業(yè)公司租賃飛機。從1989年到2002年,該中隊的機隊僅由達索獵鷹900組成,后來該中隊開始運營737和龐巴迪挑戰(zhàn)者604。
2017年10月13日,34中隊從84聯(lián)隊調(diào)到86聯(lián)隊。2019年,該中隊的三架龐巴迪挑戰(zhàn)者公務機被三架達索獵鷹7X取代。新飛機比挑戰(zhàn)者更大、航程更長,并攜帶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由于飛機的使用年限和維修需求,波音737未能在2020年左右達到計劃飛行時間。它們還存在可靠性問題;一次事件導致一次重要的國家內(nèi)閣會議被推遲,當時總理斯科特·莫里森甚至無法離開凱恩斯。因此在2021年12月,政府決定用兩架波音737 MAX 8飛機取代波音737。這些飛機將由澳大利亞國家銀行提供資金。它們計劃于2024年投入使用,并保留到2036年。
截至2011年,第34中隊的人員包括大約30名飛行員和30名空乘人員。機長通常是曾駕駛過空軍的C-17A、C-130E/J或AP-3C的資深飛行員。副機長是從第二飛行訓練學院畢業(yè)的新空軍飛行員,乘務員在完成訓練并在第33中隊服役一段時間后就能申請派往該中隊。該中隊還有一個貴賓行動小組(VIOPS)負責管理貴賓空運請求以及專職安保人員。
換裝歷史
德哈維蘭DH.84商用運輸機?(1942年–1943年)
C-47運輸機 (1943年–1970年)
Avro Anson海上巡邏機(1948年-1955年)
達索獵鷹神秘公務機(1960年-1989年)
HS-748運輸機(1960年-1988年)
BAC 1-11客機(1960年-1989年)
達索獵鷹F900公務機(1989年-2002年)
龐巴迪挑戰(zhàn)者604公務機(2003年-2019年)
波音737客機(2003年-至今)
達索獵鷹7X公務機(2019年-至今)


(2)駐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州圖文巴市安伯利空軍基地的第84空運聯(lián)隊第35“袋鼠”中隊(10架C-27J)
歷史沿革
第35中隊于1942年3月11日在西澳大利亞皮爾斯皇家空軍基地成立,由中尉Percival Burdeu指揮,作為一支運輸機部隊。在轉(zhuǎn)移到梅蘭茲基地后,該中隊的行動僅限于在西澳大利亞州境內(nèi)飛行,因為它只配備了一架德哈維蘭DH.83小型雙翼客機和一架德哈維蘭DH.84商用運輸機。1942年下半年,該中隊增加了各種各樣的飛機,包括德哈維蘭DH.94教練機、Fairey Battles輕型轟炸機、德哈維蘭DH82?Tiger Moths農(nóng)用機?、Avro Anson海上巡邏機、德哈維蘭DH.89“龍騰”?雙翼客機和Northrop Delta小型客機。1943年8月,該中隊被調(diào)回皮爾斯基地,在那里該中隊裝備了道格拉斯公司的C-47運輸機;此后其業(yè)務范圍擴大到整個澳大利亞。
在二戰(zhàn)后期,該中隊在西南太平洋地區(qū)為澳大利亞軍方提供空運服務,在吉爾福德、西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昆士蘭和約克角開展行動。在戰(zhàn)爭的最后幾年,分遣隊在達爾文、北領地、昆士蘭州湯斯維爾以及后來的莫羅泰島開展行動。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第35中隊負責將澳大利亞士兵和自家的被俘人員空運回國。1946年初,它作為第81(戰(zhàn)斗機)聯(lián)隊和英聯(lián)邦占領軍的一部分遷往日本。該中隊于1946年6月10日在湯斯維爾基地解散。
從1966年6月1日到1964年7月為在越南作戰(zhàn)而組建的澳大利亞空軍“越南運輸飛行隊(RTFV)”在南越頭頓空軍基地被重新命名為第35中隊。歸屬于第七空軍司令部第834航空師,使用機型為DHC-4 Caribus運輸機,重組后的第35中隊在南越各地飛行,執(zhí)行貨運、客運和醫(yī)療后送任務,以支持澳大利亞、南越和美國軍隊。盡管該中隊的飛機沒有被用于進攻,但它經(jīng)常被要求飛入沖突地區(qū)的危險地區(qū),通常是在低空飛行,有幾次遭到射擊,導致機組人員多次受傷。到1971年6月,作為澳大利亞駐越南部隊縮編的一部分,該中隊的飛機數(shù)量從7架減少到4架;然而由于維護的需要,在這之后的任何時候都只有兩架飛機在運行。第35中隊于1972年2月13日執(zhí)行最后一次任務,并于1972年12月19日離開南越前往澳大利亞里士滿皇家空軍基地;這是決定撤出后最后一支離開的皇家空軍部隊。在部署的五年里,該中隊損失了兩架在事故中被毀的飛機,一架是因為過度使用損耗失去了使用價值,另一架是被在南越的越共游擊隊用迫擊炮擊毀(疑似夜間滲透)。
