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即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也譯作自我實現預言)(5/2)
上一篇文章,我們知道了快樂不是此消彼長的東西,而是我們的快樂可以感染別人也體會到快樂,并且?guī)椭鷦e人快樂也是在快樂自己,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與此同時,經營自己的快樂,是最佳的傳播快樂的方式,因為比起語言,行動更讓人信服。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榜樣。
這樣五個基礎的前提就都介紹完了,后面的整個課程基于這些前提,而未來的課程將重點在于怎么把研究得出的前提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塔爾老師繼續(xù)下一個話題。以一個故事開始:
故事的主人公叫羅杰·班尼斯特,第一個一英里跑進4分鐘的人。為什么這個記錄不同一般呢?因為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堅定的認為人類不可能用少于4分鐘的時間跑完一英里。甚至醫(yī)生和生物學家用實驗證明4分鐘已經是極限。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杰拋出豪言:“我能,我做給你們看”。這時的他在讀醫(yī)學的博士,同時也是一個跑步運動員,一英里最好成績才4分12秒。所以大家只是當玩笑。但是通過訓練,他一點點提升著成績。但是也停留在4分02秒相當長一段時間。但他不相信這里有極限。在1954年5月6號,在他的母校牛津大學,他跑了3分59秒。引起轟動。但真正神奇的是,數十年沒有人跑進4分鐘,卻在羅杰完成這個創(chuàng)舉之后的6周,澳大利亞運動員跑出了3分57.9秒,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37名運動員跑進了4分鐘,1956年,這個人數超過了300名。
這怎么解釋?
信念的力量。羅杰之前的運動員,潛意識里面有那個不可能的極限,因此潛意識限制了ta們生理的表現。羅杰的信念是“我可以”,他沒有被限制。很多時候信念決定了我們是不是能做成,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們的表現是我們自己認為自己的樣子。
那么信念力量背后形成的機制是什么呢?這個是這兩節(jié)課也就是這幾篇文章要討論的內容。
當然,我們這里說的信念,顯然是積極樂觀性質的。因此很自然地,我們聯想到了樂觀主義。但是對于樂觀主義也有很多帶有神秘色彩的誤解。
塔爾老師從皮格馬利翁效應開始談這個話題。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國王,擅長雕刻。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對象,自己雕了一個女性雕像,并且愛上了雕像,感動了愛神,雕像變活,與皮格馬利翁結合。換作我們的大白話就是“真愛感動上蒼”。
神話歸神話,現實中有比神話更加神奇的,當羅伯特·羅森塔爾把這個效應被應用于學校之中并取得了驚人的效果。實際上這個效應也被叫作“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很多朋友可能聽過,羅森塔爾給一個班級的學生做了號稱新開發(fā)的測試題,其能夠快速檢測那些在未來一年中實現飛速成長的學生。然后他告訴老師們幾個名字,“這些孩子就是測試測出來的即將起飛的學生”,且不可以讓學生知道。但測試只是普通的智商測試,名單是抓鬮抓出來的。但,重點是,老師心中有了對這些學生的不同的預期,或者說信念。
一年之后,回訪結果驚人:所有名單上的學生全部取得了飛速的進步。而且智商取得了顯著的提升。
又怎么解釋?
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每個學生都具有飛升的潛質,但是老師被蒙蔽了。因此當這層“蒙蔽”在隨機選擇的幾個學生身上揭去的時候,ta們就能夠飛升。這個跟最早時候我們提到的“公交上看不見的孩子”是異曲同工。更是Marva Collins在她自己學生身上一再取得奇跡的原理。潛力每個孩子都有,你是否看到,是否去澆灌它,培養(yǎng)它。
說到這里,塔爾老師簡單提了米爾格拉姆實驗,也叫權力服從研究,以及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兩者談的是環(huán)境的力量。那么他就問了,既然負面環(huán)境力量如此強大,為什么我們不創(chuàng)造積極正面的環(huán)境,讓它發(fā)揮力量呢?有這樣的研究!
哈佛心理系的第一位女性終生教授Ellen Langer,在1979年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她找了一群75歲的老人,住進了一個1959年主題的別墅,也就是說,里面的裝修,氛圍,廣播電視,都是20年前的。待了一周,這些老人的生理心理年齡同時減少,記憶顯著增強,手指變長(因為年老會導致骨骼間距離變短),甚至獨立性也更好,包括ta們的家人也如此評價。這個實驗證明了積極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改變和力量。那么如何在意識層面和潛意識層面去創(chuàng)造積極的環(huán)境,來將最好的自己轉化出來呢?我們下一篇文章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