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虹”飛浚河
?四“虹”飛浚河*
王照倫
?
??? 不論乘火車還是坐汽車,只要是從東面進出平邑縣城,四座不同年代、不同建筑材料、不同建筑結(jié)構(gòu)、不同平面布局橫跨浚河之上的大橋,都會給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記憶。這四座大橋如四條長虹,將小城與外面精彩的世界連接在一起。
??? 在三百余米的河段上建有四座風格迥異的橋梁,在我國建橋史上可謂獨樹一幟,它既沉淀著歷史,又記述著現(xiàn)實。
??? 最早建成的是從南邊數(shù)第二橋,這是一座水漫橋,于1935年和滋(滋陽,今兗州)臨(臨沂)公路一道竣工投入使用,免去了人們進出平邑的涉水之苦。小橋如一輪羞澀的彎月,當洪水到來時,橋身便隱入滾滾洪流之中,橋兩邊的欄桿露出水面,為過河人指示著走向;大水退去,她又將秀麗的身姿浮在水上。就在小橋建成的第三年,日本侵略軍的鐵蹄碾過這座小橋,橋身被刻上的彈痕,記載著那些逝去歲月的苦難。
??? 新中國建立后,一座水漫橋顯然不能滿足日益發(fā)展的交通需要,為了解決縣城東大門的出入難題,1972年平邑人民在水漫橋南不足百米處建起了一座石拱結(jié)構(gòu)的公路大橋。白色石灰石構(gòu)筑的19個半月形橋身,如一銀虹跨越浚河。敦實的橋體、樸實無華的裝修,鑲嵌著平邑人的質(zhì)樸。石拱大橋,把進出平邑變成了全天候的事情。
??? 時光進入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送來了兗石(兗州至石臼所)鐵路建設(shè)大軍。在水漫橋北200米處,一座鐵路大橋飛過浚河,把小城的觸角伸向了更廣闊的世界。鐵路橋顯示著鐵老大的氣魄:高超的施工工藝,使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橋墩外表光華似天生;鋼筋預應(yīng)力混凝土橋身,環(huán)繞著當代結(jié)構(gòu)技術(shù)的光暈;雄壯的橋體、精致的鉸支座,是產(chǎn)業(yè)工人奉獻給沂蒙大地的杰作。更令人叫絕的是大橋在河面上轉(zhuǎn)了一個彎,與水漫橋構(gòu)成空中月水中影,巧奪天工,珠聯(lián)壁合。列車從橋上駛過,將長長的車身變作一輪瘦月,營造出一種動與靜、橫彎與縱曲相統(tǒng)一的氛圍。
??? 20世紀90年代,平邑人民集資集料集工,在水漫橋與鐵路橋之間建成城東第四橋,這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板橋,如一巨人之臂搭在浚河上,透出幾分平邑人憨厚樸實的民風。
這四座橋,曲直有度,平彎相宜,高低錯落,寬窄相輔,不僅使浚河天塹變通途,而且成為平邑一大景觀。
* 原載《大眾日報》1993年12月31日第4版。被大眾日報社和山東省旅游局評為“齊魯旅游攬勝”征文紀念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