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精神分析
對物的精神分析本身是對人的精神分析,物在宗教祭祀中,民族文化活動中,都被有意的充當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寄托之物,或者說它被賦予了某些意義,不過這是癔癥式的神的幻想,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符號的幻想中,不同的物質被賦予的神學意義不同。
物的幻想是一種如同瘟疫一般的擴張和蔓延無意識精神寄托,人需要在自然界中尋找到自己的神,只是這個神只是一個符號學的精神位置,存在在這符號之上的是一種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神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物,可以是某種現(xiàn)象或者圖騰。
在研究民族文化中,不免要對物和文化符號進行精神分析,從這些分析中找到物(物,人,符號,圖騰,象征物,現(xiàn)象)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往往以客體a的形式存在著,或者以客體A的形式存在著,它引導著文化運動的方向和主體的精神方向的發(fā)展,這種影響在今天來看就是一類科學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存粹形而上唯心主義,在人始終無法讓出他者的位置,或者說沒有任何一個實體能夠讓出它的他者的位置,這當然有助于我研究意識現(xiàn)象(人工智能哲學),物質在物質的存在之上之所以能以它的形態(tài)存在,就如同人能以人的形態(tài)存在一樣,無論這個宇宙的基礎法則是四種基本力,還是五中基本力,存在是此在的,不在這個宇宙的這兒就這這個宇宙的哪兒,當然這種存在也有其偶然性與必然性,或者說偶然性本身就包含其必然性。
物質的存在作為他者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的同時以語言的形式存在在公共的意識之中,這種公共的意識就是語言,語言最終會成為一個象征物而繼續(xù)存在,反觀沒有語言的環(huán)境對基因的操縱本身,其實也是實體作為主體對另一個主體施加的壓抑結構,這使意識得以產生。
而語言則是經過這人的意識的加工和無意識運轉的精細化處理,這段話聽上去很是神經癥,但是這恰恰是無意識和意識之間的轉換橋梁,或者說語言本身也是無意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