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樂交織,繪畫出我的實踐生活。
“看窗外,看窗外!”在一聲聲驚嘆中醒來的我,抬頭看向窗外。綿延的綠色映入眼簾,倒影染綠的河流順其而蜿蜒盤旋,傍水而居,山谷間自然和諧的村莊風景圖卷在我眼前展開。圖卷的展開也意味著,這一場充滿挑戰(zhàn)的未知旅程即將開啟。挑戰(zhàn)與未知,或許源于我初次參與實踐,或許源于我初次從平原深入山區(qū),更或許源于教書育人的責任與擔當。
到達目的地后,當?shù)刎撠熑私M織開展了一場會議,將各年級教學任務分配于每位志愿者。接手一年級語文任務的我,連夜開始復習基礎拼音知識,在宿舍一遍遍糾正這發(fā)音、聲調、語調,只希望第一堂課就能夠將學生帶入充滿魅力的文學之中。

陽光透過窗簾灑入房間,支教生活就此開啟。支教第一日,我們早早就餐完畢于班內等待學生的到來。“7:48”“7:53”“7:55”…… 我頻繁的查看時間,卻始終不見教室內的學生增多。我決定走出教室到引導臺看看,發(fā)現(xiàn)還有幾位與我一樣的志愿者在焦急的等待學生的到來,我不禁詢問負責人。“有的地方距離我們這里太過于遙遠,山路崎嶇,不免有些學生來的比較晚”話音剛落,只見一位家長提著孩子的行李箱緩緩上樓。
山間造就了美麗的峽谷風光,卻困擾著這里求學的少年。大山為少年求學出行設障,為設備運輸設阻,為人才運輸設題…… 一項項的因素阻礙著這里的少年享受與城市孩童同樣的優(yōu)質教育,這正是我們此次前往的意義。我們無法完全平衡教育,但可盡自己綿薄之力將課本之外的知識帶進大山,深入每一位少年的內心。

圖為志愿者講述數(shù)學知識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馮怡渟 攝
在和小學生一起上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很愿意回答老師的問題。特別是碰到自己有能力回答的知識,他們就會信心滿滿的大聲回答,并且會把注意力瞬間集中起來。如果這時候老師再來一句表揚,他們會顯得更加的開心。這讓我回憶起我小時候,也是在自己擅長的地方努力博得老師的贊美。我開始在課堂上慢慢引導他們,在他們學會一個新知識后,開啟我的夸夸模式。慢慢他們上課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渴望新知識的學習,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價值觀的形成。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給學生的表揚會增加他們的自信,會鼓勵他們做得更好。進步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我。在一次次的課堂實踐中,我慢慢摸索出講課的方式,用接近生活的例子把知識慢慢傳遞給他們。
身處講臺的我看著底下的學生,從眼神迷茫到恍然大悟,從不敢上黑板寫題到主動舉手,課堂也從鴉片無聲到積極互動。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大會上指出,“希望青年教師成為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身為師范生的我此刻才切身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才明白為何教師能夠成為筑夢人。教師將所見所聞所學在課堂上傳遞給每一位少年,讓一代又一代的少年體會知識的力量,建設的意義,讓教育不斷傳遞。十二年求學之路中遇見的每一位老師,他們對我的教育也許于此時才真正實現(xiàn)閉環(huán)。我將他們授予于我的知識傳遞至這些少年,用我的見聞讓這些少年領略不同的風采。

看著作業(yè)課時每一位少年低頭寫字的側顏,午休時輕輕貼合的眼眸,課間休息時飛奔的背影,讓我更加堅定了從事教師行業(yè)的想法。接著我又要開始準備第二天的課堂內容,這段旅程有點苦,有點累,但一聲聲的“老師好”使我又樂在其中。(通訊員 馮怡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