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頭”上“壹圓”兩字,原來藏著一位章草高手!
“袁大頭”,民國時期流通的主要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51年,發(fā)行量超過7.5億。

那么,這“袁大頭”上“壹圓”兩個字是誰寫的呢?


“壹圓”的書寫者,是一位書法家,他就是羅復堪。

羅復堪先生像
羅復堪自幼就喜好書法,12歲時開始學習歐體、15歲又改習顏體,18歲之后,潛心研習六朝碑帖,尤得力于《石門頌》、《曹全碑》、《月儀帖》和《急就章》等。他善于吸取各家之長,使之融會貫通于筆底。人到中年之時,雖不專事書法,卻早已是馳譽南北的章草名家。

精于書道的康有為,對這位弟子也備加贊賞,譽為“筆力雄勁,意態(tài)閑雅,卓然自成一家”。

在民國初年,羅復堪供職于財政部泉幣司,當時他的書法,在圈內已經很有名氣,正當“袁大頭”計劃上馬,近水樓臺,這個好事兒就落在他的身上了。

羅復堪一生不諂權貴,獨善其身,習藝自樂,晚年困于生計,以賣字幫補家用,潤格低廉而交件快捷。

說起老北京的“四大書家”,凡是藝林中六十歲以上的人們多已久聞其名。他們是寶熙(瑞臣)、邵章(伯褧)、羅復堪、張伯英(勺圃)。其中,獨擅“章草”的就是羅復堪先生。早年北京出版的《藝林月刊》、《藝林旬刊》中常有羅復堪的題字和作品,報刊上并譽之為“現(xiàn)代章草第一人”。

羅復堪題跋《漢三老諱字碑》初拓本

漢代以后,章草成為一種高雅拔俗而較冷僻的書法藝術,研習的人遠比其他書體為少。清末民初,廣東出了兩位章草名家,一位是王秋湄,則另一位就是羅復堪。
羅復堪酷愛章草之作,為了使章草一體能得到發(fā)揚光大,他畢生苦學不輟,老而彌堅,七十多歲后左臂病殘不能伸直,仍每日揮毫練墨,從不間斷。他不僅學而不厭,而且誨人不倦。他曾作《論書示門人六十首》,以其真知灼見的書學理論教導學生。



羅復堪作品
章草

章草,是書法的傳統(tǒng)書體之一,是早期的草書,始于秦漢年間,廣泛流行于漢代。
章草的形成是草書藝術成熟時期的開端,是“今草”的前身,章草的主要特征是保留隸書波磔,字形方扁端正,字字獨立,偶用連筆牽引,簡化了隸書結構,但筆畫清晰,斷多連少。
章草的傳世名作除大量的簡牘外,有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師頌》《月儀帖》,皇象《急就章》以及《淳化閣帖》中所載的章草作品。至元代,在趙孟頫、明代宋克等人的努力下,這一書體又得以復蘇。

《出師頌》


《淳化閣帖》內頁之一

皇象《急就章》
章草雖是草書,與今草草法不同,有約定俗成的草寫規(guī)律以及自身的一套規(guī)則,這是章草準確易識而又結字美觀的依據。
如何學習章草

章草草法嚴謹,極有法度。章草結字,筆畫已盡可能進行省變、精練,一點一畫都是有根據、有來源的。如果在書寫時不合草法,隨意連筆草寫,就容易似是而非、妨礙認讀,也不容易美觀。學習章草應關注如下幾點:

1.互不相連,字距均勻
章草通篇,字與字之間幾乎是獨立的,并不相連。筆畫之間也很少有牽絲映帶,這種相對只要經營好單個字并把每個字的字形寫好的布局章法模式,對于初學者而言會容易許多。事實上,章草的通篇氣息必須是圓融的、渾然的、協(xié)調的。
2.字型扁方,減筆連畫
章草的形體是從隸書的橫扁勢態(tài)發(fā)展為豎長方形或圓形或方形,相比原先的結構類型豐富了很多。這是由于“草寫”本身而帶來的一種活潑性的改變。在字形的處理上,還是較多地保留了隸書中宮開闊的意態(tài)。
章草用筆大多是直接順勢而入,長橫筆畫還是顯示出隸書的意味,收筆還明顯地保留了隸書的磔法,尤其在捺畫收筆處,更是盡可能地發(fā)揮了磔的寫法,重頓后順勢右上平出,顯得十分古樸。
3.圓轉弧彎,轉鋒簡便
章草在行筆的轉折處,為了提高書寫速度,省去了提按頓折的麻煩,改作手腕圓轉而形成的弧彎,在書寫上大大簡化了用筆的復雜性。
4.筆合隸意,符號相代
章草在形體的簡化中,把鄰近的筆畫連接起來,變兩筆為一筆,甚至把許多筆連接變成一筆。省略筆畫后使一些筆畫符號化,在約定俗成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定型的替代符號,這些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的符號給書寫者帶來極大方便。
寫在結尾

學習寫章草時,要注意筆畫的輕重,結字的體勢和章法布局。書寫時選用硬毫筆或兼毫筆為宜,用墨要濃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