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000年繪畫史——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蔽罕畷▽髞淼乃搴吞瓶瑫w的形成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chuàng)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tǒng),下啟唐楷新風,為現(xiàn)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張,免生習氣。

魏碑是楷書的一種,魏楷和晉朝楷書、唐朝楷書并稱三大楷書字體。魏碑表現(xiàn)出由隸書向典型的楷書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過渡因素。魏晉之際已經(jīng)有了楷書,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黃庭經(jīng)》等楷書作品已然是比較成熟的楷書,但是大批西晉知識分子隨晉室南渡之后,北朝的書風就和南朝大異了。北朝現(xiàn)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間無名氏書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謂“風流蘊藉”的書法風格自然不一樣。鐘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隸變楷的過程,由于晉室南渡,北魏的民間書法家們沒有繼承多少他們的成果,而是遵循原來民間書法的發(fā)展軌跡,更多地是直接從漢魏時期的隸書演變而來。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書論家劉熙載認為“南書溫雅,北書雄健”;與晉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筆和結體趨于規(guī)范統(tǒng)一,魏碑則用筆任意揮灑,結體因勢賦形,不受拘束。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贊譽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碑為可宗??勺跒楹??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鐘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承漢隸之余韻,啟唐楷之先聲?!碧瞥鯉孜豢瑫蠹胰鐨W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主要有四類:造像記、碑碣、摩崖、墓志銘。
造像記
造像記是佛教興盛的產(chǎn)物。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發(fā)展步入高峰。特別是北朝地區(qū)在佛即君主、禪觀苦修思想的影響下,開窟造像的風氣大盛,造像記也大量出現(xiàn)。

碑碣
魏碑中屬碑碣者有:中岳嵩高靈廟碑、張猛龍碑、高慶碑、高貞碑、暉福寺碑、南石窟寺碑、鄭文公碑、南石窟寺碑。北朝打破西晉的一切成規(guī),不僅大立碑碣,而且無字體規(guī)范,故碑碣書法豐富多彩。

墓志銘
墓志銘為北碑的另一大宗,產(chǎn)生于東漢末年,是埋入地下的堪碑。后來發(fā)展為一種石刻品 類,體制多樣而精致。北魏墓志以元魏王室貴族的為大宗,書丹者當多為當 時名手,鐫刻者亦非平蹐之輩,故書法以精美嚴謹為主要特征。如果說造像記反映了民間書法 的面貌,那末以元氏貴族為代表的墓志則反映了上層貴族的書法面貌。綜觀二者,方可見北魏書法的慨貌。

墓志書法與造像記的典型《龍門二十品》不同,更多地反映出魏晉楷書的遺貌,較 為規(guī)范,字里行間滲透著書刻者小心翼翼與畢恭畢敬的神情。其與南朝墓志、唐楷的相近的情 形,透出楷書發(fā)展演進的消息。
摩崖
摩崖為北朝書法的又一奇觀,在山崖巖石上刻下的書跡稱為“摩崖”。其中著名的有《石門 銘》《云峰山刻石》《泰山經(jīng)石峪金剛經(jīng)》等。《石門銘》為王遠所書,筆畫開闊恣肆,結體奇縱,字勢飛逸??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將 其列為神品,贊其書法“若瓊島散仙,驂鸞跨鶴”〉。

龍門二十品
“龍門二十品”是指在龍門石窟中發(fā)現(xiàn)的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記,這些作品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首先提出了龍門二十品的篇目:《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F(xiàn)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后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銘”“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現(xiàn)存魏碑作品的數(shù)量巨大,僅僅發(fā)現(xiàn)于龍門石窟的造像記,就有數(shù)千方。這些作品良莠不齊,經(jīng)過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從中脫穎而出,被視為魏碑的代表作。