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都翻篇了,綜藝節(jié)目也該正常點了吧?
01
?
長久以來,都有一個論調叫“天下苦流量明星久矣”。
?
為什么?有網友總結出了流量明星劣跡藝人的幾宗罪。
?
說他們的無知和狂妄近乎沒有底線,連法律和道德都敢踐踏。
?
說他們淺薄且膨脹,拿著上億的片酬,每天餐標都幾千元,貢獻出來的卻是大量摳圖,替身,嘟嘴瞪眼以及風格雷同的演技和作品。
說他們立他們太多千篇一律又虛假的人設,一邊表演深情一邊劈腿約炮,說著“理智追星”,“不需要控評”,又放任粉絲全網流竄,網暴他人。
國家最近也在重拳出擊,整治這些娛樂圈飯圈亂象。
“劣跡藝人”超話被封,作品下架。
?

舞臺效果也做了模糊處理。
?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巨大的娛樂圈洗牌,洗的就是過去將近10年流量時代的遺毒。
?
所以我們到底期待的是怎樣的綜藝節(jié)目?
?
一直以來我都期待著,可以看到一些不一樣的人,真實的人,友善的人。
?
比如我最近看了個綜藝,覺得就不錯,叫《我的音樂你聽嗎》。
?
本來是B站選拔新生代原創(chuàng)音樂人的節(jié)目,但我看了兩集,覺得也可以算是00后小朋友五花八門的社交狀態(tài)實錄,真實到可愛。
?
來參加節(jié)目的36組選手都是95后,00后,之前是純素人,沒什么舞臺經驗,就連見到一起參賽的隊友都會一臉迷茫,互相做完自我介紹,坐下來聊聊天,沒兩句話就冷場了。
?

?
有人直說自己“社恐”,哪怕只是跟別人擦肩而過,都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
?


?
還有女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大家越熱鬧,她就越想躲。
?


?
02
?
彈幕上有人說,搞音樂的年輕人性格古怪孤僻,其實我覺得這是刻板印象了。
?
首先,節(jié)目上這么多年輕人,也不是每個都社恐。
?
比如有個男生自我介紹的方式是直接給人遞名片,他自己設計的,長這個樣子:
?

搞笑中帶著一絲絲認真。
?
還有一個同學試圖擺脫社恐,主動找一個話癆室友聊天,結果人家太能聊了,熱情如火,直接把他“點蔫了”:
?

被網友戲稱為“社交恐懼癥遇到社交牛逼癥”。
?
更重要的一點是,社恐,在95后和00后當中算是個普遍現象,不是什么孤僻古怪,更不是某一個群體的專利。
?
我在上海這么多年,很多年輕人多一些的公司,企業(yè)文化里都多少帶點社恐。
?
大家不太喜歡團建,老板獎勵員工,比起請吃飯,請唱歌,更簡單的方式就是每人發(fā)個紅包或者索性放半天假。
?
包括我自己開公司,幾乎不怎么組織員工社交,除了工作需要的出差,也不要求員工非得一起吃飯,出游。
?
他們也舒服。
?
說穿了,大部分人表現出的社恐并不是病理層面的,也不是故作高冷,完全不接觸任何人,他們就是對很多社交關系不感興趣。
?
寒暄,客套,跟陌生人沒話找話試圖熟悉起來這些行為,他們覺得無趣,也沒有必要。
?
在我看來這真的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面對陌生人覺得不舒服,不自在,有點尷尬于找不到話題,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的體驗。
?
但00后特點是,他們會把這種尷尬和不適明確地表現出來——
?
我不知道該說什么的時候,就癱在那里不說話,或者就離開,回自己的房間,找個地方獨處。
?
他們甚至會在節(jié)目上就明確地說,“我不喜歡主動社交,比較慢熱”。
?
從這個角度說,我從不認為“社恐”是00后年輕人的專利,它可以發(fā)生在任何一代人身上,沒什么人會發(fā)自內心地喜歡應酬,喜歡和不熟的人虛與委蛇地社交,攀關系。
?
但只有00后,會把“我不喜歡”大聲說出來。
?
這不是恐懼,相反,這是一種足夠強大的勇氣才能支撐起來的自我意識。
?
03
?
節(jié)目里還有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女生,叫Nono(陳童言),她登臺的時候,全程抱著一個大象玩偶——
?

這個玩偶還有名字,叫安莉娜娜。
?
她說她沒有安全感,也不自信,玩偶是她安全感的來源。
?




這同樣是一種極度的坦誠。
?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一個成年人在公共平臺上不太好直說自己很脆弱,沒有自信和安全感。
?
我們提倡成年人的世界要把崩潰藏起來,尤其你是個參加選秀的選手,你要拿出來的是穩(wěn)定,專業(yè)的舞臺表現,是近乎無堅不摧的“高情商”。
?
但對這位女選手來說,她并不為此感到羞恥和尷尬。
?
她想唱好歌,想展示才華,和她需要抱一個玩偶來寄托安全感并不沖突,她能這么想,也能這么做。
?
演唱期間,她脫掉鞋坐在臺上,抱著玩偶,在幽藍色的舞臺光下,像個入睡前的孩子。
?