1976年,第35中隊回遷到湯斯維爾空軍基地,在那里為駐扎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陸軍部隊提供空運支持。1977年初,該中隊的作用得到了擴大,配備了四架UH-1直升機和馴鹿直升機,使其成為唯一一個同時配備旋轉(zhuǎn)翼和固定翼飛機的皇家空軍中隊。這些飛機被用于多種用途,包括洪澇救援、醫(yī)療后送和海上搜救行動。1986年11月,第35中隊的作用進一步擴大,當時它獲得了UH-1的武裝直升機變體,當隔壁的第9中隊改為飛行西科斯基UH-60黑鷹時,它得到了UH-1W通用直升機。
1989年11月,當UH-1直升機的飛行責任移交給澳大利亞陸軍時,第35中隊終于變回了純粹的固定翼運輸角色。該中隊運營著八架DH-4運輸機,繼續(xù)為駐扎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陸軍部隊提供戰(zhàn)術運輸,直到2000年,該中隊被降為“紙面上存在”的狀態(tài),其飛機被轉(zhuǎn)移到第38中隊。
2013年1月14日,35中隊在聯(lián)隊指揮官Brad Clarke的指揮下重新組建,成為84聯(lián)隊的一員。作為一個骨干組織,該中隊到2015年擴大到約250人,屆時將開始運營澳大利亞空軍的十架C-27J運輸機。該中隊駐扎在里士滿空軍基地。2016年年中,當?shù)?5中隊接近初始作戰(zhàn)能力時,該中隊轉(zhuǎn)隸為第84聯(lián)隊下屬單位。澳大利亞空軍的第一架C-27J于2015年6月25日抵達澳大利亞,第35中隊從空軍里士滿基地開始操作該飛機。該中隊計劃在2019年初實現(xiàn)全面作戰(zhàn)能力之前轉(zhuǎn)移到安伯利皇家空軍基地。該部隊于2016年12月達到初始作戰(zhàn)能力。35中隊于2018年4月2日接收了第十架也是最后一架飛機。
2021年7月,該中隊的角色進行了調(diào)整,將重點放在澳大利亞和附近國家的人道主義和救災任務上。《澳大利亞防務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尚不清楚空軍是否仍認為C-27適合作戰(zhàn)。文章指出,C-27的性能尚未達到最終的作戰(zhàn)能力標準,該型號飛機的導彈抵近告警系統(tǒng)需要進行補救工作,而且由于維持和供應鏈問題,該飛機的妥善率一直很低(據(jù)說不到一半)。
換裝歷史
德哈維蘭DH.83小型雙翼客機(1942年–1943年)
德哈維蘭DH.84商用運輸機?(1942年–1943年)
德哈維蘭DH.94教練機(1942年–1943年)
Fairey Battles輕型轟炸機(1942年–1943年)
德哈維蘭DH82?Tiger Moths農(nóng)用機 (1942年–1943年)
Avro Anson海上巡邏機 (1942年–1943年)
德哈維蘭DH.89“龍騰” 雙翼客機(1942年–1943年)
Northrop Delta小型客機(1942年–1943年)
C-47運輸機 (1943年–1946年)
DHC-4運輸機(1966年–2000年)
貝爾UH-1H直升機(1977年–1989年)
C-27J運輸機(2015年-至今)


(3)駐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州圖文巴市安伯利空軍基地的第86空運聯(lián)隊第36“黑馬”中隊(8架C-17A)
歷史沿革
該中隊于1942年3月在維多利亞州拉弗頓皇家空軍基地成立,配備了道格拉斯DC-2和其他飛機。二戰(zhàn)后期,它開始運營C-47運輸機。從1946年到1953年,它由第86(空運)聯(lián)隊控制,該聯(lián)隊位于新南威爾士州的皇家空軍斯科菲爾德站和后來的皇家空軍里士滿站。1953年,它在日本巖國重建,成為第91(綜合)聯(lián)隊的一部分。它于1955年返回澳大利亞,并得到86聯(lián)隊的庇護。1958年,該中隊開始在里士滿基地駐扎,并裝備C-130A大力神,成為第一個非美國運營商。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它飛行了兩種型號的大力神,C-130A和C-130H。該中隊于2006年轉(zhuǎn)移到安伯利基地,當時它剛剛收到了第一架環(huán)球霸王。
1964年8月,第86聯(lián)隊解散后,第36中隊成為一支獨立作戰(zhàn)部隊,由里士滿皇家空軍基地指揮。486中隊同時解散,留下36中隊負責自己的日常維護,直到1966年;第486中隊于當年重新組建,為第36中隊和第37中隊服務,后者接收了12架C-130E大力神。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兩個中隊都在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之間進行了遠程運輸和醫(yī)療疏散飛行,為潘朗、V?ng Tàu和努伊達提供服務。
經(jīng)過20年的服役和147000個無事故飛行小時,C-130A于1978年被C-130H取代。
1978年11月,36中隊的一架C-130H成為第一架降落在南極洲麥克默多灣的澳大利亞大力神。1984年,該中隊在C-130飛機上完成了200000小時的無事故飛行。1987年2月2日,第86聯(lián)隊在里士滿重新組建,隸屬于新成立的空運集團(后來的空中機動群),第36中隊是其補充部隊的一部分。
