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文史資料 第19輯 宜城飯館憶舊
宜興文史資料 第19輯 宜城飯館憶舊 作者:周頌高 吾鄉(xiāng)山青水秀,物阜年豐。太湖銀魚,清白似玉,肉質(zhì)細膩;籠涇的蝦,燒熟后背上有七個紅點;溪河的蟹殼薄如紙,肉略帶甜味。水產(chǎn)之鮮美,譽滿江南。南山松菌,春以“桃花”,秋以“雁來”而名之,其味勝過蘑菇、猴頭。鮮菱、嫩藕、竹筍、板栗,充斥市場。冬季羊餃,新秋鴨餃,佐以“老枯”陳釀,令人心醉。時時節(jié)節(jié)均有名產(chǎn),真是得天獨厚的魚米之鄉(xiāng)。 本世紀初,京杭國道(今寧杭公路)、錫宜、常宜公路修筑之前,主要依靠大運河及太湖水網(wǎng),以小火輪及帆船輸送客貨,因速度慢、載量少、物資流而不暢,是以價格平穩(wěn),美食者可大飽口福。當時,又缺少冷藏條件,葷素食品均趁鮮活在早市成交。飯館進貨之后及時整理,配成冷盤,羅列在鋪面的作臺上。如醬鴨、白雞、熏魚、鱔絲、白肚,刀而整齊,引人注目;粉紅色的鹽水蝦,藏頭掩尾,盤成圓圈,選只大蝦,成為塔頂;淡黃色的冬筍片厚薄均勻,鋪墊整齊;溧陽水芹全部采用莖段列成方塊,有如玉帶拼成,稱為“芹白”。這些新鮮佐酒之品,五光十色,令人食欲大動。至于生料,蝦仁透明如鏡,鳊鳙鯽鱖,鰓紅目亮;青魚分成肚檔、頭尾、魚片、腸腑;蟹粉、鱔背、豬肝、腰片,一盤盤,一盞盞,層層疊疊放在“山頭”上(作臺的木架),使顧客一目了然。選擇鮮嫩肥美之品,下鍋片刻,即可上桌供應(yīng)。這種點菜方式,最為美食者所稱賞。 城里人習(xí)慣吃“早點”。所謂“早點”,不單是面點包餃,而且有酒類宴飲,從晨及午延續(xù)數(shù)小時,前述的精美菜肴,早市上就可以吃到。 宜城飯館為數(shù)不多,最負盛名的當推“王復(fù)茂”,創(chuàng)于清光緒年間,地處東城門口,雖市口較差,但聘有名廚卞雙喜,大宗的喜慶筵席非他莫屬,舊時酒席分為四等,“魚翅席”十六圍餞八大八小,除排翅之外,燕窩、銀耳、蘑菇、鴿蛋、山珍海味,備用無遺,這是最高等級的,其次是六大六小,主菜為鯊魚唇,故名“魚皮席”,略遜于魚翅席,但亦非一般人所能享用;常用規(guī)格是“正鴨席”,是四圍餞四熱炒四大菜,加甜鍋飯(即八寶飯)和全鴨(或全雞)。當時這樣一席的代價,約二塊銀元左右;第四種為便飯菜,類似和菜,葷素十道,俗稱“十碗頭”?;閱氏矐c,大都用后兩種規(guī)格。如結(jié)婚女方在出閣前備的“待嫁酒”,男方招待女賓的“三朝酒”,晚間招待男賓的“送珠房”酒等等,均用正鴨席,女賓和小孩最感興趣的是圍餞中酸梅子(蜜浸青梅)和甜鍋飯,往往對這兩種甜品呼兒喚女,一掃而空。男賓們“美食者”居多,他們的評價對飯館的聲譽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飯館不敢偷工減料。 宜城較有名氣的飯館還有鴻福樓和青云樓,吃早點心者,大都去這兩家,因為在市口上。前者在新街口(中正街,今人民北路)位于蛟橋北堍,后者在西大街(今解放西路)背臨城河是一家茶館所在。其廚師以范氏兄弟子侄為主干,手藝也是一時之俊。其營業(yè)額雖不及王復(fù)茂,但堂吃興隆,為市面生色。大觀樓在新街北首,靠近原縣衙,與三新旅社相對,房屋是后期建造,較為新式,樓座亦軒敞。但宜城吃客,講究實惠,以菜肴鮮潔、調(diào)味適口為主。由于該店缺少名廚,生意不大興隆,掌廚師傅頗有不平。適逢京杭國道通車后,有一次于右任道經(jīng)宜城,午膳時從甲子門進入城中,首先看到大觀樓,覺得有些氣勢,乃登樓吃了一客炒面,盛贊“味道不錯”。因此掌廚師傅就常談這段事,引以為榮。 在北伐之后,東門大街新橋境還開過一爿飯館,經(jīng)理叫謝梅生。由于面街枕河,鮮活水產(chǎn)可養(yǎng)在河邊竹籠中,加以經(jīng)營得法,招待周到,頗具特色。早市生意不錯,也承辦零星酒席,可稱后起之秀。 以上是較有名望的數(shù)家飯館。當時交通不暢,旅游業(yè)尚未興起,物價還以錢碼為主,城鄉(xiāng)過客,希望“多快好省”者,在蛟橋南堍東撒珠巷口,還有數(shù)家“小飯館”,可稱為那時的“快餐館”。這種飯館店門口是一排安在煤爐灶上盛有熟菜的砂鍋,葷素皆備,不下十余種,倒也濃油赤醬,熱氣騰騰,香味四溢。店堂內(nèi)三、五方桌,顧客隨到隨買,葷的一二十枚銅元,素的三五十個制錢,還供應(yīng)土燒之類的零拷酒類。一次登門,花費二三毛錢,就可吃個酒醉飯飽。這真是得快餐風氣之先,實為宜城飯館之又一特色,至今使人懷念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