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鈍評獎|二等獎鈍評作品
對于科幻寫作者而言,如何處理好語言、故事和科幻點子的契合變得尤為重要,特別是第三點,這是科幻作者有別于其他寫作者所要面臨的更為嚴峻的問題。對于短篇的科幻創(chuàng)作,這項挑戰(zhàn)變得更艱巨,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做好平衡是科幻作者天才的時刻?!耙渣c子取勝/以故事取勝”成為了被持久討論的問題。就像大劉所說的,你所有能想到的點子幾乎都有人想到并寫過。而從文學的故事性上來說,現(xiàn)實世界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也遠超小說家們最瘋狂的想象。在我看來,年輕的寫作者們大可敞開了寫,不論寫作的側重點偏向哪兒,你要清楚你的表達,清楚你要帶來的是個什么樣的東西。當然,語言是任何寫作者都繞不開的話題,科幻文學當然也冠以文學之名,任何小說寫作者都要清楚,你筆下的文字沒有詹姆斯卡梅隆那樣的導演或者瑞恩高斯林那樣的演員來為你填補和完善,你只有你自己,只有你手中的那支筆(確切地說是鍵盤)。除此以外,我還想強調人的重要性,文學作品首先要看到人,科幻當然也是如此,即便你的寫作里完全沒有人——外形生物、鋼鐵之軀、人工智能等等,但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應該明白,只要是寫給人看的東西,這些都應該是“人”(或者說關于人)。納博科夫在評價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的時候有一句說:那些倫理和說教的東西會分散他的注意力,令他無法專心觀察安娜白皙的脖頸根上盤鬈著的黑發(fā)??苹脤懽髡咄瑯右⒁?,無論你多么鐘情于自己絞盡腦汁編織出來的近乎完美(實際上更可能是漏洞百出)的科幻理論,不要忘記你的人物,你筆下的那個“安娜”。我們首先要看到人,其次,我們才能看到太陽。
那么本著鈍評的原則,下面我們就以盡可能包容和溫和的態(tài)度來欣賞一下這三部作品,由于個人評論水平、時間以及無法展開篇幅的原因,很多地方會說不到、說不準或者說錯,望見諒。
?
?
《何以為家》:
因為一場星際航行的意外,母親來到了一個叫做小野犬(我喜歡這個名字)的星球上。當然母親是個幸運的人,她不僅是來自地球的十三位船員中唯一存活下來的人,而且她懷里的孩子也同樣幸免遇難,是對幸運的母子。當然,這份幸運離不開一個叫阿蒙的小野犬原住民——一種“眼睛都是細細長長的長在顳側”的生物,他拯救了關一凡(母親)和她懷里的女兒(我)。阿蒙是個天真又善良的家伙,他判斷人類是個溫和的種族(或者說,母親是個溫和的人,而這份溫和拯救了她)。自然,這個阿蒙在之后要和這對母子發(fā)生一系列的關系。
作者展開故事的方式并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插敘,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也是雙刃劍,這要求對節(jié)奏的把控要掌握到位。作者整體上處理還是不錯的,認真讀的話對于一般的讀者也沒太大問題,只是有些轉折寫得看起來目的性太強,比如母親的死,顯然,母親作為工具化屬性的表達有些明顯。母親戲份不多,除了教“我”寫地球人的語言外就是為我編織一個美麗星球的幻夢——在那個母親眼中美麗的星球的天空,只有一個太陽(小野犬天空有兩個)。