自重新裝備“環(huán)球霸王”以來,第36中隊一直在支持駐阿富汗的聯(lián)軍以及世界各地的人道主義行動。2011年,它參與了昆士蘭州洪水、克賴斯特徹奇地震、日本東北地震和海嘯后的救援工作。昆士蘭州的洪水迫使兩架C-17飛機撤離到里士滿,當時安伯利受到水位上漲的威脅;在另外兩架“環(huán)球霸王”中,一架在中東,另一架正在安伯利進行維修,無法飛行,但被轉(zhuǎn)移到高地并逃脫了損失。在日本的部署涉及該中隊所有三架可用的C-17,第四架仍在安伯利服役。2012年5月11日,一架C-17裝載一輛澳大利亞陸軍M1坦克從達爾文空軍基地飛往紹爾沃特灣進行訓練演習;這是空軍的C-17A首次空運M1A1。同年11月,該中隊交付了第六架“環(huán)球霸王”。由于前一年的出色表現(xiàn),它在2013年3月再次獲得格洛斯特杯冠軍。
2014年9月,在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發(fā)動進攻后,該中隊的C-17被用來向庫爾德人控制的伊拉克北部區(qū)域空運武器和彈藥。2015年4月10日,澳大利亞首相托尼·阿博特宣布再購買兩架C-17,這使得36中隊的C-17A數(shù)量達到了8架。
第36中隊因“在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間在整個中東作戰(zhàn)區(qū)的戰(zhàn)爭行動中持續(xù)出色的服務”,于2016年6月13日在英國女王生日榮譽中被授予功勛部隊嘉獎。
聯(lián)隊指揮官琳達·瑪麗·科博爾德Linda Mary Corbould(1962年或1963年出生)是澳大利亞皇家空軍(RAAF)的一名退役軍官,她是第一位指揮澳大利亞空軍飛行中隊的女性。她于1981年加入空軍,并于20世紀90年代初成為首批女飛行員之一。在此期間她多次駕駛C-130/C-17運輸機執(zhí)行任務,包括在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并在2006年至2008年間擔任第36中隊的指揮官。她于2011年從空軍退役,但仍在空軍預備役服役。
換裝歷史
DC-2運輸機(1942年-1946年)
C-47運輸機(1946年-1958年)
C-130A運輸機(1959年-1977年)
C-130H運輸機(1978年-2006年)
C-17A運輸機(2006年-至今)





(4)駐澳大利亞南部新南威爾士州悉尼市西北部地區(qū)里士滿空軍基地的第84空運聯(lián)隊第37中隊(12架C-130J-30)
歷史沿革
該中隊于1943年7月在維多利亞州拉弗頓皇家空軍基地成立,配備了在澳大利亞、新幾內(nèi)亞和荷屬東印度群島運營的洛克希德C-60 Lodestars運輸機。戰(zhàn)爭快結(jié)束時,它開始裝備道格拉斯公司生產(chǎn)的C-47運輸機。1946年,它成為第86(運輸)聯(lián)隊的一部分,總部位于新南威爾士州斯科菲爾德皇家空軍基地,但兩年后解散。為了應對澳大利亞在越南戰(zhàn)爭期間日益增長的航空運輸需求,該中隊于1966年2月在里士滿重新組建,并配備了C-130E大力神。該公司于1999年開始換裝成C-130J運輸機,并在2006年至2012年間短暫運營了原第36中隊的C-130H。從1987年到2010年,37中隊一直由重組的第86聯(lián)隊控制,當時它被轉(zhuǎn)移到第84聯(lián)隊。1990年12月到1991年1月,第36和37中隊的一支C-130分遣隊飛往迪拜,負責支持澳大利亞海軍參加海灣戰(zhàn)爭。第36中隊和第37中隊的5架C-130還參加了2002年10月巴厘島爆炸事件后的救援工作。
2013年11月,該中隊被部署到菲律賓,參與臺風“海燕”后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截至2014年9月,澳大利亞空軍的C-130J飛機已累計飛行時間超過100000小時。2014年8月,在ISIS組織發(fā)動進攻后,駐扎在中東的第37中隊的飛機參與了向伊拉克平民空投人道主義物資的行動。第一次空投發(fā)生在8月13-14日晚,當時該中隊的一架C-130J參加了一次16架飛機的任務,其中包括美國C-17A和C-130H,以及一架英國C-130J,為被困在辛賈爾山的耶茲迪平民運送物資。據(jù)澳大利亞國防部稱,這是澳大利亞空軍“十多年來執(zhí)行過的最復雜的人道主義空投任務”。
第37中隊因“在2002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間在整個中東作戰(zhàn)區(qū)的戰(zhàn)爭行動中持續(xù)出色的服務”,于2016年6月13日在女王生日榮譽中被授予功勛部隊嘉獎。
換裝歷史
C-60 Lodestar(1943年–1945年)
C-47 Dakota(1945年–1948年)
C-130E大力神(1966年–2000年)
