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真正的開山之作?太多人小瞧了它?


作者 /?TOTOLO
編輯?/ 思考姬?
排版 / 呼呼?
“宮崎駿作品最鮮明的特點——在看完影片之后,觀眾滿腦子都是久石讓的配樂?!?/span>
當下觀眾們,對宮崎駿、吉卜力的故事都比較熟悉了。
即使《風之谷》(1984)并不是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動畫長片(當時吉卜力還未成立),很多觀眾也將其看作“宮崎駿80年代輝煌長片生涯的起點”,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起點”。
吉卜力工作室真正的起點,其實是《天空之城》(1986)。

作為吉卜力“開山之作”的光環(huán)漸漸淡去之后,這部作品對于宮崎駿、對于吉卜力的意義到底如何?
一些觀眾可能感覺略微有些疑惑。
本文的目標,正是想讓讀者們重新感受、認識這部《天空之城》的珍貴價值。
01
高年齡觀眾與返璞歸真
上世紀80年代,動畫熱潮席卷整個日本,動畫承載了為大量日本觀眾“造夢”的任務——其中當然包括高年齡層觀眾。
SF(science fiction科幻機械類)熱潮興起,各個作品都在提高目標年齡層。

《風之谷的娜烏西卡》,正是宮崎駿迎合時代浪潮推出的作品——以高年齡觀眾為目標群體、有著濃厚的SF元素,它最終幫助宮崎駿取得了良好的商業(yè)成績。

《風之谷》符合時代潮流,口碑良好,而且原作漫畫的連載也在推進之中,德間書店醞釀著《風之谷2》、希望趁熱打鐵推出續(xù)集。
然而,從《風之谷》上映之初,《風之谷2》就注定不會出現(xiàn)了。
1984年3月,宮崎駿出席《風之谷》的首日活動。
《風之谷》漫畫的受眾群體年齡段較高,因此,宮崎駿認為他也會在電影上映活動中,見到以高年齡觀眾為主的觀眾群體。
但事實恰恰相反——觀眾席上擠滿了小學生甚至更小年齡的觀眾——這一幕徹底改變了宮崎駿的生涯走向,讓他與高年齡的“動畫迷”分道揚鑣,走向了擁抱孩子、擁抱“渴望童心的觀眾”之路。
他在《天空之城》企劃書中這樣寫道:
若說「風之谷」是一部以高年齡層觀眾為訴求對象的作品,那么「天空之城」的主要觀眾群便是小學生了。
(中略)我們將對象年齡層放在小學四年級(其腦細胞的數(shù)量已和成年人相當),往下開發(fā)幼兒觀眾,擴大主要觀眾群。
數(shù)十萬動畫迷是一定會來看的,我們反而無須顧及他們的喜好。
而大多數(shù)的潛在觀眾群,期望的則是一部能解放他們心靈、帶領他們返老還童的電影。
多數(shù)作品均有將目標年齡層提高的傾向,但那卻不是動畫的趨勢。我們不能將動畫作品當成是負面的娛樂,也不能讓它在多樣化的面相中迷失了方向。
必須向各位讀者指出的是,宮崎駿心中的“兒童作品”并不意味著“簡單、幼稚”。
宮崎駿將《天空之城》的目標觀眾群體定為“四年級小學生”,因為他認為“四年級小學生已經(jīng)有了和成年人相同數(shù)量的腦細胞”,這是對孩子們理解能力的信任。
宮崎駿的“低年齡作品”,是在相信低年齡觀眾理解能力的基礎上,選擇了孩子們感興趣的、包含“笑與淚、真情洋溢和坦誠的心”的故事內(nèi)容,表達“奉獻、友情和堅持信念、勇往直前、實現(xiàn)理想”精神的作品方向——是因為這類故事、表達適合孩子,而不是為了孩子改變表達、簡化故事。
也正因為態(tài)度尊重、表達純正,宮崎駿這些面向孩子的作品,同樣能夠照顧到高年齡觀眾。
從菲歐麗娜(《三千里尋母記》)、拉娜(《未來少年柯南》)、克拉莉絲到娜烏西卡,宮崎駿參與作品中的女主角,因為面向高年齡群體的故事需求,年齡在不斷地增長……而這一勢頭在《天空之城》之中發(fā)生了逆轉(zhuǎn)。
主角希達、巴魯幾乎就是拉娜、柯南的翻版。


