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學子“三下鄉(xiāng)”:非遺制作在民間,文化傳承靠大家
7月14日,早晨的陽光懶洋洋地灑在古勞鎮(zhèn)麗水新村的鄉(xiāng)道上,透過繁密的榕樹,刻畫出若隱若現(xiàn)的樹影。在老師的帶領下,十六位富有朝氣的青年,揮舞著隊旗,浩浩蕩蕩地走在開闊的街道上,每到一處新奇地方都忍不住駐足觀看,但時間在催促著我們前去走訪鶴派獅藝傳承基地,內(nèi)心也就無暇顧及周圍的鄉(xiāng)土民情了。
鶴山獅藝作為我國南獅之一,是廣東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瑰寶。鶴山獅頭扎作歷史悠久,扎作藝人馮勝強子承父業(yè),依然在堅守代代傳承的手工扎作獅頭技藝,是鶴山獅藝(扎作)傳承人。借著此次社會調(diào)研的機會,“晨曦”調(diào)研組來到馮勝強師傅的工作室。
首先,由隊長向馮勝強師傅詢問鶴山獅藝的歷史,了解到獅藝名家馮庚長大師自幼習武,清末民初,師從馮了性學習獅藝。由于其極富悟性,加之武功基礎深厚,不久即青出于藍,開始以教授舞獅為業(yè),足跡遍及省港佛與南洋一帶,門徒眾多,被尊奉為獅藝泰斗,人稱“廣東獅王”。馮庚長在采青和舞法上是相當出彩的,但是在歷史上卻是無從查起的。因為過去年代傳播力度不足,也就鮮為人知,只有行業(yè)內(nèi)的手藝人口口相傳,再加上當時社會動蕩,基本上有關鶴山獅藝流傳的信息都保存不下來。另外,馮庚長大師創(chuàng)立了鶴山獅比較獨特獅型和舞法,和佛山獅是不一樣的。從舞獅上看就分為北獅和南獅,其中南獅又分兩個派別,一個是佛山獅,另一個是鶴山獅。從獅型和舞法來看,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鶴山獅的獅型身形是比較長的,嘴是平的;佛山獅獅頭的嘴是翹起來的。鶴山獅的舞法是貓步,模仿貓的動作去舞動的,和貓嬉戲類似。鶴山獅的鼓點很響亮雄壯,而佛山獅的鼓點則是很密集的。

談及鶴山獅藝的傳承,馮庚長的徒弟,有本地的,也有海外的;有舞獅的,也有做扎獅的,但是在鶴山本地流行一種說法:舞獅的不扎獅,扎獅的不舞獅。時至今日,扎獅手藝傳到馮勝強師傅手中已經(jīng)是第五代了。幾十載春秋錘煉出的匠人精神是常人難以匹極的,然而,馮師傅殷切地期盼能夠有更多年輕人過來學習扎獅。
馮勝強師傅堅持扎獅技藝的傳承工作,不斷總結摸索關于扎獅的多種技法,堅持不懈從事鶴山獅藝的保護與傳播。近年來,在地方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作為非遺傳承人的馮勝強師傅出現(xiàn)各大媒體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讓更多人看到了鶴山獅藝的魅力。
根據(jù)計劃安排,并經(jīng)過一番討論,整個團隊分為了兩組:一組人員負責采訪馮勝強師傅,另外一組隊員跟隨老師來到二樓進行參觀學習。
二樓是用來擺放已經(jīng)制作好的成品獅頭,大都是馮師傅利用閑暇時間與妻子一道制作的。從外形看,鶴山傳統(tǒng)獅頭長而高大,頭頂為拳角,以青、黃色為主色調(diào),青鼻、“企眼”、鯉魚額、蓮花座、蓮蓬眼頂、貓須面、爛耳兜風、五蝠背等鶴山特有造型。經(jīng)過改良的鶴山獅頭線條粗獷豪放,剛勁有力,靈活多變,緊湊生動,富有裝飾沒的效果。在色彩上層次分明,巧妙地表現(xiàn)獅頭擬人化臉譜的藝術形象,將獅子的不同風格和性格特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驚嘆鶴山獅藝神奇的時刻,大家來到了馮師傅扎獅頭的地方?!奥槿鸽m小五臟俱全”,小小的角落里整齊地擺放著制作獅頭的各類工具和材料。為了能夠讓負責調(diào)研的同學更加直觀地了解獅頭制作的過程,馮師傅早已坐定,拿起竹篾和紗紙開始大展身手:先扎出獅胚,以紗紙、紗綢為原料撲獅,一般里外蓋三層紗紙,中間用紗綢把獅胚糊起來,使其堅固結實,不易損壞,外表平整,不起褶皺;然后用油彩上色,按照臉譜的不同要求,手工繪制各種特定的裝飾圖案;最后用可活動的連接裝置把下巴、睫毛和耳朵裝上,以便這些部位能自由開合。就這樣,一個完整的獅頭便制作完成了。在詢問間,得知馮師傅平時還要到別處上班和打理家務,扎獅只是一個副業(yè),只有在閑暇之余才會動手制作。在當今社會,像馮勝強師傅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的興趣和熱愛便是傳承鶴山獅藝的強大動力。反觀年輕一代,似乎很難沉下心來堅持完成一件事,信息膨脹之下,他們又該如何潛心靜氣,斂神收心呢?或許在了解一件件作品的背后所承載的人文力量中能夠找到答案。作為會計學專業(yè)的學生,隊員們對一種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不夠全面。相比于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更希望在課外能夠親身體驗非遺的制作過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真的能夠讓更多人看到鶴山獅藝非遺,讓鶴山獅藝非遺進入校園,便是此次社會實踐最好的結果。

隊員們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馮師傅專注的神情,有那么一瞬間也想體驗一下。馮師傅見大家目光如炬,便提出讓我們嘗試一下。作為扎獅“小白”的眾人,遲遲不敢下手,也不知從何下手,帶著懇切的目光看向馮師傅,馮師傅立馬心領神會,坐下來手把手教大家最簡單的糊紙。一群人圍著馮師傅,這樣的場景仿佛她們當初學習扎獅時一樣,似乎,這就是“晨曦”三下鄉(xiāng)探尋鶴山獅藝的意義,讓更多青年人看到鶴山獅藝,加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的行列。

馮師傅扎獅的經(jīng)歷在啟示著在場的所有人,傳承非遺,既要保持敬仰的心態(tài),也要學會與它拉近距離。新時代自然會有新的展現(xiàn)方式。當?shù)卣畬@些非遺文化的重視讓鶴山獅藝得到延續(xù)。而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自信也十分重要,離不開國家、政府、社會的支持。傳承人的努力、政府的支持、社會的關注三者合力,定能使鶴山獅藝非遺重新煥發(fā)生機活力。
鶴山獅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任何人都能為鶴山獅藝的保護、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更多人加入到振興鶴山獅藝的計劃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