C-130H大力神(2006年–2012年)
C-130J大力神(1999年-至今)


裝備數(shù)量
》》裝備/武器采購新聞
據(jù)《澳大利亞人報》2023年6月報道稱,澳大利亞皇家空軍裝備的洛馬F-35A Lightning II預計將在2023年底達到最終作戰(zhàn)能力 (FOC),與常見的4.5代戰(zhàn)斗機相比,其交換比達到1:20。
洛克希德馬丁澳洲分公司的航空執(zhí)行副總裁Greg Ulmer表示希望有機會交付更多的 F-35。他還提到,洛馬公司正在與堪培拉談判,以將F-35與波音MQ-28幽靈蝙蝠戰(zhàn)斗無人機以有人/無人的形式進行組合。
澳大利亞空軍的F-35A機隊于2020年12月實現(xiàn)初步作戰(zhàn)能力(IOC),訂購的72架飛機中有63架已經(jīng)交付。其余12架飛機將在23年底或24年初前抵達澳大利亞。
至2022年底,澳大利亞的F-35機隊累計飛行時間超過23000小時。三個戰(zhàn)斗機中隊和一個作戰(zhàn)轉(zhuǎn)換單位的F/A-18A/B大黃蜂戰(zhàn)斗機也已退役并轉(zhuǎn)換為F-35A。
據(jù)英國《飛行國際》網(wǎng)站2023年2月6日報道,澳大利亞已經(jīng)授出第一份升級EA-18G“咆哮者”電子戰(zhàn)飛機合同。澳大利亞國防部表示,升級工作是在“AIR 5349第六階段先進咆哮者”要求支持下進行的,合同價值2.77億澳元(2.54億美元),將由當?shù)谻EA技術公司實施,升級內(nèi)容包括繼續(xù)同美國政府的“下一代干擾機”計劃合作、飛機平臺升級與設備升級。澳大利亞是“下一代干擾機”計劃的合作伙伴。此外,該合同還涵蓋了固定式和便攜式發(fā)射器。據(jù)悉,“先進咆哮者”升級項目預算超過20億澳元,還將升級EA-18G的反輻射導彈,包括“新的更遠程和更先進反輻射導彈”,以及對澳大利亞“反輻射導彈戰(zhàn)爭儲備”的未指明的升級。
2022年10月,澳大利亞行使了與諾格公司所屬的埃里安特技術系統(tǒng)公司(Alliant Techsystems)3500萬美元合同選擇權,購買AGM88E“先進反輻射導彈”(AARGM)。2017年,美國政府批準向澳大利亞出售110枚反輻射導彈,包括70枚AGM-88B和40枚AGM-88E。2022年6月,美國批準了一項9500萬美元的交易,同意向澳大利亞出口15枚AGM-88E2。此外,美國還研制了AARGM的增程型AARGM-ER,并于2021年投產(chǎn)。2023年2月28日,美國國防部批準向澳大利亞出口價值5億美元的63枚最新反輻射導彈AARGM-ER(即傳說中的AGM-88G),包括63枚實彈和20枚CTM。目前澳大利亞軍隊共裝備12架EA-18G。
2023年7月24日,澳大利亞國防部宣布,澳大利亞政府將以98億澳元(約合66億美元)的價格采購20架最新型的C-130J運輸機。澳大利亞國防部稱,新采購的飛機最終將取代澳大利亞空軍目前裝備的C-130J機隊,預計第一架飛機將于2027年年底交付。
2016年澳大利亞的《國防白皮書》中提到,澳大利亞計劃引進7架MQ-4C無人機,2018年,澳大利亞與美國正式簽署合同,引進首批3架MQ-4C“海神”無人戰(zhàn)略偵察機。
從2022年開始,美國黑旗演習不在只局限于美軍各軍種,也開始引入國際伙伴,多次邀請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參加,澳大利亞空軍則派出了一支特遣隊,該隊包括6-8架F-35A、2架KC-30A加油機和1架E-7A預警機。該演習重點測試遠程殺傷力鏈的作戰(zhàn)彈性,通過戰(zhàn)區(qū)網(wǎng)絡連接的各種平臺發(fā)現(xiàn)和攻擊目標,以希望在未來與某大國的潛在沖突在發(fā)揮作用。
戰(zhàn)斗機
F/A-18A 大黃蜂型————55架(已退役封存)
F/A-18B 大黃蜂型————16架(已退役封存)
F/A-18F 超級大黃蜂型————24架(目前計劃延壽10年以上,并升級為BlockIII型,撐到2030年代)
F-35A 閃電II型————63架(目前總訂單為72架,不排除后續(xù)增購到100架,其中有2架隸屬于駐扎在盧克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第61中隊,負責培訓澳大利亞空軍飛行員)
反潛機
P-3C/AP-3C 獵戶座型————15架(一部分作為備份零件機,一部分退役,現(xiàn)役可出動數(shù)量不足5架)
P-8A 海神型————12+架
電子戰(zhàn)飛機
EA-18G 咆哮者型————12架
G550EW?灣流型————4架訂購中
預警機
波音-737-700 楔尾(E-7A)————6架
加油機
——A330 MRTT(KC-30A)型————7架
運輸機
C-17A 全球霸主III型————8架
C-27J 斯巴達人型————10架
C-130J-30 大力神型————12架
Beech 350 King Air型————10架
波音-737 BBJ1型————2架(要員運輸)
教練機?