她死的很倉促:“后來,母親死了,我長大了”“于是不久后,母親真的死了”。不過小犬野人為她舉辦的葬禮倒是別有新意:讓她隨水流走。不過母親還留了個沉浸式的游戲給我,這可以讓我更了解地球是怎樣的。
“小犬野人的情緒和記憶可以互相傳遞”,他們可以不通過交流直接得到對方腦中的信息(這還挺可怕的)?!靶∪暗沫h(huán)境造就了”他們“神奇的共情能力”,他們之間的相處可以達到與生俱來的融洽、和諧、親密,這對于無法融入他們的地球人來說是件遺憾的事情。承蒙阿蒙的照顧,我在小野犬的生活有個一個母親、朋友、老師,當然,阿蒙這家伙愛著母親,也愛著我:“‘她和你一樣,和我們不一樣?!⒚煽粗业难劬?,輕輕地對我的母親說?!?/p>
在故事的主線中作者詳細介紹了阿蒙如何帶領我成長,幫助我,以及我們鬧矛盾后的分開。這方面的敘述節(jié)奏很好,讀者能感受到阿蒙扮演母親的角色帶來的溫情,阿蒙死后由兒子轉交的信也說明了這一點。關于阿蒙,我總覺得應該多寫寫他(用情地寫),最起碼該仔細描寫一下他的樣子——眼睛長在顳側恐怕觀感不是太好。
文中還有不少篇幅寫一個暮年的恒星,它要被“告死者”轉運,當然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鋪墊,為我回到地球打的幌子。關于這部分其實描寫不錯,但主要問題篇幅有些拉長,稀釋了整篇文章的凝結度,感覺塞入的東西有些滿,這段篇幅其實可以分出來一部分更多給到寫小野犬如何被吞噬或者有可能的話寫如何回到地球的艱難過程。
最后就是回到地球的部分,這部分寫得不太令人滿意。一方面是篇幅分配確實不能給到這段太多,有些話說得比較直接,不像小說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關于我和阿蒙的成長關系寫得好,這段被比下去了。
關于我和阿蒙的故事寫得不錯,但總感覺人物不夠立體,究其原因還是過度的目的性太強,比如母親、老恒星“赫爾”等,人物更多的是按照背后的那只手規(guī)劃好的路在走。其實有些可以不必交代的過于清楚,保持一份朦朧,或者把想交代的寫得柔一些,效果會更好。
總之,回到地球一堆破事,不過“我”年紀也不小了,幾乎整個人生都在小野犬度過,那么來到地球也更是為了完成母親的心愿,好吧,打開門吧,來見見這個只有一個太陽的藍色星球。
?
?
《單細胞》
或許是一場遭遇戰(zhàn),阿莉雅·恰馬爾登場了。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想Alita戰(zhàn)斗天使或者紅警里的譚雅。不僅是阿莉雅來了,伴隨著她周圍的一切技術同時撲面而來,短篇小說的硬度在開場就定調了。怎么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作者描寫帶來閱讀體驗呢,很簡單,你只需要把這篇小說想象成《何以為家》中母親留給我的沉浸式游戲里一類隱藏款就可以了:按住鼠標滾輪中鍵或者tab,你最喜歡用的“第13表達”就在多邊形靠近裝彈按鈕的旁邊。
整篇小說節(jié)奏緊密,技術(小點子)橫飛,仿佛能看到作者那張臉上掛著一副“怎么著?不服?老子就是有貨”的表情。阿莉雅是代表帝國(崇尚自由)的戰(zhàn)士,她的敵方是聯(lián)邦(崇尚秩序)。很快(其實篇幅不短,這段打斗寫得很細致),阿莉雅俘獲了一個聯(lián)邦軍士“英格瑪”的第1577個復制體。阿莉雅馬上開始教訓起了這個英格瑪1577,她話語很沖,冷酷極了,和她的打斗如出一轍,當然,這點兒在她作戰(zhàn)時決策時毫不猶豫地砍下小指就早已暴露無遺。英格瑪1577嘴巴也硬,但是腦子笨,處理不太了一些人文信息,于是“自由意志、認知操控、特權階級……”這些東西好像比武器更致命,他很快變成了一個呆瓜,一個掛件,一個為地方提供信息的資料庫——當然,落入可怕的阿莉雅手里除了“為魚肉”也別無他法。