可能往前的幾代人中,能這么自我的人也有,但總歸是少數,我們會覺得他們很酷,也很另類。
?
但這是00后的常態(tài),大家普遍都會這么做。
?
就像面對這個抱著玩偶的女孩子,沒有哪個選手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她,覺得她幼稚,大家只會說她很可愛,歌唱得很動人。
?
00后所謂的“社恐”并不是孤僻高傲,不好相處,相反,大家一旦有了共同話題,聊到都喜歡的音樂,立刻就成了朋友。
?
“社恐”的同時,他們也會跟初次見面的隊友說,你有要編曲的地方找我,我收費很便宜。
?


?
然后兩個人立刻去了琴房,一見如故,配合默契。
?

有個男生送給隊友的見面禮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印在小卡片上,做得非常精致。
?

?
另一個抱著吉他的男生立刻就來了一段即興創(chuàng)作。
討論喜歡的音樂人和曲風,就會馬上從緊張尷尬到相談甚歡。
?
這和我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也是類似的。
?
我們公司招實習生,從來不需要“破冰”,大家打個招呼,午休時間聯機打一會兒游戲,下午茶湊單點個奶茶,發(fā)現喜歡喝的飲料都一樣,而且都點去冰三分甜,立刻就熟悉起來了。
?
我不用刻意組織什么團建,周末他們自己就能約著去逛街,打桌游。
?
這是年輕人特有的交朋友方式——結交你不是因為利益,也不是礙于面子,就是我們有共同的愛好,我在你身上看到親切感,就足夠一秒拉近距離。
?
這也是當下網絡能提供的便利:
?
很多論壇,社交app,興趣小組,會把天南地北的年輕人通過興趣愛好聚集在一起。
?
你喜歡動漫,游戲,音樂,電影,喜歡某種服裝風格,喜歡bjd娃娃,都可以訊速地找到“同好”。
?
可能在別人眼里,這是“亞文化”,是不被完全理解和認同的。
?
但在你們的小圈子里,這就是因為共同的熱愛,彼此遇見,互為知己。
?
是一種最可貴的友誼。
?
04
?
其實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在思考,這種“自我”也好,對無效社交的排斥也好,選擇朋友的方式和標準也好,真的是00后的專利嗎?
?
我覺得不完全是,我一直提到,很多情緒和想法是人們所共通的。
?
但有個很重要的區(qū)別在于,00后確實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它足夠包容。
?
我是90后,比他們也不算大非常多,但我能明確地感覺到,我在大學畢業(yè)前后,還會有長輩和公司前輩不停地告訴我,社交能力非常重要,內向是不好的,你要學會主動“合群”等等。
?
但現在,這樣的說教確實越來越少了。
?
我們更愿意讓00后相信,如果你性格內向,沒那么想交朋友,那么“社交”并不是必需品,你不必為此過于困擾;
?
而如果你想認識志同道合的人,也有無數個平臺為你準備著,讓你展示你的才華,讓你被同類看見和了解。
?
你只需要保持真誠和真實。
?
社恐的年輕人被尊重,被接納,無論喜歡民謠,喜歡布魯斯,還是喜歡國風的人,可以和和氣氣地坐在一起,平等友善地討論大家喜愛的東西。
?
有抱著玩偶淺吟低唱的鄰家女孩,也有模仿傳統(tǒng)文化“口技”,用各種樂器組合進行自我介紹的民族風組合。

他們演唱自己原創(chuàng)的古風歌曲《戲歌》時,穿上了西域民族服飾,拿著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聲音清亮悠遠,像是從遙遠的塞外飄來。
?
配上這樣的舞臺效果,非常震撼,自帶史詩感:

當下的音樂環(huán)境,尤其是年輕人的創(chuàng)作普遍偏向流行,說唱,但國風作為小眾創(chuàng)作能有這樣的誠意,也同樣可以得到認可,找到自己的受眾。
我相信在未來,這種自由和互相之間的尊重包容,會愈發(fā)普及。
?
這是一檔選秀節(jié)目應有的包容,也是當下的樂壇,乃至整個文藝圈子,整個社會都應有的包容。
?
如果說過去的流量明星,都有千篇一律的外形,氣質,聲音,臺風。
?
成為“愛豆”之后,也說著千篇一律的話,唱著風格類似的歌,拍同類型的影視劇,抹殺掉自我去迎合觀眾和粉絲,寧愿同質化到不真實。
?
他們的粉絲也在這個過程中忽視自我,用同樣的頭像和話術打榜,對“異見者”喊打喊殺。
?
每一個“自我”的形象和聲音,都被無限度忽視。
?
那么我希望未來,我們可以迎來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時代,所有的特立獨行都不再是孤注一擲,所有的小眾愛好,小眾文化,也都有在臺前綻放異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