在最初的企劃案中,宮崎駿曾經(jīng)考慮使用《少年巴魯 飛行石之謎》這樣的作品名——自《未來少年柯南》之后再一次把“少年”直接放在了作品名中(且之后再也沒有使用過了)。

《少年巴魯 飛行石之謎》是宮崎駿此前屬意的影片名稱
就這樣,真正屬于少年的冒險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02
《伴隨著你》與宮高組合的謝幕
時至今日,說到《天空之城》,很多觀眾首先想起的并不是某一個經(jīng)典畫面,而是它鼎鼎有名的主題曲——由宮崎駿、高畑勛作詞,久石讓作曲的《君をのせて》(伴隨著你)。
是的朋友們,《天空之城》的主題曲并不叫做《天空之城》,而是《伴隨著你》。這首歌曲太過有名,筆者相信每一位閱讀本文的讀者,都能唱出它的旋律。
《伴隨著你》并不僅僅是《天空之城》的主題曲,它還代表、包含著太多的東西。
它是宮崎駿作品共通的主題曲,是宮高組合最后、最精彩的謝幕演出,是久石讓與宮崎駿完全合作的開始與巔峰。
從生涯早期的《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冒險》、《三千里尋母記》、《修那之旅》,到生涯鼎盛期的《天空之城》、《風之谷》(漫畫)、《魔女宅急便》、《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宮崎駿不懈地描繪著自己心中少年、少女“到遠方去”的故事。

而為什么要描繪這樣的故事、為什么觀眾對這樣的故事樂此不疲,宮崎駿通過《伴隨著你》的歌詞做出了明確的詮釋。
對于每一位少年來講,可能形式、內(nèi)容大不相同,但我們都是承載著愛與熱情、在人生長路上尋找著命運中的“TA”的旅人。
正因為我們還在路上、因為我們心中還有所追求,所以我們無法拒絕這樣的故事、無法拒絕與同樣是旅人的主角們共情。

《天空之城》作為 “古典冒險活劇”,包含著最為純粹的、屬于少年冒險故事的感情。
最純粹的故事配上最美妙的音樂,讓《伴隨著你》成為宮崎駿故事中表現(xiàn)“少年遠行”的最強音。
當然,在宮崎駿的生涯中,除去《伴隨著你》表現(xiàn)的充滿朝氣、希望的“少年遠行”之外,還有《旅立ち―西へ―》(《幽靈公主》中阿西達卡遠行的配樂《向西方的旅程》)這樣的沉重、艱辛、痛苦的遠行。以《幽靈公主》為代表的主角年齡、作品風向的再次轉(zhuǎn)變,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宮崎駿、高畑勛組合的最強作,是《三千里尋母記》。

然而這部作品,連同宮高組合在上世紀70年代的奮戰(zhàn),一同漸漸埋沒于歷史潮流之中。這并不是各位觀眾“不行”,而是70年代的作品在當下確實很難進行欣賞。
而進入80年代之后,隨著宮崎駿逐漸成長為一流的動畫監(jiān)督,宮崎駿、高畑勛分道揚鑣只會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在《龍貓》制作的時期,兩人的合作就走到了終點。
讓現(xiàn)在的觀眾能簡單直白地感受到“宮高組合”魅力的窗口,就是《風之谷》、《天空之城》這兩部作品。
拋去較難厘清的作品企劃、動畫制作、故事編排方面的內(nèi)容,高畑勛在《風之谷》中為觀眾帶來了久石讓的配樂,而在《天空之城》之中更是直接參與了主題曲《伴隨著你》的創(chuàng)作。
宮崎駿最初為歌曲創(chuàng)作的歌詞是:

高畑勛在此基礎上做了什么呢?
在保留宮崎駿歌詞含義、樸素感的同時,配合久石讓的樂曲對歌詞進行了修改,在讓歌曲有著更強音樂性的同時,在歌曲中為觀眾留下了“地球は回る 君をのせて”(地球不斷旋轉(zhuǎn),伴隨著你)的經(jīng)典歌詞。
是的我的朋友,《君をのせて》這首歌的名字都來自高畑勛。