當阿莉雅來到一座山上,通過敏銳的嗅覺(姑且讓我這么說,因為說游戲理解或者游戲天賦實在不妥)埋伏了一個小男孩——這當然不是她的目標。救下小男孩,并帶他離開,阿莉雅展現(xiàn)了她善良的一面,當然這在故事里是必然的,沒有人(主角)是冷酷到底的。于是,三個人(英格瑪1577也算上的話)接下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在被聯(lián)邦大面積用“除草劑”后的地盤上找到一絲補給。(啊,第13表達,多重要啊,得這時候用啊。)阿莉雅的善良還表現(xiàn)在對英格瑪1577嗤之以鼻而對小男孩甜言蜜語,更甚,她把在這艱苦卓絕下的僅存的好吃的分給小男孩吃。最高潮的部分來了,他們陷入了窘境——吃的不夠了。(你看我就說吧,在這兒女情長的,不聽英格瑪1577言,吃虧在眼前,早丟下這孩子就完了)作者閃回了這一段,當然是一個常見的敘事手法,再見面就是列兵小男孩了,哦對了,他叫萊昂,從一個吊車尾迅速成長為出色的戰(zhàn)士:“這名士兵依托行星中緯度丘陵地帶豐富的生物質進行抵抗,以一己之力同聯(lián)邦的討伐部隊周旋。它的事跡宛如一個傳奇,在帝國軍隊內被廣為傳頌?!闭\然,他繼承了阿莉雅的意志,從他口中我們得知,阿莉雅犧牲了自己而保下了他。當然,阿莉雅作為主角,有一個將軍母親也合理,她的母親為她驕傲。在小說最后,有其女,必有其母,將軍(當然也替她女兒阿莉雅)說:“我們或許會失敗,但我們不會輸?!?/p>
在這套科幻風格里,寫得硬,語言也不黏,風格的表現(xiàn)力就充分,自然好。這里有必要再說一下,有些寫作者也不是語言不好,而是語言和風格不搭,不能自相適配,就像當你想用“第7表達”來獲取遙遠地方的戰(zhàn)略信息,卻由于手殘或者被本來在一邊看著但又按耐不住想玩的弟弟搗亂錯點成了“第13表達”,技能是好技能,用的不是時候。
故事其實中規(guī)中矩,我想在這個類型里,本作沒太多明顯缺點,是個成熟的作品,但同時,我想說這就是癥結所在,這類小說其實非常好寫(當然作者寫得極好),比起《何以為家》或者《我的一生》這樣時間跨度大或者出場人物多的小說來說,寫作難度上自然降低了,你只需要照著一個點或者兩三個點使勁就成。如前所說,我們可以類比這是一款游戲,但還不確切,更應該說,這是一款游戲的一條支線劇情。如果作者想要在以后的寫作中更有突破,可以進行更多嘗試(比如騰出一部分眼花繚亂的技術描寫給到阿莉雅——她的眼睛是碧綠還是深紅呢,當你靠近她時,她那溫熱的鼻息是否也會令你微微顫抖呢;或者說,通過篇幅拉得長一些來實現(xiàn)),那樣的話,阿莉雅更有機會展示她的心——冷酷而熾烈的心。
最后,有的語言可以寫得更有力量或者更有彈性,還可以讓阿莉雅多說些人話(沒有貶義的意思),讓人物更飽滿更有溫度一些;類似“結果你懂的”這樣的最好換種說法或者干脆不要,這樣語言即不好也不酷,配不上自由的阿莉雅。
?
《我這一生》
哎呀,這篇怎么這么長,近乎是另外兩篇字數(shù)加起來呀,不公平呀。好吧,我不是說字數(shù)長就是好,但有一點,字數(shù)長自然會給寫作者更多空間,比如我覺得小野犬如果是這個字數(shù)的話會更豐饒一些。
?
