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書”外
功夫在“書”外*
王照倫
?
??? 提高寫作能力需要讀書,為世人所共知。但僅去讀書是遠不夠的。就是能把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寫作》教科書倒背如流,也不見得能寫出漂亮文章。學文史的是如此,學理工的也是這樣。我是學農田水利工程的,卻鬼使神差般地做了修志工作。在由工科轉向文科的過程中,我體會到,學理工的不僅能掌握漢語寫作的基本功,而且完全可以達到較高的水平。國內許多理工科專家(如橋梁專家茅以升等),不但專業(yè)造詣極高,文章也寫得很棒。我認為,一篇好的文章應當有三個基本標準,即:立意新穎、思想深刻、言語優(yōu)美。要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只讀書是不行的。
??? 新穎的立意源于對事物的獨特感受。除個別領域外,大多數文章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物。要寫好這樣的事物,就要獨辟蹊徑。只有選取獨特的角度去認識問題,才能萌發(fā)新意,使讀者從別有洞天中得到新的啟發(fā),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志書的結構,兩千多年來談及這一問題的文章可以說汗牛充棟,其中不乏驚人之論。我在修志實踐中從系統(tǒng)論和邏輯學的角度對它作了全面探討,提出了完美的志書結構應具有邏輯性、規(guī)范性和完整性的觀點,文章很快面世,并被幾個省的史志刊物轉載或摘發(fā),可見,對事物的獨特感受只能在社會實踐中產生,書上絕無此類東西。
??? 深刻的思想來自作者的綜合修養(yǎng)。用“文如其人”去說作者和文章的關系是很恰當的。文章是作者思想、學識等各種能力的綜合反映。一個思想不健康、世界觀不科學的人,很難寫出思想深刻的文章來。即使這個人所寫的文章文筆十分優(yōu)美,也會因其格調等方面的缺陷而使其自身價值大跌。魯迅和周作人的文章成為這一問題的很好的注腳。魯迅之所以被稱為“是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創(chuàng)了一個時代,又影響了下一個時代的大師”,概因為他具有偉大的人格力量。而其弟周作人的文章特別是散文不謂不美,但當了漢奸的人格失落使得其文章大失其色,導致其文與魯迅的文章有了天壤之別。這就需要作者努力去提高哲學修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哲學作為對自然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對文章寫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作者應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社會實踐中鍛煉思想、陶冶情操。人的品德會在他的文章中有反映,高尚的道德品質是作者不可或缺的。這也要磨礪。
?? 優(yōu)美的言語與作者對漢語學習和運用的態(tài)度不無關系。在文章中出現錯字和病句,絕不單純是漢語教授問題,主要是學習不力所致。不論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的老師,不可能把辮梢教成“辮捎”,也不會將即使教為“既使”。之所以出現漢語水平不高的問題,是學生用心不專使用漢字隨心所欲之故。所以只要虔誠地向書本和社會學習漢語。認真地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漢字,就能用古老的漢語寫出優(yōu)美的文章來。
* 原載《平邑縣報》1998年6月2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