這并不是“會寫歌詞”這么簡單,而是綜合體現(xiàn)了高畑勛對動畫、特別是“宮崎動畫”高度到位的認知(高畑勛幾乎是“宮崎動畫”概念的提出者)、豐富樂理知識以及對《天空之城》具體作品認知的杰出工作,是高畑勛精心策劃下的產(chǎn)物。

在《天空之城》制作初期是計劃不使用主題曲的,而高畑勛提出了疑問:
“為了尋找寶物而出發(fā),最終卻沒有得到寶物。取而代之得到了什么呢?”
高畑勛很快便為各位觀眾解決了這個問題,而這個“解決辦法”自此之后也成為了宮崎駿作品最鮮明的特點——
在看完影片之后,觀眾滿腦子都是久石讓的配樂。
《伴隨著你》作為每一位吉卜力粉絲都會唱的歌曲,已經(jīng)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能夠完成《天空之城》這部作品,能夠留下《伴隨著你》這樣的能夠體現(xiàn)高畑勛能力與學識、被幾乎所有觀眾記住的樂曲,實在是太過幸運的事情。
而對于久石讓在本作中的杰出發(fā)揮,筆者深感語言的貧弱,也認為大家都能徹徹底底地在《天空之城》這部作品里感受到,就不在本文中做具體解說了。

久石讓在《風之谷》制作中途被啟用、取代了之前的配樂者,這在《風之谷》制作前后還存在著一些爭議與討論。
而在《天空之城》之后,久石讓與宮崎駿作品的相性再也不需要討論了。
03
真實風潮與“漫畫電影”
80年代是日本動畫形態(tài)、技術快速演變的時代,如何認識、解說那個時代的動畫技術發(fā)展,存在著不同的思路與認識。
以井上俊之*先生的觀點為例,他認為1988年《阿基拉》是作畫真實風潮的起點,而以宮崎駿、高畑勛為代表的東映一脈是相對獨立的。
*井上俊之,真實系作畫的代表性人物,對運動細節(jié)和造型有著苛刻的要求,代表作畫為1988年擔任《AKIRA》的摩托車場景、《魔女宅急便》的自行車場景等,在業(yè)內(nèi)有著非常高的評價。
以葉精二*先生的觀點為例,他認為《卡里奧斯特羅之城》是“全動畫與有限動畫的融合”,對于東映一脈來講是更有節(jié)點意義的作品。
*葉精二,影像研究者,著作有《宮崎駿全書》。
筆者想向大家指出的是,以上兩種說法都是方便讀者接受、理解的思路。東映一脈在70、80年代并非孤立于日本動畫業(yè)界,他們同樣也接受著動畫表現(xiàn)的“寫實浪潮”的沖擊,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1984年押井守寫給宮崎駿的“挑戰(zhàn)信”:《前略 宮崎駿先生——關于「漫畫電影」》。

在這篇文章中,押井守批評了宮崎駿在《未來少年柯南》、《卡里奧斯特羅之城》之中的動畫表現(xiàn)形式,認為夸張、“漫畫化”的表現(xiàn)削弱了動畫電影的真實性、表現(xiàn)力。

柯南從高塔上躍下、魯邦月下的“大跳躍”,時至今日依然時常被提及,但嚴格來講,這樣的表現(xiàn)確實有在制作技術上取巧、破壞故事氛圍之嫌。
而在1984年3月份的《風之谷》中,宮崎駿做出了有力的回應。
自娜烏西卡從滑翔翼上躍下的那一刻,真實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作表現(xiàn)就來到了宮崎駿作品之中,宮崎駿作品自此來到了成熟、恰當?shù)男螒B(tài)——正因為如此,現(xiàn)在的從《風之谷》開始看宮崎駿作品的觀眾,不會覺得30、40年前的作品看起來有任何的困難。

但故事并沒有在《風之谷》結(jié)束。
當《人狼》出現(xiàn)的時候,日本動畫“真實系”陷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以井上俊之先生的觀點為例:“《人狼》的時候我們之中已經(jīng)逐漸有一種說是違和感也好,一種「這樣真的可以嗎?」的強烈的感覺。在正確的空間里正確的作畫的話,就能做出擁有正確的真實性的電影,但對于“動畫”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似乎被遺忘了?!?/strong>

