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xì)數(shù)美食紀(jì)錄片中的"黑暗料理"(上)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大獲成功,國內(nèi)紀(jì)錄片界興起了美食狂潮。但在眾多美食紀(jì)錄片中,不乏讓人毛骨悚然的"黑暗料理"出沒,下面跟隨梅梅來一趟黑暗之旅吧。
一、重口味
1.眼球
看到那么多眼球,是不是已經(jīng)毛骨悚然?那么多只被剜出來的眼盯著你,豈不是很多人的夢魘?傳說中,妖怪、食人魔才最愛吃人的眼球。
烤豬眼可是燒烤界的暗黑料理,普通的人望而生畏,愛好著津津樂道。一串烤好的豬眼,嘎嘣一口,各個爆漿,口感爆棚。

無獨有偶,在日本"金槍魚眼料理"十分搶手,尤其是受到女性的熱捧。《和歌子酒》第四季開篇就有店家做金槍魚解剖秀,現(xiàn)場烹飪兩只金槍魚眼,客人必須搶先訂購。

2.腦花
烤腦花,又是一道讓人怕怕的暗黑料理,看到白花花的豬腦,肥膩且布滿血絲,你敢吃嗎?

腦花雖然樣子可怕,但是卻十分受食客愛戴。除了豬腦外,羊腦等也是大眾菜肴,或烤著吃,或入火鍋、羊肉湯中。
如此肥美之物,除了腦花,還有鹵大骨中的"骨髓"。在大骨頭的裂口處,吸食其中骨髓,亦是一種滋味。不過喜歡"食腦吸髓"之人,必然要受到了其特有的腥味與油膩。
3.羞于其恥
烤串行當(dāng)有些外人不知道的切口,用來點一些不好意思只說的暗黑內(nèi)容。
大家都知道烤紅腰、烤油腰(腰子外面帶一層厚厚的脂肪)。但如果點外腰或白腰呢?是羊的那個部位?大家都知道烤板筋,那么內(nèi)筋呢?又是羊的那一部分?為何店家總是一副壞笑的告訴你,這東西大補(bǔ)呢?

看圖后,很多人可能已經(jīng)能猜出來了。所謂"內(nèi)筋"與"外腰"是公羊的特有器官,為了避免尷尬,起了個"文雅"些的名字。不過此類物資"極度重口味",需要多下"重料"才能變成美味。
不止雄性豬、牛、羊的特有器官能入菜,常年混跡"食補(bǔ)"界的人應(yīng)該都知道,雌性動物特有器官也能成為美味。什么是"羊奶扎"?什么是"牛歡喜"?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些都被勤勞善良的中國人做成知名菜肴,大庭廣眾之下,只能用如此"文雅"的名稱小聲點菜。
若是魚類,此類不可言表的"內(nèi)容"則更多:
"白子"乃是魚類的精巢,尤其以河豚與鱈魚的白子最為美味。"烏魚子"乃是烏魚的卵巢,紀(jì)錄片《臺灣食堂》中有一集專門介紹整個烏魚子的制造過程。劇毒的河豚卵巢,日本亦有方式進(jìn)行除毒、加工成美味。而相對不那么暗黑的"明太子",則是明太魚的魚籽(受精卵)加工而成。

二、吃蟲
說到"吃蟲"有兩個地區(qū)不可不提:一個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皆可入食的廣東;另一個就是近些年風(fēng)行大城市的云南蟲宴。
首先,咱們就跟隨《老廣的味道》第一季的第2集看一下老廣們喜好的"偏"字一門。
1、廣東番禺的鐘村三寶——桂花蟬、龍虱、田鼠

桂花蟬,又有一個恐怖的名字"水甴曱",知道的人都懂。但其實它與"甴曱"并不算是同類,跟蟬更是一分兒錢的關(guān)系都沒得,它只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稻田、池塘里的昆蟲。因其含有一種特殊的香味,被賦予"桂花蟬"的美名。
龍虱,則更厲害,捕得后,用沸水燙、曬干,可入藥治病。
三寶之中,對比起來,反而是田鼠,沒那么"恐怖"了。除了田鼠外,老廣對其他"鼠類"也有興趣。竹鼠,則成了老廣們另一道野味大餐。
精明強(qiáng)干的老廣們,早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竹鼠的人工養(yǎng)殖,既可以滿足老饕們的美食追求,又可以發(fā)家致富,一舉兩得。
若細(xì)思起來:一位普通的食客,初見鐘村三寶時,特別是兩盤帶甲殼的昆蟲,那痛苦扭曲的面容,胃部的不適感,躍然紙上。