正如我們看到的,作者語言平實敦厚,也許是背景在村莊的原因,有些像傳統(tǒng)文學的寫作,同時在后半部的寫作中又不失科幻的奇思與冷酷,是個非常不錯的科幻小說。我總覺得前面和中間某些地方寫得有些多余了,或者說不應該寫那么多。一個自然的想法是作者在寫了不少篇幅后覺得該轉換節(jié)奏了,但又不忍心刪掉一些勞動果實,于是就都保存下來;或者說,作者其實在中間插入了很多概念和人物,如果都要說明白恐怕還要寫得更多,給我的感覺是中間部分由于人物眾多又要變奏則稍顯凌亂:“孫水波”“秀兒”“小珍”“嗝屁”(好吧我知道他叫嗝三)等等。
當然,作者很厲害的一點是他很好地利用了篇幅的優(yōu)勢,做到了很重要的氛圍營造(很多寫作者寫長了變差的原因很大一方面就在這點上,氛圍是一個小說的氣質,這對于年輕的寫作者而言是個高階的能力,寫過長一點文字的作者很清楚這一點,因為你很容易就會寫成冗雜多余、顧此失彼、廢話連篇、一水到底甚至胡言亂語等等)——這恐怕要歸功于他不錯的文學化語言(用詞的準確、修辭的藝術、語言的錯落有致)。
簡單來說,是一個循環(huán)式的科幻故事:在一系列生活和生存的艱難處境下(或者說以尋找關于父親秘密為主線串聯(lián)起來的故事),我發(fā)現(xiàn)我既是我,也是我父親。作者做得很好的一點是,這份理論的誕生伴隨著一系列的鋪墊(很多寫作者有不錯的點子,但寫得急或者寫作水平有限,有塊好肉但沒手藝,做得不是生就是糊,讓人難以下咽),而同時,巧妙地將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聯(lián)系——愛這個主題結合了進來,于是作者順理成章地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哲學思考:究竟我們的生活是不是被設計出來的?或者說,我們的自由意志存不存在呢?(當然還可以有更多理解,這種不確定方向的謎團本就是迷人且震撼的)。
?
當然,很遺憾的是,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仍然有些薄弱(這對于大多數(shù)寫作者來說往往是個難點)。原因自然少不了情節(jié)的閃回、記憶的插入、作者的旁白以及不定什么時候就露臉的愛拍人屁股的孫水波和那個神秘的問話插入(當然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娘的事兒等不一一舉例)。作者很想展開一段曠日持久的生活拉鋸(也符合題目),可時間拉長或是扯進來的人物多了自然散了,比如后面的節(jié)奏明顯變快(盡管作者作了不少解釋),這表現(xiàn)在類似嗝屁和他那愛人(很明顯這部分是拿來與我和秀兒這一對做對比)或者類似“鴿派”(第一次出現(xiàn)我還以為是什么政治名詞或者杰洛特求學的學派)“雅各布”“奇美拉”記憶的解釋電子表懷孕的秀兒癲狂的人們以及又不斷插進來的早該忘了的記憶等等(原諒我這段不加標點,因為我也癲狂啦)。當然更有可能,是我自己想得慢(我大腦的cup可能需要更新),總之這段來得緊湊(個人覺得減少一些前面的內容把這塊再多些筆墨理一理(當然也有可能是作者風格就這樣)),后面就是秀兒和我為了那令人動容的愛情而互相做出犧牲或讓步等等(大概是這樣),無妨,不打緊,因為接下來好戲來了(我挑幾句,算了,不挑了,直接來看):
這一整塊寫得都好(當然作者耍賴般地把圣經(jīng)弄進來了),理論自洽(最起碼乍看去)、科幻語言、主題升華。(哎呀,小說中間那塊要是也下這功夫就更好啦。)
?
?
分割線————————————————————————————————————
?
?
啰里啰唆說了這么多,很多沒說到(到位)的地方,也有不少個人偏見。但總之這三篇都是很不錯的作品(就算只從完成度上來說也是這樣的),各有風格,優(yōu)勢缺點也都存在。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