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變態(tài)
下面是講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當(dāng)時的時代感到悲哀。上古時候,長輩死了,喪帽是麻做的,很考究??鬃诱f這雖然是古禮,但現(xiàn)在的人,越來越簡化了,用純麻披孝就夠了,比較節(jié)儉。孔子對喪禮也取節(jié)喪的意義,他也同意節(jié)儉、簡化。中國本是禮義之邦,古代與人相見,跪下來拜,孔子說這是禮貌——“拜下,禮也。”但現(xiàn)在的人,沒有行禮的誠懇,“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討厭跪拜行禮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點而偷懶,就是不誠懇。對于這一點,孔子認為敬禮的精神,需要絕對的誠懇,這是不能改變的。所以即使是違背了時代,違背了大多數(shù)人的做法,但還是要保持我們古禮為上,因為它內(nèi)含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當(dāng)時所處時代的情勢,可以說和我們今日所處的環(huán)境是相同的。人與人之間的禮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甚至外表的形態(tài)上也成問題,譬如現(xiàn)在的敬禮,變成純粹的招呼,就是打個招呼而已。不但內(nèi)心沒有誠意,連外面的形態(tài)姿勢都是花樣百出,像希特勒式地舉一舉手、傲慢式翹翹下巴,歐美式的哈啰、嗨,統(tǒng)統(tǒng)出籠,洋洋大觀。這個時代問題,你我都有責(zé)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句話很容易解釋,很容易懂??墒沁@不止是文字的問題,要在這一生中行為修養(yǎng)上做到,實在很難。這里說孔子對于這四點,是絕對做到了。第一是“毋意”(這個“毋”與有無的“無”字通用,不過在《論語》上以及古書的否定詞,多半用這個“毋”),這是說孔子做人處世,沒有自己主觀的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并不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樣的結(jié)果。這一點也是人生哲學(xué)的修養(yǎng),天下事沒有一個“必然”的,所謂我希望要做到怎樣怎樣,而事實往往未必。假使講文學(xué)與哲學(xué)合流的境界,中國人有兩句名言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比松氖虑椋鲁3S邪司偶际遣蝗缫?。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都無法講,這都是人生體驗來的。又有兩句說:“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边@也代表個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個人當(dāng)中,還找不到一個是真正的知己。這就說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實上“毋必”,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所以中國文化的第一部書——《易經(jīng)》,提出了八卦,闡發(fā)變易的道理。天下事隨時隨地,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在變,宇宙物理在變、萬物在變、人也在變;自己的思想在變、感情在變、身心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物。我們想求一個不變、固定的,不可能??鬃由钔ㄟ@個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適變、能應(yīng)變。第三是“毋固”,不固執(zhí)自己的成見。第四“毋我”,專替人著想,專為事著想。這就是孔子學(xué)問修養(yǎng)的偉大處。 這里發(fā)揮起來,便要與別家的思想做一比較。如一般人認為高深莫測,甚至有恐懼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剛經(jīng)》(所謂“經(jīng)”,也便是“四書五經(jīng)”的“經(jīng)”的意思)。這部書中也有四個類似上面所說的觀念,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痹诜饘W(xué)中所謂“相”,就是形象或現(xiàn)象。我們?nèi)伺c人之間相處,往往感覺到很痛苦、煩惱,總是被現(xiàn)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無法做到“無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煩惱。結(jié)果忘記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樣的?!按蠹乙粯印本褪欠饘W(xué)所說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絕觀念,也就是平等相。 關(guān)于這一點,我曾在一次某大學(xué)社團舉辦的哲學(xué)討論會中,講過一個“我與無我”的專題。我們常在哲學(xué)上看到做人做事要做到無我的境界??赡軉幔肯染褪聦崄碚f,不可能。譬如有人說:“我告訴你,我絕對客觀?!边@句話對不對?不對。這已經(jīng)非常主觀,因為“我很客觀了”,這就是“我”的主觀。哪里是客觀?等于說“中”,天下有沒有一個“中”?因為“中”是對兩邊而言,才構(gòu)成了“中”這個觀念。其實對比出的這個“中”,對另一點來說又是偏了,沒有絕對的中。又用方位來說,你站在一個房間,說自己是在中,前后左右是東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沒有中間的。