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一鳴驚人前為何要隱忍三年?

楚莊王名熊旅,是楚國第二十五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光看他執(zhí)政的前三年,絕對看不出這是位雄主。
史書記載“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fā),無政為也”,有一天右司馬實在忍不住了,就含沙射影地問楚莊王“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楚莊王聽出了其中之意,說出了那句名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之后楚莊王果然開始重振朝綱、任用賢臣、重視生產、發(fā)展經濟,楚國實力大增。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晉兩國爆發(fā)邲之戰(zhàn),此戰(zhàn)楚國大獲全勝,一舉奠定了楚莊王“春秋五霸”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楚莊王那么有能力,為何還要隱忍三年呢?這三年他做了什么?這得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看。

在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時,楚國的君主名熊儀,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后葬在若敖,故被尊為“若敖”,這是楚君有謚號的開始。之后楚若敖的長子熊坎繼位,但要論能力,楚若敖的幼子斗伯比不遑多讓。因為斗伯比沒有繼位為王,便成為了小宗,需要取氏另立分支,斗伯比便以父親的謚號“若敖”為氏,若敖氏這個大家族也漸漸成為楚國國內一支不小的勢力。

楚莊王繼位時不到二十歲,而當時若敖氏已經盤踞楚國朝堂一百多年,可以說是爪牙遍布、權傾朝野。楚莊王名義上是君主,實際上早就被架空了,別說是大展抱負,就是在朝堂說句話也得掂量掂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楚莊王只能選擇韜光養(yǎng)晦,表面上聲色犬馬麻痹奸臣,實際上在暗中觀察朝中大臣,選擇可用的班底。
楚莊王這一忍就忍了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的鄰居庸國聯(lián)合南方蠻族以及百越攻打楚國,這就是楚莊王苦苦等待的時機。在眾大臣都建議遷都避敵的情況下,楚莊王一改往日軟弱無能、沉迷美色的形象,力排眾議,決定率兵迎敵,讓朝臣大吃一驚。

楚莊王也確實有能力,一面令前線部隊堅壁清野全部后撤,以圖誘敵深入拖長敵軍補給線,一面派人出使巴國和秦國,勸說他們從庸國后面出擊,與楚軍形成前后包夾之勢。就這樣楚莊王一舉滅了庸國,真正掌握了軍權,有了軍權在朝堂上說話自然就算數(shù)了,楚莊王也能夠一展抱負。
楚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國力大盛,在與晉國爭霸中原的過程中略占優(yōu)勢,楚莊王也一改楚國蠻夷之風,尊重大國禮儀,積極發(fā)展自身文化,終于得到了其他諸侯國的尊重與認可,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后的又一新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