這種對動畫之“表現(xiàn)力”的疑惑,由以大平晉也*先生為代表的杰出動畫人的工作給出了解答。
*大平晉也,原畫師,參與《Akira》之后開始偏向有真實感的作畫風格,之后與湯淺政明的合作甚多,作畫風格再次轉(zhuǎn)折,風格奔放,線條為“抖抖線”,動作被極度的強化,造型常常特意被扭曲。

而有趣的是,這種真實與夸張表現(xiàn)的拿捏、把握,對于宮崎駿自己而言,他在《天空之城》之中已經(jīng)完成了討論。
在《天空之城》的企劃書中,宮崎駿堂堂寫出了“《天空之城》的目的就是要復興漫畫電影”的話語。
這里“漫畫電影”的含義,并非所謂“漫畫改編的電影”,而是之前押井守“挑戰(zhàn)信”中批評的“使用漫畫化表現(xiàn)形式的電影”。

宮崎駿在《風之谷》中展現(xiàn)了自己對動畫電影寫實表現(xiàn)之必要性的理解,但他并沒有沉溺于《風之谷》的成功之中,或者說宮崎駿從未舍棄“漫畫化”表現(xiàn)形式帶來的表現(xiàn)力。
在《天空之城》之中,我們看到了寫實與表現(xiàn)力相互結(jié)合的眾多片段,比方說影片初始部分的追逐戲、空賊與工頭的互毆、巴魯攀爬管道的有趣片段。

這些片段相對于之后大家熟悉的宮崎駿作品的風格,會顯得更加夸張、漫畫化,這是都是為了呼應“面向小學四年級觀眾的少年冒險活劇”目標而做出的調(diào)整。
而相較于在《未來少年柯南》中類似的橋段,我們能極為鮮明地看到宮崎駿和那個時代的日本動畫的進步。
可以說經(jīng)過《風之谷》、《天空之城》的探索之后,宮崎駿就已經(jīng)搞清了自己作品中“寫實和夸張的平衡”,不再有迷茫和疑惑了。
為什么以“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著稱的宮崎駿,可以接納金田伊功、大平晉也;為什么宮崎駿會在《千與千尋》制作之中與安藤雅司發(fā)生沖突(安藤雅司對宮崎動畫中來回變形的角色形體感到不滿)……筆者認為只要理解了宮崎駿與“真實風潮”交鋒的過程,自然而然都會有了答案。
04
冒險活劇與世界表現(xiàn)
一直以來,很多觀眾都對宮崎駿的“冒險活劇”情有獨鐘。
這不僅是故事層面的原因,更是因為——冒險故事能夠發(fā)揮出宮崎駿以及其他優(yōu)秀工作人員的能力。
宮崎駿作品的“基石”,是他極為卓越的世界觀構造、表現(xiàn)能力。

論在兩小時的方圓內(nèi)塑造一個世界的能力,宮崎駿在日本動畫歷史上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
而宮崎駿構造世界觀能力的巔峰,正是《風之谷》和《天空之城》。
在《天空之城》之中,觀眾能夠充分地感受到他在建筑設計、道具設計、機械設計上的能力。
幸運的是,宮崎駿遇到了很多非常杰出的伙伴。
“原畫頭”金田伊功貢獻的閃電特效、二木真希子繪制的動物、高屋法子的harmony、宮崎駿在OP部分貢獻的莫比烏斯風格的演出……
而在此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山本二三為代表的美術人員的工作。
《天空之城》中“天空之城拉普達”的表現(xiàn)成為了永恒的經(jīng)典,而山本二三在本作中對“云”的表現(xiàn)也成為了日后作品的典范,是被譽為“改變了后續(xù)作品美術傾向”的大杰作。

05
結(jié)語
在當下的認知中,吉卜力作品似乎游離于日本動畫主流之外、有著自己的發(fā)展脈絡。
但歸根結(jié)底,《天空之城》是80年代日本動畫快速發(fā)展中誕生的作品,它既是吉卜力工作室的開端,又代表著以宮崎駿為首的動畫人對“動畫電影該如何制作”問題的答案。
幸運的是,因為宮崎駿作品的成熟、一致和高完成度,這部37年前的作品在現(xiàn)在看來毫不“落伍”與“費力”。
希望大家在本次《天空之城》重映之中,除去享受《天空之城》純正、活潑的故事之外,還能多·多·感·受·到·各·位·制·作·人·員·的工作的杰出之處,加·深·對于動畫魅·力的理解。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