精明強(qiáng)干的老廣們,早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竹鼠的人工養(yǎng)殖,既可以滿足老饕們的美食追求,又可以發(fā)家致富,一舉兩得。
若細(xì)思起來:一位普通的食客,初見鐘村三寶時,特別是兩盤帶甲殼的昆蟲,那痛苦扭曲的面容,胃部的不適感,躍然紙上。

2.沙蟲
沙蟲又叫海人參,生活在沿海灘涂泥沙之中,對污染極其敏感,被污染之地很難有沙蟲存活。沙蟲味道鮮美脆嫩,為老廣們所愛。一根竹簽竄透,將沙蟲整體翻過來洗一遍,或蒸,或炒,亦或生吃,皆是一頓美餐。

3.禾蟲
若沙蟲你還能接受,那么禾蟲恐怕密集恐懼癥患者,與害怕綠葉菜中的小蟲蟲的人,就無法直視了。每到季節(jié)禾蟲會密密麻麻的浮游在水面,采集起來,先蒸熟,然后爆炒。炒時,禾蟲還會爆漿。那個場面,讓人汗毛自立。

4.竹蟲
竹蟲生活在竹林之中,寄生與竹筒內(nèi),從竹尖逐節(jié)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體肥停食,準(zhǔn)備破蛹而出。老廣們最愛吃的是破繭前肥碩的竹蟲。

無獨有偶,在《云南味道》第五集"異情別戀"中亦有吃竹蟲的身影。只不過云南料理中,是處于幼蟲期的"瘦小"竹蟲,不如"老廣味道"中那么肥碩。
在一線城市有段時間流行過云南蟲餐,且以竹蟲最為受歡迎。與眾人頭腦中印象相悖的是,女白領(lǐng)特別追捧蟲餐,或許是宣傳中的"高蛋白、低脂肪,美容養(yǎng)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5.云南蟲餐——水蜈蚣、臭屁蟲、知了、螞蟻
云南地處西南邊境,自古多濕熱瘴氣,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內(nèi)陸差別巨大,眾多少數(shù)民族聚居于此。多樣的生態(tài),多樣的動植物,多樣的族群,孕育出云南特有的蟲宴。
俗語:云南十八怪,三只蚊子一盤菜。
蚊子未免有些夸大,但說到蟲宴,紀(jì)錄片《云南味道》中倒是略有介紹:除了上述提到的竹蟲外,臭屁蟲、水蜈蚣、知了等,過油一炸,皆可入菜。在加上一碗韭菜螞蟻蛋花湯,更是滋補(bǔ)。

除此之外,蜂蛹、蠶蛹、蝎子、蜈蚣、蜻蜓、螞蚱(蝗蟲與蚱蜢兩種)等,都可烹飪成為美食。
6.昆蟲燒烤——烤飛蛾、烤毛毛蟲、烤蟬蛹
當(dāng)寫下這些名字的時候,編者不僅打了個冷顫。撲棱蛾子、毛毛蟲等,也能烤來吃?
想起了都起一身雞皮疙瘩。這絕對是燒烤界的一股"清流"。面對這一切,食客是怎么敢下嘴的?需要有多么粗壯的神經(jīng)線條呀。

【小結(jié)】
歷史上,中華大地越往南,肉食越稀缺。南方缺少飼養(yǎng)牛羊等反芻動物所需要的草地,大型肉畜只有豬。豬雖然最早被馴化為人類提供肉食,但它的食譜與人類重合度高,因此在古代較貧困的西南、嶺南地區(qū),無法大量飼養(yǎng),雞鴨等禽類亦是如此。
此外,越往南,糧食的蛋白質(zhì)含量越低,番薯、芋頭等塊根塊莖類的蛋白質(zhì)含量遠(yuǎn)低于谷物。而谷物中大米又低于小麥。因此,南方人必須在主糧之外尋找更多肉食來補(bǔ)充蛋白質(zhì),經(jīng)濟(jì)、環(huán)境等因素促使其深挖可獲取蛋白質(zhì)的一切可能:狗肉、馬肉、青蛙、山鼠、蛇、蠶蛹、螞蚱、蟬、水虱等。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嶺南、云南等地區(qū)自古就將各種蟲類加入進(jìn)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