鷹式 Mk127型————33架
PC-9/A型————62架(含目標指示用的4架PC-9/A(F)型,現(xiàn)已全部退役)
PC-21型————49架
無人機
MQ-4C“人魚海神”海上廣域監(jiān)視無人機————1架(總訂單3架)
空射導彈
空空導彈
——紅外成像制導空空導彈
————AIM-9L 響尾蛇I型導彈(共計購買了1250枚)
————AIM-9X 響尾蛇II型導彈(共計購買了47枚)
————AIM-132 阿斯拉姆型導彈(共計購買了200枚)
——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
————AIM-120 B AMRAAM型導彈(共計購買了200枚,封存狀態(tài))
————AIM-120 C5/C7 AMRAAM型導彈(共計購買了360枚)
反艦導彈
——AGM-84A/H 魚叉型導彈(共計購買了305枚)
空射巡航導彈
——AGM-158B JASSM-ER型導彈(共計購買了260枚,射程900公里,F(xiàn)/A-18F極限條件下能掛載四枚,目前計劃購買AGM-158C LRASM遠程反艦導彈)
反輻射導彈
——AGM-88B? AARGM反輻射導彈(共計購買了70枚)
——AGM-88E? AARGM反輻射導彈(共計購買了40枚)
——AGM-88E2? AARGM反輻射導彈(共計購買了15枚)
——AGM-88G? AARGM-ER反輻射導彈(共計購買了63枚實彈和20枚CTM)
炸彈
激光制導炸彈
——GBU-10型500磅(共計購買了100枚)
——GBU-15型1000磅(共計購買了100枚)
——未知型號?JDAM型(未知數(shù)量)
慣性/GPS制導/滑翔炸彈
——AGM-154C JSOW型(共計購買了50+枚)
——GUB-38/54?JDAM/JDAM-ER型500磅(共計購買了100+枚)
輕型魚雷
——MK54?(共計購買了250枚)
部分裝備性能簡介
——P-8A“波塞冬”反潛機——
P-8A機長39.47米,翼展從737 NG系列的35.8米增加到37.6米,機高12.83米,最大起飛重量也從79噸增長到85.8噸。雖然改動相當大,P-8A和737系列客機仍然是在波音倫頓工廠共線生產(chǎn)的,不過制造速度相差很大,普通的737只需10天左右就能完成總裝下線,P-8A則超過2個月。以737-800為基型而不是像日本的P-1反潛機那樣專門設計,使得P-8A可以和龐大的737機隊共享遍布全球的零配件、培訓和服務網(wǎng)絡,大大壓縮了反潛機部隊的開支。發(fā)動機和波音737NG系列相同,采用CFM56系列中推力最大的一款7B27A型 ,單臺推力121千牛。因為搭載了大量耗電量很高的電子設備,每臺發(fā)動機配備的IDG整合驅(qū)動發(fā)電機功率增大了一倍達到180千伏安,附件齒輪箱也特別增強,為此還修改了發(fā)動機吊架結(jié)構和發(fā)動機短艙的外型,在4點鐘位置凸起一個鼓包。
因為起飛重量增加,P-8A的巡航速度比737-800下降了27公里/時,為815公里/時,升限同為12497米。不過和螺旋槳動力的P-3C反潛機相比,P-8A的最大飛行速度增加了322公里/時,達到907.7公里/時的高亞音速,可以更快達到搜潛陣位,壓縮潛艇的可機動區(qū)域。
為了增大續(xù)航力,P-8A在機腹貨艙里安裝了6個附加油箱,總油量31.76噸,飛行距離從737-800的5436公里增加到7500公里,或者在2222公里的作戰(zhàn)半徑范圍內(nèi)巡邏4小時。機翼之后是大批通信和任務電子設備機柜,右側(cè)還有4個任務規(guī)劃坐席。其后是左右4組聲納浮標存放架,共有96個存放空間。存放架后面是右2左1共3具L3哈里斯公司研制的立式SRL聲納浮標旋轉(zhuǎn)發(fā)射器,采用5000psi壓力氣動發(fā)射,連發(fā)速度達到3秒鐘/枚,充氣一次可發(fā)射40枚。旋轉(zhuǎn)發(fā)射架上可以存放10枚 “A”尺寸聲納浮標或其它傳感器,也可以在改動后發(fā)射“F”或“G”尺寸的聲納浮標,發(fā)射器可以在飛行中打開口蓋補彈,共用一個發(fā)射口。得益于高效的SRL發(fā)射器,P-8A不需要像過去的反潛機那樣在機腹安裝眾多外置發(fā)射管,優(yōu)化了氣動外型,降低了結(jié)構重量,簡化了裝彈和維修保養(yǎng)流程,獲益良多。在SRL發(fā)射器后方還有左2右1共3具備用的單管聲納浮標發(fā)射器,左側(cè)廁所前面的地板上還有一個應急重力投放口,所以從底下看共有7個投放口。全機共可攜帶129枚各類聲納浮標,超過P-3C的84枚和P-1的100枚。