所以說絕對無我,在觀念上有這個名稱,真要做到無我,幾乎沒有這樣的人。但不是絕對沒有,一旦真的做到無我的話,就會非??鞓?。我們所有的痛苦,都因為自己“有我”而來的。如果我們手里拿了一件東西,別人需要時,一定舍不得給人,因為別人需要它時,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時候。假如能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而給別人,就是最快樂的境界。有一位學(xué)佛的朋友來問,什么叫“菩薩”?我說這是印度梵文的名稱“菩提薩埵”,音譯成中文,簡稱“菩薩”,所含的意義就是“覺悟有情”。自己對于人生哲理覺悟了,可是對于這世界,對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盡量施以助力。所以中國人說“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這就是菩薩的境界,等于中國人說的圣賢,名稱不同,發(fā)音不同而已。他又問學(xué)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薩?我說沒有,至少我沒有看到過菩薩。 不過我朋友曾經(jīng)看到一個人,可以說得上是菩薩。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駛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難了。船上有一個認識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這船到澎湖去。在海難來時,有船員看見他有病,丟了一個救生圈給他,要他先離船逃生。他接到救生圈后,仍然很從容,并沒有立即套上。后來看見一個婦人抱了一個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個救生圈轉(zhuǎn)送給了這對母子。他說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樣的。原來丟救生圈的船員,忙了一陣子回來,見他還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沒有了,問他怎么還不逃命?救生圈哪里去了?他只笑笑(這種狀況下,他還能安詳?shù)匚⑿?,可見是什么樣的胸襟了),也不講話。這位船員東找西找,又找了一個救生圈給他,他又送給了另外一個人逃生。結(jié)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從容。這是無我。他這樣做不是被強迫的,完全是自動的,這就叫做無我、愛人。我們心里覺得這件事情很悲慘,但在他的心境卻很安然。他不是自殺,他覺得別人更值得同情、憐憫。但在事實上,平常一般做人做事,沒有辦法真無我。每個人同樣畫畫,畫出來各有不同。你寫文章如在文章里無我,就沒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寫了。同樣一件事情做起來就有“我”的精神。要將全副的我,擺到無我的境界里,才可以達到真的“無我相”??鬃拥倪@四點,大概用佛家的這觀念來相互襯托一下。實際上這四點是全部孔門學(xué)問的中堅,所以孔子教我們學(xué)問修養(yǎng),就要效法他做到這四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來以一個事實,來講孔子為什么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幾件大事之一??锸且粋€地名,在宋國。當(dāng)時有一個壞人叫陽虎,據(jù)說陽虎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長得和孔子一樣,宋人都要殺掉他??鬃訋Я艘淮蠖褜W(xué)生,經(jīng)過那里,大家以為他就是陽虎,把他包圍起來,要殺他。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古代的文字簡單,只用一個“畏”字。實際上這個字代表很嚴重、很可怕、很危險的一件事故。當(dāng)然孔子的學(xué)生們感到很嚴重,也可以說嚇?biāo)懒恕?墒强鬃诱f,沒有事,你們放心好了。他非常相信命,不過這個命不是普通算命的命。他說自文王死后,五百年來,中國文化衰落到現(xiàn)在,難道中國文化的命運真要斷了?不要流傳嗎?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那么就應(yīng)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文化,可是事實上我要擔(dān)負起這個責(zé)任來。 假如說上天并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而要讓它流傳下去,那么今日就還要留著一點。如是這樣,老實說,我今天對于中國文化,是全心全力貢獻在這件事上;也只有我對于中國文化,能夠接受、能夠發(fā)揮。像這樣,那么你們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會把我殺死。 我們看到孔子在一個這樣危險的情況下,他始終不以宗教精神,來個禱告,求神保佑。再說,這個時候,他如果談軍事精神,把學(xué)生馬上一組織,變成戰(zhàn)斗的力量,也很容易。但是他不來這一套,所以他始終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他始終建立一個人文之道,處一切人、事,要自己增加自信。這一段說明他做人處世,處困難當(dāng)中的精神。他這一次困難,如果不是身歷其境的人,不容易體會。等于現(xiàn)在和年輕人講抗戰(zhàn)時期的情形,講死了他們也體會不出那種味道。沒有跑過警報,沒有躲過炸彈,沒有逃過難,那種味道年輕人始終不知道的。孔子當(dāng)時的處境是萬分危險,但他始終不動聲色,不在乎。他反而慰勉學(xué)生,放心!死不了的。中國文化的責(zé)任落在我們的肩膀上,上天有意斷絕中國文化,那是我們該死。假使上天無意斷絕中國文化,那我們不會死的。這是孔子處患難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