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怎么評的?獎金是多少?華人有多少獲得者?
諾貝爾是瑞典的一個化學家,發(fā)明家,工程師,他一生有很多發(fā)明,最著名的是無煙炸藥,被稱為“炸藥之王”,奠定了現(xiàn)代軍事工業(yè)的基礎。
1895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他將遺產(chǎn)的大部分設立了一個諾貝爾基金,用基金的利息成立了諾貝爾獎,用來獎勵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fā),最初設立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和平獎、文學獎共5個獎項,1968年設立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1969年開始頒發(fā)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共有6個獎項。
1、評選周期: 一年一次 2、獎勵的原則:每個獎項獎金相同;每一個獎項, 獲獎的人數(shù)不能超過三個人。 比如,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獎金:獎金不是固定的,根據(jù)上年度諾貝爾基金投資的收益來決定,可能會增 加,也可能會減少。 比如,2018年,諾貝爾獎每個獎項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84萬元)的獎金。; 2022年的諾貝爾獎金額設定為每項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642萬元人民幣。 4、評定機構: 物理、化學和經(jīng)濟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 生理或醫(yī)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加羅林醫(yī)學外科學研究院評定 。 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 和平獎: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評定。 5、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共11人(2022年9月止) (1)、中國大陸諾貝爾獎者:(2人) 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文學家); 屠呦呦,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科學家)。 (2)、中國港澳臺地區(qū)獲得者:(2人) 李政道與楊振寧,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臺北籍貫。其中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2015年4月1日,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3)、海外華人獲得者:(7人)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國,祖籍山東日照),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于臺灣,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 (1948年生于美國,祖籍江蘇太倉)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頂山)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錢永健(1952年生于美國,祖籍浙江杭州)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雙國籍)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6、2022年諾貝爾獎頒布時間:10月3日-10月10日 10月3日,頒發(fā)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10月4日,頒發(fā)諾貝爾物理學獎; 10月5日,頒發(fā)諾貝爾化學獎; 10月6日,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獎。 10月7日,頒發(fā)諾貝爾和平獎。 10月10日,頒發(fā)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2022年諾貝爾獎的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 (約合642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