P-8A配備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包括雷達、各類傳感器、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和通信系統(tǒng)。在加長增大的機頭雷達罩內(nèi)安裝了雷錫昂公司專門為其開發(fā)的機械掃描式AN/APY-10海洋/瀕海/陸地多任務監(jiān)視雷達,和P-3C上安裝的上一代AN/APS-137雷達相比,AN/APY-10具有更小的體積、重量和功耗。它具備彩色氣象圖像、合成孔徑、逆合成孔徑、潛望鏡探測和導航等多種模式,對海洋和陸地目標都能生成高精度雷達圖像。合成孔徑模式可以生成多種精度的條狀地圖,或者是點狀高分辨率圖像,用于小型靜止目標識別、武器瞄準和戰(zhàn)果評估;逆合成孔徑模式具備遠距離探測、識別功能,最多可同時跟蹤265個目標,是P-3C的兩倍;潛望鏡探測模式依靠高分辨率、高速度、高脈沖重復頻率掃描和先進海雜波抑制能力可在60公里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高海況下短暫出現(xiàn)的潛望鏡。
P-8A全機各處還安裝了100具各種類型的天線,包括垂尾頂部的 (A) 海事衛(wèi)星通信天線、彈艙后部的 (B) 指向性通用數(shù)據(jù)鏈CDL天線、(C) 應急定位發(fā)射機ELT天線、(D) 甚高頻天線、(E) 甚高頻/特高頻/敵我識別-空中交通管制天線、(F) 甚高頻/特高頻天線、(G) 特高頻視距天線、(H) 衛(wèi)通天線、(I) 超高頻天線、(J) GPS天線組。增量3計劃還將安裝先進的SIPRNet機密互連協(xié)議路由網(wǎng)絡系統(tǒng),向岸基海軍戰(zhàn)術作戰(zhàn)中心和全球信息網(wǎng)絡傳輸加密戰(zhàn)術信息。
P-8A在機翼下安裝有四個硬掛點用于掛載空射型“捕鯨叉”反艦導彈或“斯拉姆-ER”遠程空對地巡航導彈,機身下方有2個串列的中線硬掛點用于掛載大尺寸傳感器吊艙,機腹彈艙內(nèi)可以掛載5枚Mk-54輕型反潛魚雷、水雷或深水炸彈。
——F/A-18E/F“超級大黃蜂”戰(zhàn)斗機——
波音公司生產(chǎn)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是從麥道F/A-18大黃蜂系列衍生而來的變體。F/A-18E/F是F/A-18C/D 的更大、更先進的版本。自1983年F/A-18 首次亮相以來,波音公司已向世界各地的客戶交付了2000多架大黃蜂、超級大黃蜂和EA-18G咆哮者,其用戶包括美國海軍、澳大利亞、加拿大、芬蘭、科威特、馬來西亞、西班牙和瑞士。
早期的F/A-18E/F配備了AN/APG-73脈沖多普勒雷達(基于APG-65型雷達發(fā)展而來,為C/D型后期所配備的雷達)。F/A-18E/F從BLOCK 2批次開始裝備新型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由F-22所配備的AN/APG-77雷達發(fā)展而來)。該雷達采用了裝有砷化鎵(GaAs)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的發(fā)射/接收(TR)模塊,并具有開放系統(tǒng)架構和堅固耐用的商用現(xiàn)貨部件(R-COTS)。其陣列具有增強可靠性的固態(tài)發(fā)射和接收模塊,以及先進的接收器/激勵器、堅固耐用的R-COTS處理器和電源。AN/APG-79可同時使用空對空、空對地等多種工作模式,且由于電掃描比傳統(tǒng)機械掃描速率也更快,使得該雷達可同時跟蹤20個以上目標。而與AN/APG-77雷達相比,AN/APG-79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提高了兩倍,多目標跟蹤和高分辨率合成孔徑地形測繪能力也有所增強,在合成孔徑方式下的分辨率可達15~40厘米,可在遠距離上探測到低空雜波環(huán)境中的巡航導彈。
頂級的航電再加上頂級的中推(即F-414GE400發(fā)動機)讓其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多用途能力最好最全面的戰(zhàn)斗機之一。
飛行性能:
軍推11796,加力推力19980,干重13868
軍推比0.85,最大推比1.44
海平面爬升率:270
海平面穩(wěn)盤:22.25
海平面瞬盤:29.75
5000-10000米高度0.4-1.4馬赫加速時間:110.00

——EA-18G“咆哮者”電子戰(zhàn)機——
“咆哮者”共有11個武器外掛點,最大速度:1,960公里/小時(1.6馬赫),在完全配備外部油箱時的續(xù)航里程為1,570公里。雙座艙有飛行員和電子戰(zhàn)人員乘員組成,先進的乘務員站配備了觸摸屏液晶顯示器(LCD)任務系統(tǒng)控制和顯示,203毫米x23毫米(8英寸x 10英寸)全彩色戰(zhàn)術液晶顯示器和兩個多功能127毫米x 127毫米(5英寸)多功能液晶顯示器。這些顯示器具有戰(zhàn)術飛機移動地圖功能(TAMMAC)。該飛機配備了HOTAS手動油門和操縱桿控制以及全數(shù)字線控飛行控制。EA-18G集成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開發(fā)和制造的先進機載電子攻擊功能,以及先進的打擊能力,包括安裝在F/ A-18超級大黃蜂飛機上的先進武器,傳感器和通信系統(tǒng)。格勞勒1號模塊最多可安裝三個AN/ALQ-99雷達干擾艙,以及AN/ALQ-218(V)2接收器和雷神公司的AN/ALQ-227通信對策系統(tǒng),這兩個系統(tǒng)均安裝在以前被指定為F/A-18大黃蜂飛機機槍艙。安裝在1號格勞勒(Growler)模塊上的AN/ALQ-99干擾器由艾多公司提供。AN/ALQ-99接收器安裝在飛機的尾部,AN/ALQ-99吊艙中裝有激勵器和高輻射功率干擾發(fā)射器。Block2“咆哮者”配備了APG-79v3型AESA雷達,ALQ-218(V)2數(shù)字雷達警告接收器和ALE-47對策分配器。
——E-7A“楔尾”預警機——
E-7A預警機上是美國有史以來研制的第一部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預警機,采用的雷達系統(tǒng)為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制的L波段多功能電掃相控陣預警雷達(MESA)。雷達的陣列部件安裝在后機身上面的長9.8m、高2.1~2.7m、具有“頂帽”的雷達天線罩中,與E-2或E-3飛機機背上的圓盤形雷達相比,其空氣阻力與對飛機性能的影響均較低。該雷達探測距離遠,精確度高,能夠在10s內(nèi)實現(xiàn)360度方位覆蓋,全天候海上或空中探測距離370km(3平米大小目標),最大探測距離600公里,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并且能夠同時跟蹤海上目標和空中目標。該系統(tǒng)具有可變的跟蹤更新率和專門的跟蹤模式,因此操作員在跟蹤敵我雙方的飛機時,還可以同時掃描作戰(zhàn)區(qū)域。其雷達天線布局很特殊:一塊天線像“背鰭”一樣垂直安裝在后機身上(兩側(cè)各掃描120° ) ,另一塊像搭積木似的水平安裝在“背鰭”上部(縱向前后各掃描 60° ) ,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天線陣,可360°掃描。多功能電子掃描陣列(MESA)雷達 功能:采用相控陣天線,因此無需旋轉(zhuǎn)即可進行掃描,MESA雷達有3,000個收發(fā)模塊,具備三種探測模式,“正常模式”可以監(jiān)視在360度方向上監(jiān)視370公里遠目標,“增強模式”可以對重點扇區(qū)方向最遠600公里遠的目標進行監(jiān)視,“集中模式”可以對最遠740公里外的特定區(qū)域進行密集掃描。由于采用了最新技術,“楔尾”的信息處理速度比E-2C高出十多倍,采用相控陣體制,其側(cè)視能力要比機械掃描天線強10倍以上,更為重要的是該型雷達采用LPI理念設計,所以不容易被反輻射導彈發(fā)現(xiàn)。在對付具有較好隱身效果的巡航導彈時,雷達可以改變主瓣的方向并加大功率,短時間內(nèi)就能完成對目標的探測。
澳大利亞采購機型為波音-737“楔尾”,韓國采購機型為波音-737“和平之眼”,土耳其采購機型為波音-737“和平鷹”。
——A-330MRTT / KC-30A加油機——
A330MRTT(Multi Role Tanker Transport多功能用途加油運輸機),是空客集團防務與航天分部(ADS)在中遠程雙通道客機A330-200基礎上研制的,是目前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多功能噴氣式加油機,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卡塔爾國、新加坡、韓國和沙特阿拉伯等均使用了該加油機。A330MRTT加油機的發(fā)動機有羅羅Trent 772B、通用電氣CF6-80E1A4、普惠PW4170可供用戶選擇,安裝有自我防衛(wèi)電子戰(zhàn)套件,也有空中受油裝置。該機有3個空中加油接口,包括兩側(cè)機翼下的軟管加油器和機尾的1個硬管加油器。機翼下的兩個軟管加油器可同時給兩架受油機補充燃料,通過一根27.5米長軟管連接的錐套,加油作業(yè)1590升/分鐘。位于機尾的硬管加油器可以伸出17米長,輸油速度達4540升/分鐘。
由于飛機尺寸大,A330 MRTT機翼內(nèi)油箱的最大載油量達到了111噸,比英國空軍退役的"三星"加油機多25%,比KC-767A加油機還多50%以上,因此無需增加任何附加油箱,僅僅安裝必要的管路系統(tǒng)和控制設備即可具備充足的空中加油能力。A330MRTT的超燃油容量,同時還能夠?qū)崿F(xiàn)更遠的航程、更長的續(xù)航時間,有利于為更多的作戰(zhàn)飛機空中加油。A330MRTT可以在飛行4000千米期間,為6架戰(zhàn)斗機空中加油,并運輸43噸貨物,或者可以在飛行1850千米、預定空域巡航2小時期間,為作戰(zhàn)飛機加注88噸燃油。
小結(jié)
分析一下袋鼠國空軍的實力:
下面從以下幾點逐一分析。
(1)空戰(zhàn)方面
作為主力的F-18和F-35系列都能發(fā)射先進的中距彈和格斗彈,空軍關于AIM-120中距彈的庫存超過了500枚,關于AIM-9格斗彈的庫存達到了1500枚,這說明袋鼠國空軍已經(jīng)做好了打一場中低烈度的局部地區(qū)空戰(zhàn)。而且說句玩笑話,目前袋鼠國空軍手里的五代戰(zhàn)斗機數(shù)量是R國手里的近6倍,是日本空自或者以色列空軍手里的近2倍。
(2)對地/反雷達方面
澳大利亞為其作為主力的F-18和F-35系列配備了各種型號炸彈、巡航導彈等彈藥,彈藥種類較為豐富的同時彈藥數(shù)量對于一個中等國家算是夠用了,其配備的激光/衛(wèi)星/慣性滑翔制導彈藥方面的庫存已經(jīng)達到了近500枚左右,另外它還購買了近300枚AGM-158系列巡航導彈,這就使得澳大利亞空軍擁有相當可觀的防區(qū)外打擊能力。
澳大利亞還為其FA-18系列機隊配備了超過200枚以上的AGM-88系列反輻射導彈,用于反雷達作戰(zhàn),盡管數(shù)量不多,但是對付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也算勉強夠用了。
(3)對海方面
澳大利亞空軍為其反潛機和戰(zhàn)斗機配備的魚叉反艦導彈雖然庫存量不少,但是射程完全不夠用,僅有近200公里射程。這很容易使得載機在使用時會因為需要靠近目標導致其處于危險的境地當中。不過澳大利亞空軍的反潛力量還是不錯的,近20架的P-3C/P-8A的規(guī)模和質(zhì)量都達到了世界主流水平,再配合海軍的潛艇及水面艦艇也夠在周邊防御用了。
(4)體系建設方面
作為一個小國而言,澳大利亞空軍在體系方面建設較為健全,除了戰(zhàn)斗機、教練機等常見機種以外,如加油機、電子偵察機、大型運輸機、預警機、海上巡邏機、無人機等機種皆有配備,而且性能較為先進,就像麻雀一樣體格不大,但是五臟六腑一應俱全。
(5) 缺點
1、大部分為引進的外國技術和裝備,自研的成分比較少,自主性程度很低,容易被他國卡脖子;
2、其空軍和陸軍基本沒有配備防空系統(tǒng),僅僅只能依靠海軍的數(shù)艘配備了宙斯盾系統(tǒng)的“霍巴特”驅(qū)逐艦來防空,防空效能如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個人看法
澳大利亞空軍擁有目前除美國外的第二大肥電機群,另外還有數(shù)量不少的加油機、預警機、大型運輸機,而且身為五眼聯(lián)盟的成員還能在戰(zhàn)時借助英美等國的力量幫助自己,這些都表明了澳大利亞不僅有意愿,還有足夠的精力去建設自己的空軍體系,而目前擁有的實力也足以對付一個中等國家。
湊數(shù)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